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价值取向及立法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夫妻财产制度历经我国《婚姻法》的立法和几次的修改与补充,已经较为完善,在财产制度的利益取向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由家庭利益为本位转为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兼顾为本位得到不断完善。
但夫妻财产在分居、离婚时,在债务承担、继承或赠与、知识产权收益的分配及约定财产制的设立及效力等方面尚不尽完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定财产制。
夫妻财产价值取向立法完善根据最高法院曾做的相关统计,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诉案,90%的案件为民事案件。
民事案件的30%为婚姻家庭纠纷案件。
新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使得夫妻财产制度在逐步趋于完善。
但是,法的制定与实践相比,总显得滞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经济生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使夫妻财产的内涵逐渐变得复杂,外延不断扩大。
本文结合《婚姻法》中的有关规定对社会生活中夫妻财产制度的价值取向,立法现状,以我国民商法基本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
一、夫妻财产制度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夫妻财产制又称为婚姻财产制。
从广义上说,是指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从狭义上说,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关夫妻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形式有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等。
法定财产制是指配偶在
婚前、婚后未订立夫妻财产契约或约定无效的情况下,依据法律规定当然适用的夫妻财产制。
可分为分别财产制度和夫妻共有财产制。
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允许夫妻双方以契约形式确定使用的财产制度。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0条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和处理权。
”这一法定财产制是典型的一般共同财产制,没有关于约定财产制的条文规定。
1980年对《婚姻法》做较大的修改,仍然维持共同财产制的原则,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法条内容有了进步。
表现在明确的规定了夫妻财产约定制。
且保障私权自治,效力优先,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得到体现,在法律制度上与国际接轨。
还表现在夫妻个人财产制度的规定上,夫妻一方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独立行使物权行为。
这一规定对内大大激发了夫妻双方各自财富创造力。
对外保护了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2001《婚姻法》修正案,法条上充实了夫妻财产制的内容;明确规定了三种夫妻财产制:即夫妻共同财产制、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夫妻约定财产制,弥补了我国1980年婚姻法的一些漏洞,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随着私有财产的数量急剧增加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当前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共同财产界定日趋复杂,而于2011年8月13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较之前的两个司法解释有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按
揭、赠予房产、其他不动产及投资增值收益等方面。
“解释三”不仅为当前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判定依据,也从立法角度上对新婚姻法做了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对当前年轻人的婚姻生活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我国现行法定夫妻财产制度的价值取向剖析
任何法律均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不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的适用,均须符合该法调整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立法目标。
婚姻法及其适用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既要保护公民个人的婚姻家庭权益,又要有利于发挥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
综合三部婚姻法来看,1950年婚姻法采取夫妻财产一般公有制,着力强调了婚姻的保障功能。
1980年婚姻法采取婚后所得公有制,并提出约定财产制,在保证婚姻保障功能的同时开始肯定个人财产所有权。
1993年的《意见》使这一倾向有所动摇,体现出趋势和现实的矛盾和协调。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第17条、第18条规定法定共同财产、法定个人财产范围。
顺应社会的发展,关注了个体权利,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第19条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
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增加了约定财产制,且效力优先,便于操作。
约定财产制的确定预示着男女平等、意志自由、个人自治的价值取向。
对内维护了家庭内部弱势成员财产利益。
对外维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交易权益。
新时期的婚姻法,既注重保护夫妻双方的财产权,也注意保护交易的安全。
新婚姻法41条离婚时的偿债做了规定,维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7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中国的父母为子女购置房产的现象比外国高得多,而传统上为儿子买房又远比为女儿买房普遍。
居高不下的房价和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使得夫妻双方开始关心财产到底是“我的”还是“你的”了。
这样规定更为合理,也更符合国情。
解释三第五条,第十条对共同还贷,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作出相应的规定,第四条,第十六条明确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分割财产成为可能,夫妻共同财产可借给一方。
解释具有指引作用,会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对待婚姻。
我国现行婚姻法则明确,限制共有财产的范围,增设个人特有财产制,完善约定财产制,鲜明地体现出对个人财产权利和意思自治的尊重与保护。
因此,从三部婚姻法规定及相关解释的变化中我们
可以明显感受到:在婚姻法立法中婚姻家庭的保障功能在逐步淡化,而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和对意思自治的尊重则在逐步加强。
现在不再是共有财产制一统天下,而是几种财产制互为补充,互相平衡。
我国婚姻立法的价值取向已从单纯的强调婚姻保障功能转到保障功能和个体权利的并重上来,注重平衡保障功能和尊重个体的关系。
同时现行婚姻法对约定财产制的进一步重视,对于满足观念与价值标准日益多样化的婚姻主体的需求,适应社会新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现行夫妻共同财产制的立法仍需要完善。
在重社会轻个人利益思想影响下。
夫妻共同财产中的“工资、奖金”解释不明确,可操作性差。
法条中的“生产、经营的收益”使“共同财产”外延增大;“知识产权的收益”这一无形财产权益规定不明确,给执行过程带来困扰。
“个人专用物品”缺乏价值限制等引起法律冲突,仍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完善。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根基,维护婚姻家庭的和谐应该是我们一贯的主张。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婚姻家庭的观念、形态以及财产法律结构在变化的同时,也保持着某些不变的属性。
如何尊重老百姓的生活原生态,达到情理法的内在统一,是今后不断完善婚姻财产法律关系无法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蒋月.夫妻财产纠纷的热点和难点\[m\].厦门出版社,
2001.
\[3\]曹振磊.婚姻家庭法律初探\[m\].法制出版社,2002.
\[4\]蔡福华.夫妻财产纠纷解析\[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