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2019/11/6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应用
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2019/11/6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 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 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 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2019/11/6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政府调节
所谓扩散作用,是指社会经济要素从极核地区向外围的扩展,这种 扩展主要是通过极核中心的带动作用,以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 型产业的“外溢”作用来进行的。当然,还有政府的干预,促使产 业布局由过分集中趋向相对平衡。
(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2019/11/6
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 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 可看作是域面。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法国 布德维尔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 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 的进一步发展。
①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 ②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
2019/11/6
增长极理论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 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 两条线展开。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 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2019/11/6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 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而要集中 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 地区经济的发展。
轴线开发
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 的建设密切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 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 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 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 济效益。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 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 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 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 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 生的收益。
(一)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 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 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 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 长速度差异扩大。
2019/11/6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和经济意义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 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重要性——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 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 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 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得 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 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 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 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 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 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 相互配合,但是它们的区位指向又不尽相同, 于是,就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的约束而 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系统。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都要考虑如何实现 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 理组合,从而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 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019/11/6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 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 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 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 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 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
2019/11/6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 的复合过程
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2019/11/6
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1)极化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
2019/11/6
(2)扩散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
2019/11/6
六 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工作步骤通常是:
首先,确定若干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 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 展的城镇,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点-轴开发模式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点、线、网络和域 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 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 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 一起构成的。
(一)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赫希曼(A.O.Hirshman)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polarization-trickling down effect)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 其影响。 它主要表现为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两个方面。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所谓极化作用,是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 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发展 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甚至在原来赖以发展 的优势已经丧失的条件下,仍然可以适当发展。因为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 社会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专业化协作和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度成为现代工业 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就势必带动一系列为之服务配套行业的发展,从而引起 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极核地区进一步集聚,从而产生乘数效应。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 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 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 所有地方,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 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2019/11/6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建成区; 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 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 出有规则的变化。
2019/11/6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 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 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 了点的等级体系。
(二)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019/11/6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三、点-轴开发模式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五、点—轴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