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钼靶影像诊断学杨胜杰
乳腺癌的X线表现:
(一)、 直接征象:肿块/结节 (二)、 间接征象: 1. 钙化; 2. 单导管增粗、 扩张(大导管 相);3.乳晕增厚;4. 皮肤增厚、凹陷; 5. 乳头内陷(漏斗征);6. 乳腺结构扭 曲;7. 静脉血管增多增粗;7. 牛角征; 8. 塔尖征;9. 腋下淋巴结肿大
泥沙样钙化
临床症状: 一般无自觉症状,多为偶然发 现,少数可有轻度疼痛,为阵发性 或偶发性,或在月经期明显。触诊 可及类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质韧, 活动,与皮肤无粘连。
X线表现:
1、肿块形态:以圆形、半圆形、或花瓣状 为主,以分叶状,不规则少见;表面光滑,肿 块周围可有薄层晕环; 2、密度:以等腺体或稍高腺体密度为主;
高密度
等密度
低密度
小结
良恶性肿块鉴别
良性 恶性
形态 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
少数呈分叶状 密度 等腺体或略高于腺体 边缘 大小 光滑,整齐 大于或等于临床测量
圆形或,分叶状,不规则形
多数高于腺体 常有毛刺,浸润,不光滑 94%小于临床测量
二、钙化
良性钙化:皮肤钙化、血管钙化、粗糙 钙化、圆形钙化、中空钙化、点状钙化、环 形钙化等 恶性钙化:多形性不均质钙化、泥沙样 钙化、分支状(小叉状)钙化、短棒状(针尖 状)钙化等
1、轴位(CC): 又称上、下位或头、足位。X线束自上向下投照。
外侧像限
外侧像限
内侧像限
内侧像限
2、侧斜位(MLO): 可分内外斜位和外内斜位。内外斜位是将胶片置于 乳腺的外下方,X线束自乳腺内上方以45度投射向外 下方;外内斜位则相反。一般以内外斜位投照多见。
腋窝
腋窝
上像限
上像限
下像限
下像限
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病程长短不 一,最常见临床症状为乳头溢液,可为 自发溢液或挤压后出现;溢液性质可为 浆液性或为血性,2/3可在乳房中部或 乳晕区可触及肿块,多小于1cm,挤压 肿块常可见溢液,少数患者可有局部疼 痛。
影像学表现:
X线常无阳性发现。 乳腺导管造影是乳腺溢液患者最准确、最 有效的检查方法。表现为乳导管突然中断,断 端呈光滑杯口状,若大导管以远导管同时显影 则其内可见光滑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同时 显示近大导管侧的乳导管明显扩张,管壁光滑 整齐。 MR乳腺导管成像观察扩张导管,其临床运 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3、钙化:蛋壳状、圆形、中空、点状、斑 片状或碎石状,可位于病灶的中心或边缘;
4、肿块大小不一,小者仅几微米,大者直 径大于20cm ,多为1-3cm 。
纤维腺瘤与乳腺癌的鉴别要点: 1. 纤维瘤以中心点向外增长,所以肿块在2cm 以 下时,以圆形为主。通过各种角度投照,其边 缘均很光滑,境界清楚,不与周围组织粘连, 但可能出现挤压性改变。 2. 肿块较致密、均匀。 3.多以单一的肿块表现,不合并其他间接征象。 4.巨大纤维瘤可能出现分叶或其他形态的改变, 亦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须与乳腺癌鉴别。 5.在致密形乳腺的背景下,纤维腺瘤外包膜呈现 圆弧形透亮区,切勿与透亮环肿块混淆。 6.如果纤维瘤内有良性圆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则 可作为区别于恶性肿瘤的重要指征。
一、肿块 1、形态 2 、边缘:对判断肿块性质最为重要
深分叶
浅分叶
不规则
球形肿块
条形肿块 形态越不规则,其 恶性可能性就越大
一、肿块 A、形态
B、边缘:对判断肿块性质最为重要。
C、密度
边界清晰
边界模糊
部分边界模糊
浸润、 毛刺
星芒状
毛刺
一、肿块 A、形态 B、边缘 C、密度
一、乳头: 乳头位于乳腺的顶端和乳晕的中央。朝向外 下,呈圆柱形,直径约1 .5—2.5cm。
X线片上呈突起状态、扁平形或稍有内陷。
二、乳晕: 乳晕区是以乳头为中心直径约3.0—4.0cm 所属 范围。表面有Montogmery腺,有时可见小的突起。 三、皮肤:
一般正常皮肤厚约0. 5---3mm,乳晕区皮肤稍厚 约1—5mm 呈线样阴影,厚度均匀一致。
良性钙化
粗大钙化
圆形钙化
碎石样钙化
碎石样粗大钙化
血管钙化、圆形钙化
圆形颗粒状钙化
恶性钙化
泥沙样钙化
泥沙样钙化
多形性不均质钙化
分枝状钙化
钙化分布:簇状
段样
区域 散在
区域
簇样
多形性簇样恶 性钙化
段样
小结
良恶性钙化鉴别
良性 部位 肿块/浸润区内 密度 较致密 大小 粗大或粗大为主掺 恶性 肿块/浸润区内\外或内外均有 致密或较淡 呈均匀一致微小钙化或微小
杂少微小钙化
形态 圆形,环形杆状或不规 则形融合成火树状 数目 少
钙化为主掺杂少许粗大钙化
呈泥沙样,细线状,小分枝状 短杆状,针尖状或不规则形 多 密集成簇分布或沿导管
分布 在一局限性区域内融
合成团或在一大范围内
分布(单位面积内>5枚)
三、结构扭曲 是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 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实质边缘 扭曲。
四、皮下脂肪层 介于皮肤与浅筋膜间,一般厚度在1.0cm 以上,在X线片上呈高度透亮。在此层内尚可 见或粗或细的悬吊韧带阴影。 五、Cooper韧带
