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网络用语对生活的影响

关于网络用语对生活的影响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编号: 003111 哈*************部关于网络用语对生活的影响院系名称:材*****************院授课教师:****学生姓名:***学号:S***0哈*********学20**年*月*号关于网络用语对生活的影响一、何谓网络语言网络用语的含义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

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

而这些语言的使用形式并不符合正确的文学使用方法。

但恰恰又是因为这种错误的巧合性让广大群众对其的兴趣浓厚。

例如:宝马汽车的缩写“BMW”,恰好是汉语的“别摸我”(bie mo wo )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

这些词语主要存在于网络文学和网络交际中,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及思维方式。

网络世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人们渴望在这里缓解现实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渴望展示自我。

网络世界是没有国界的,人们在享受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反映在语言上,是大量的英语原词进人汉语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词语中一些特殊词语反映了年轻人追新求异的心理特征。

在网络上比较活跃的人中,年轻人占多数,一些网络词语便是这些人创造的。

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新奇的事物。

在语言表达上追求个性化,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不满足于用平直的词语。

网络词语表现了他们追求自我、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

如网络词语中使用一些谐音词,美眉(妹妹)、斑竹(版主)、大虾(大侠)、酱紫(这样子)、56(无聊)、886(拜拜了)等。

同时,网络词语中的缩略语也是现代社会追求时效心理的体现。

网络词语中缩略语占有相当的比例。

例如:奔腾—奔腾处理器查杀—查出杀死电邮—电子邮件图符—图像符号像素—图像元素网址—网络地址网络语言可以满足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宣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紧张压力,满足他们网络交际快速、简要的需要,丰富和便利了网民的生活。

北京广播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教授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问世,是语言学界对网络词语的肯定。

但是网络词语带来的大量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已经开始进人现实生活,甚至大众传媒上也出现了网络词语。

也开始在青少年的日记、周记,甚至试卷中现身。

有调查显示,很多孩子不喜欢古诗词,对网络语言却非常乐于接受,也许这对于整个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种不良的趋势。

当代语言学家詹伯慧曾斥之为乱拼乱凑,离奇古怪的语言,认为汉字、数字、符号、外文杂揉是令人愤怒和不懂的“文化垃圾”,“对传统汉语的破坏”,并激发了维护汉语纯洁,反对语言污染的呼声。

因为从古至今的汉字,记载不仅是字的含义,还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二、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1、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手段和电视新闻、书籍、广播等传播着大量的新词语。

这些信息扩展了人们的知识层面,改变了知识结构。

它从不同侧面开拓了人们思考空间和鉴赏能力,打破了“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提高了思维想像力、创造力和生活热情,有助于人们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增强社会凝聚力、传播新的价值观念,使精英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

2、由于时尚新词语富有个性、轻松幽默、机智诙谐的特征和娱乐功能,能很好地释放人们的压力,使体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复,身心得到愉悦,再投入新的工作中。

3、新词语的前瞻性引导人们追踪时代步伐,也敢于预见未来的社会生活,对其充满了热情想象。

从而将改变人们明天的经济生活,鼓舞人们为明天的蓝图去奋斗。

4、各民族的时尚新词语都是在现代潮流中寻找语言创造的突破口,充满着理智的内敛和知性的优雅,散发着各民族浓郁的气息。

它们相互鉴赏、融合,拓宽了本民族的文化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手段,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5、现今大量流行的缩写新词语以其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适应了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满足用较少符号包含较多信息的语言交际需要。

语言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

一些词汇要逐渐消亡,另一些新词要陆续产生,流行成时尚。

外来词作为文化使者进入本民族语言也无可厚非。

因此可以说,新词语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今社会风尚,丰富和繁荣了语言。

三、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的消极影响说新词语的潮流促使人们用跳跃、冲破、爆炸等方式思考问题,反映在语言中就体现出“自由化”时尚。

由于人们越来越尊重独立的个体,高尚语体不断被摒弃。

人们的思维不断受西方文化中消极部分的侵蚀,导致某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偏离。

追求流行、时尚使得有些词语偏离了道德标准,国外糟粕的东西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甚至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

网络新词语对汉语语法规则是严重的挑战。

1、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的偏离。

(1)不合语法规范。

在网络语言中有违传统语言规范的现象大量存在,较常见的语病有以下几种:一是搭配不当。

如,汉语副词“很”一般不用来修饰名词,但在网语中,“很+名词”很常见,如“很女人”、“很风景”、“很军人”、“很克林顿”、“很书本”等;再如“非常苹果”等。

这种现象有滥用的倾向。

二是语序不当。

如,“……的说”、“我走先”、“我今天看书在图书馆”。

(2)语法变异现象。

如,在英文里,动词加后缀“ing”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行为,有的网民为了方便,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今天要加班,不能来活“跳最in的舞”(in来自英语in fashion:动了,郁闷ing-ing(心里很郁闷)。

