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

时间:2006年江苏教海探航颁奖大会地点:吴淞舜湖学校执教:薛法根词语板块学生齐读课题后,薛老师问大家预习过没有,学生很踊跃地纷纷举手,说预习过。

薛老师对此表示肯定――“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生受益。

”接着薛老师就对预习进行检查,方式是请三个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词语。

不过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机关”,老师在说的时候只是说请三个同学上来,但没有明确上讲台做什么,学生迷惑的时候,老师再次邀请三个同学上来,有些孩子举手了,然后老师解释说,在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下举手愿意上来是一种勇气。

最后是两个女生和一个男生站在了讲台上,黑板上已经被薛老师事先标出了三组,他们的任务是将老师分组听写的词语默写在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则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不过老师又提醒大家,如果实在有不会写的词语,可以把课本打开看看,但尽量少看。

薛老师要求大家听写的时候一组一组竖写,并且在听写的时候老师每组只念一遍,因此一定要听仔细。

于是就有同学赶紧把听到的每组四个词里开头的第一个字先写下来,有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下面为薛老师念的这三组词:蜜蜂倭瓜栽花蝴蝶黄瓜拔草蜻蜓玉米下种蚂蚱谷穗铲地(蚂蚁)(韭菜)浇菜括号里的词是老师让学生听写完后照样子自己再写一个同类的词。

最后老师又补充了一个词:草帽,让孩子们看看它属于哪一类,应该写在哪组词的下面。

台上和台下的孩子都写完了,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检查校对。

中间的男孩子把“倭瓜”的“倭”写成“偻”了,老师只让他对照书改过来,又介绍了“倭瓜”就是“南瓜”。

但没有进行字形的具体指导。

另外一个女生把“拔草”写成了“割草”。

老师也进行了更正。

在进行“草帽”的校对的时候老师以象形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帽”字右上角不是“日”字,有9个同学把这个字写对了。

老师又指导学生,今后我们预习课文,要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画下来,看一看怎么写,再读一读,然后记住它。

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归一归类,这样可以记得更清楚,更明白。

在校对的时候老师引导同学们明白了这三组词分别是按“昆虫、庄稼、农活”分类的。

至此,时间过去了14分钟。

朗读指导预习检查完毕,薛老师开始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了。

他提出的问题是: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黑板上刚才学生默写的词语开始发挥作用了,以归类的词语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薛氏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感觉到又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请你读一读课文中集中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

学生找到后大声地开始读书。

老师提醒大家各自读各自的。

学生自读完后老师又用了12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读书情况的反馈。

主要方式有:1请一个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要用心地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地感受,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个园子的特点?可以把自己感受到概括出来的这个词写在这段课文的边上。

这个男生读的是课文第3自然段,读得很流畅。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请同学推荐另一个同学读。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推荐平时朗读出色的同学,一是推荐比较胆小,发言很少的同学来读。

在这堂课上,薛老师这两个都用了。

刚才读的这个男生推荐了一个女生,这个女生把第3自然段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投入,声情并茂。

薛老师又访问她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得出两点经验:第一要把感情融进去;第二点很重要,要仿佛看到这个园子,要想象。

3老师指导后的再次朗读练习。

在这个女孩子介绍了她的经验后,老师请全体同学也这样投入地、想象地再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摇头晃脑,读得颇为用心。

4表情朗读。

老师又请了一个女同学来读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另一个自然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这个女同学读得更加好了,绘声绘色,富有表情。

老师马上要求大家也这样练习读出表情变化,因为一个同学如果能把表情读出来,说明真的是读懂了。

全班同学又各自练习表情朗读本段。

5推荐同学读。

这次薛老师请这个读得很出色的女孩子也来推荐一个同学读,不过要求这次被推荐的同学是最需要锻炼的,平时胆子比较小,读得比较少的,今天就请他锻炼一下。

女孩子环视了一下四周,吐出一个名字,这是一个男孩子,他腼腆地站起来,老师走到他身边,亲切地说:“她说你的胆子比较小,一站起来脸就红。

”其他同学都笑了,这个男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薛老师又亲切地问他:“你的声音小吗?”男孩子点点头,嗯了一声。

