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财经纵横>>管理学
院
:::N E W S:::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内涵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
和金融工具。
通俗地讲,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
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
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
证券化的实质是融
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
的所有权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在证券化过程
的初始阶段,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通过发行证券来
融资,即借款者通过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直接融资过程,其所使用的金融
工具包括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股票,这种资产证券化属于一级证券化,现
在在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它是指将已经存在的贷
款和应收账款等转化为可流动的转让工具的过程。
例如将批量贷款进行证券
化销售,或者将小额、非市场化且信用质量相异的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汇
集组合成资产池,重新包装为具有流动性的债务证券。
二级证券化是资产证
券化的最基本内涵。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对贷款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
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促使参与各方均受益。
2.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发展
资产证券化正是强市场本位时期的重要金融工具,其起源可追溯到60
年代末的美国。
1968年,美国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问世,叫作抵押债券,
发行人按一定的标准把若干个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一起,以此为抵押发行债
券。
到1990年,美国3万多亿美元未偿还住宅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
了证券化。
从1983年开始,资产抵押债券也发达起来,出现了抵押保证债
券,是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有不同的期限要求设计的。
到1993年,美国
CMO的总量已达到了5000亿美元。
1985年汽车贷款的抵押证券开始发行;
1988年,美国又推出了以信用卡贷款为抵押的证券化;1993年对学生贷款
的抵押证券相继问世。
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证券化技术被广泛地运
用于按揭债权以外的非按揭债权资产。
目前,资产证券化已遍及企业的应收帐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应收帐、汽车贷款应收帐、消费品分期付款等领域。
资产证券化市场已成为美国仅次于联邦政府债券的第二大市场,它也是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
金融管制在欧美的放松和巴塞尔协议在各国的实施,银行对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的重视,也大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1995年,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以其在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资产为抵押发行了4亿美元不可追索的证券。
近几年来,资产证券化在亚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4年,香港发行了3.5亿港元的抵押贷款债券。
到1996年,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延伸到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亚洲国家。
据穆迪公司预测,1998年东南亚国家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达到20亿美元。
亚洲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是其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中国有关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重庆市政府已于1997年5月23日与亚洲担保及豪升ABS(中国)控股公司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基础的ABS计划合作协议,这是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一项重大突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源源不断的活力依赖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和日益拓展。
二、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
1.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发起人、服务人、发行人、投资银行、信用提高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管理人和投资者等。
同时,资产证券化还要求有一个完备规范的制度环境,包括财务制度、信用评级制度、金融担保制度和税务制度等法规体系。
因此,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发展。
2.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银行不良资产和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在我国规模巨大的银行资产中,一些不良资产的存在已经隐含了银行信用风险,构成了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威胁。
近年来已在美国等国家出现了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先例,80年代末,美国储蓄与贷款协会破产,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处理不良资产而专门成立了重建信托公司(RTC),穆迪公司为此还专门制定了评估考核模式。
日本也正在尝试利用资产证券化,把破产银行转变为国营的“过渡银行”,挽救坏账累累的银行资产。
因此,组建具有权威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统一收购或接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并将其证券化是化解和盘活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模式。
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由于银行抵押贷款的期限比较长,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长达20—35年,借款人一般在其收入的主要生命周期内,以分期支付的方式偿还贷款债务。
而通常银行吸收的存款负债最长仅2—5年,资产与负债二者的期限不匹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