因人而异。发育差者,X线片上见不到 Cooper韧带阴影,或在皮下脂肪层内见到纤 细阴影,前端指向乳头方向。发育好者, Cooper韧带表现为狭长的三角形阴影,基底 位于浅层上,尖端指向乳头方向。
依其表现 方式、形态、密度,结构有以 下几种: 1、结节型:孤立、密集或散在,直径 34cm等腺体密度或稍高---------以小叶增生 为主; 2、小片状、小球形或半圆形致密影,密度 增高---以瘤样增生表现;
3、大片状:肥厚型,累及一个大叶或几个 小叶增生,密度不均,以高密度为主,边 界清或部分模糊,致使腺体向皮肤边缘突 出,形成对周围挤压表现;
肿块伴钙化
单纯钙化
线样分枝状钙化
多形性钙化
簇样泥沙 样钙化
结构扭曲
一、乳腺纤维腺瘤 最常见,良性肿瘤的3/4,以40岁以下女 性多见,肿瘤以纤维成份为主,常伴小叶增 生,一般单发也可多发,或累及双侧,多发 者约占15%。是由乳腺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 生所致,以巨大纤维瘤、分叶状、多发性纤 维瘤癌变率高。 病理:常见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光滑, 略呈球形或分叶状,境界清,直径常1-3cm , 大者可达10—20cm,质韧,切面呈灰白色。
X线表现为局灶性结节,轮廓光滑,边界清, 与纤维瘤相似。
乳腺增生性疾病:
为女性乳腺多见的一类疾病,发病的高 峰年龄在30~40岁,可单侧或双侧发病。 主要症状为乳腺胀痛和乳腺内多发肿块, 症状常与月经周期有关。
因病理诊断标准及分类不统一,故命名较 混乱。有小叶增生、囊性增生病、腺病、纤 维病。囊性增生病包括囊肿、导管上皮增生、 乳头状瘤病等。
多发阴性囊肿 积乳囊肿
二、大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大导管包括漏斗部、输乳窦及输乳管。 大导管乳头状瘤是指发生于乳管开口至壶腹部 以远1.0cm 内的乳头状瘤。仅乳腺肿瘤的1%-5%,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少见。 病理:起源于乳导管内上皮,多发生于乳 晕区大导管,肿瘤一般小,仅数毫米,大于 1.0cm者少见,病变导管常有扩张,迂曲,扩张 的导管可形成囊肿,囊壁薄,约1.0—2.0cm, 内壁可发现紫红色乳头状瘤,囊内有血性,粘 液性,浆液性或乳汁样液。
见于术后疤痕、脂肪坏死、乳腺脓肿、放射状疤痕、 硬化性腺病及恶性浸润性癌等。须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四、合并征象: 皮肤凹陷 乳头凹陷 皮肤增厚 腋下淋巴结肿大
牛角征
塔尖征 大导管相 异常血管
乳头内陷
异常血管
皮肤增厚 乳头内陷(漏斗 征)
皮肤增厚、凹陷
塔尖征
大导管相
乳头内陷、
大导管相
皮肤增厚
4、肿瘤型: 表现为密度不够均匀肿块影, 难以纤维瘤区别;
5、Cooper韧带增粗、变形;
6、条索状:依导管扩张程分轻度各重度;
7、串珠状和棉球型:重度增生,非典型增 生,癌变率高;
牛角征
一、概述:
病因:
1)、遗传因素;
2)、激素因素; 3)、饮食; 4)、吸烟与饮洒; 5)、病毒;
6)、其它;
乳腺癌X线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发现 早期乳腺癌及鉴别良恶性,认识乳腺 癌的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对诊断与 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乳腺癌的X线表 现一般可分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临床与病理:
六、浅筋膜浅层 整个乳腺包裹在浅筋膜浅层和深层间。X线上 难以显示。 七、乳导管 正常有15—20支乳导管,开口于乳头,呈放射 状,向乳腺深部走行,止于腺泡。在X线片上多能 见到大导管。 八、腺体
X线片上腺体影像,实质上是由许多小叶及其 周围纤维组织间质融合而成的片状阴影,其边缘多 较模糊。
九、乳后脂肪线 乳后脂肪线位于乳腺组织和胸壁间而与胸壁平 行。在钼钯片上显示率低,表现为透亮线影。 十、血管 X线片上在乳腺上部的皮下脂肪层多能见到静 脉阴影。一般左右两侧大致等粗。
乳腺癌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40-60Y妇女,临 床常为乳房肿块、疼痛、乳头回缩或溢血。触 诊质硬、固定。 病理学将乳腺癌分为三类:1)非浸润性癌; 2)浸润性非特殊型癌;3)浸润性特殊性癌。 浸润性导管癌 (IDC) 最为常见 占乳腺 癌60%。其生物学特性:浸润性生长,边界不 清,无包膜,极少见到出血和坏死。
乳腺分型:
致密腺体型 透亮脂肪型
索带导管型
中间混合型
fen xing.jpg
致密型
透亮脂肪型
索带导管型
中间混合型
一、肿块 指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 1、形态:球形、卵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 2、边缘:清晰、模糊、小分叶、、毛刺
3、密度: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脂肪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