再如,跟得上潮流的,时尚的)。

(3)符号、图形充当语法功能现象。

在网上有的符号、图形直接进人表达,代替文字,充当句法功能。

如,数学符号或英文n被用来表示一个未知的或不确定的但相当大(有时是夸张)的数字。

例如:“今天n个人迟到了”。

(4)“零语值”话语和“无厘头”格式的大量使用。

零语值就是在交际内容上没有产生新的信息内容,即废话,可说可不说的话。

《大话西游》中的台词被大量使用。

零语值过多会造成预期信息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无厘头”是指所说的话,上下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一味追求新奇、便捷,导致一些网络词语辞不达义,晦涩,甚至造成误会。

(1)随意使用同音替代、外文缩写、图形符号、数字同音等,造成表达上的牵强附会和理解上的障碍。

汉语谐音词语:例如:屁兔(PII,奔腾2);烘焙鸡(个人主页,hompage );酱紫(这样子);等等。

网语中大量使用缩略语,用汉语拼音词语的首个字母或英语单词的首个字母组合成缩略代码,有些是很难猜出意思的,除非你事先知道其意思。

表情符号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从电脑、手机移师到书面语的表达上了。

很多学生在书写字条、书信往来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表情符号,增加了人们的理解难度,造成了一定的交际困难,破坏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

(2)肆意曲解词语。

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

如,机车(不上道、自以为是);孔雀(自作多情);太平公主(超级双频、超级平胸);偶像(呕吐的对象);潜水艇(没水平);天才(天生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蛋白质(等于“笨蛋十白痴十神经质”);大姨妈(月经);露露(看一看);炉主(倒数第一名),等等。

非特殊网民很难理解。

(3)网络语言存在一些粗话、脏话的词语。

3、从表达内容看,网络语言中存在着低品位、粗俗化的现象。

(1)网名的自骂倾向。

网络中的网名存在着以骂名为美、以自骂开心、以臭名开心现象,网名起得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甚至很另类很张狂。

如,疯子、杀人、暗中伤人、图穷匕首现、包藏祸心、疯狗、笑里藏刀、浪子、美女蛇、痞子、鬼子六、古惑仔、座山雕、魔鬼胡宋、招摇过市、狗屎等等。

有占便宜的,如“我是你爸爸9297"等等粗俗下流的网名。

(2)下流的帖子。

有的网民利用网络的留言板、公告牌张贴一些下流帖子,对自己所熟悉的人进行人身攻击和人格污辱。

或是张贴黄色的下流的帖子,语言粗俗浅薄、格调不高,叫人生厌。

如,“你是做什么的?做爱的。

”(3)挑逗、争吵、嘲弄、辱骂行为的存在。

4、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1)网络语言对在校学生使用汉字的影响。

学生因为上网人数越来越多,对于新奇简便和身份认同情有独钟,而且小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大量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

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

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再进一步,对年纪更小的学生来说,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里,甚至被融人进人生活的口语中,并成为新新人类的口头语,成为一种新时尚。

(3)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的风气,已日渐影响到语文教学。

在网络中歪曲字词的现象在学校里非常流行。

如,黄昏恋=晚上锻炼;甜蜜一下=约会;学习文件=让人头痛的自习;后起之秀=最后一个起床的等等。

而且这些词语的语义存在着由褒义向贬义的变化。

这些曲解词语已成为校园里的“密码语言”。

现在的学生受网络影响很大,作文里错字病句很多,还引以为荣。

如上述,网络词语反映了网民的创新、追求时效、崇洋、幽默、针贬时弊、放纵、从众、童稚等心理,这些都与网络的交际环境分不开。

网络世界是开放的,没有性别、年龄、身份、学历的区别,人人平等。

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随意造词(只要不影响交际)创造出语言大杂烩,而且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这不仅满足了网民们快速交际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宣泄一下自己在工作、生活、学习上的压力,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创造幽默、轻松的氛围,丰富了网民们的生活。

但毕竟,这种语言产生的时间短,仅在网络中使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本身还不成熟、不规范,已经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给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带来了麻烦。

语言不是语词本身,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对于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政策的制订者来说,维护语言的特有规范和纯洁性,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要引导全民给予高度的重视。

四、关于规范网络词语的建议第一,在促进语言健康发展中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首先应制订网络新词新语规范的基本原则,研究哪些词语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说话和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网络用语向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网络语言规范化观念深人人心。

同时多方动员,调动社会、学校、家长多方的积极性,共同关注,帮助他们确定语用环境,限制网语下网,推进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第二,从语言文明的角度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加强网德教育,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要教育网民自尊、自爱;讲求言语美,切忌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胡言乱语;做文明的网民,说文明和网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