薛老师又问:“真的小吗?”男孩说:“有点。

”薛老师说:“但是我相信你今天能够经受住锻炼,好吗?”他请男孩子把课文拿起来,并提醒他注意两点,一是速度慢一点,二是声音响一点。

男孩子开始读了,被话筒扩大的声音听起来很清楚,他读得也很流利,读的中间薛老师纠正了几个字的读音,并且称赞他读得很好。

男孩读完后,薛老师又面向其他同学问道:“你们觉得他这次读和平时有哪些不同?”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他说:“我觉得他比平时读得声音更响亮些了。

”又一个男孩子说:“他比平时读得更流利了。

”老师肯定这是这个孩子这次读的两个优点,又问大家还有吗?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他比平时读的错误少了。

”老师总结说:“他这次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

我们给他掌声。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薛老师很欣慰的样子,又说:“每一个同学只要在课堂上勇于举手,积极锻炼,就能读得更好,相信吗?”“--相信。

”全班异口同声。

于是薛老师再次请全班同学认真、细致地把描写园子景物的这一段再读一遍。

至此,关于这两个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结束。

体会写法,品味自由参照黑板上的词串,老师再次提出朗读前的问题:“在‘我’的童年时候,‘我’的眼里看到的这些昆虫,看到的这些庄稼,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

这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一下吗?”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并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让他们拿起笔来,写在该段旁边的空白上。

在低头观察学生写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又提示到:“你认为是恰当的,也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

”学生都写得差不多了,很多孩子纷纷举手,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了。

方式是让概括得比较准确的孩子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就写在昆虫词串和庄稼词串的旁边,一个个也竖着排列起来。

同学们概括出的体现这个园子的特点的词有:生机勃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栖虫居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充满温馨对这些学生概括出的词语老师随机进行了评价,重点表扬了“无拘无束”和课文中的“自由自在”是一个意思,“生机盎然”这个词有新意,“丰富多彩”注意“彩”字的写法。

随后,围绕这些词语老师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首先让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

在齐读每一个词后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又简单介绍了一下,如:师:我们读到这是一个――生:生机勃勃的园子师:哎呀,一切都活了,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我们读到这是一个――生:无拘无束的园子师: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师:我们还读到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语花香、鸟栖虫居的园子。

(学生跟随老师的手势,把“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语花香、鸟栖虫居”读出来。

)师:我们还感受到这是一个生:充满温馨的园子。

生:生机盎然的园子。

这样读完后,老师总结到,同学们读得都很用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词语来概括这个园子的特点,都很好。

老师接着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我们再来轻声地读一读这两段,体会一下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美丽动人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充满了温馨,是从哪些词、哪些句具体体现出来的?特别要注意哪些句子很特别?”薛老师的课堂给学生读、思的时间总是很充分,而且要求学生动笔去写、勾、画。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展开全班同学的交流。

交流的时候,老师先请同学把找出的句子读出来。

一个女同学首先读了这几句:“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接着她解释说,“我觉得这几句话把园子里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

作者都是用的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充满生机的。

”老师点拨道:“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力,才这么生机盎然。

”老师又请这个女同学读这几句话。

女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活了吗?众生低应:活了。

女生: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师:鸟活了吗?众生应。

女生: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活了吗?众生应。

师:三个句子结构相同,这叫什么?生:排比句。

师:作者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一个排比,说明一切都活了。

就像人一样都活了。

是不是啊?生齐读这个排比句。

老师总结像这样用一个排比句来写出“一切都活了”的就是作者很特别的写法,其他特别的句子还有没有呢?又一个女生站起来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她这样解释,“这几句话结构是相同的,写出了园子无拘无束。

”薛老师追问:“怎么个相同法?”女生说:“它们都是写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薛老师又具体解释道:“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就――(学生:唱歌),想玩耍就――(学生:玩耍),想打瞌睡就――(学生:就打瞌睡),想走出去就走出去,想不听就不听。

自由吗?”很明显,这段关于自由状态的类比是薛老师的即兴之作,但是和学生已有的道德纪律形成强烈的冲突,因此当学生听到问“自由吗”时表现都是一愣,脸上的表情却都是在想:“在课堂上能这样吗?”薛老师又补充说:“如果你在课堂上真的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学生:自由自在)。

你看,倭瓜啊,黄瓜啊。

玉米啊,就是这样,能做到这样,所以它们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

”老师表扬这个女生发现的好,请全体同学又把这几句话读了读。

读后又顺带说了一下“谎花”的意思。

同学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看来都知道了,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谎花就是只开花不结果的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