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一上课.我清唱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小燕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走进《燕子》。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燕子的特点.再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
学生很快找到了它的特点.但朗读时只注意燕子的活泼机灵.没能读出味道.读出燕子的可爱。
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带着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去读课文.情真意切.自然能读好课文。
课文的第二段写了美丽的春景.写得真是相当相当的好。
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情景: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再出示老师写的一段文章.也是描写这些景物的.不过写得比较简洁.然后让学生比较。
学生情趣高涨.学得非常投入。
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文中谴词造句的精妙。
再指导朗读.学生自然能读出美感来。
设置情景.一遍遍地引导学生发现——思考——美读.他们很有兴趣。
这样会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我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脉络。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体。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1.泉水的特点。
特点:绿.深.清。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
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
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
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在《翠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很重视读书。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悟和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然后通过模仿或重组的训练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这种“读书──感悟──积累──运用”的有序设计.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层层深人.富有实效。
其中“感悟”是关键环节.它是读的目的.又是积累和运用的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悟。
如《翠鸟》一课中.让学生交流.讨论: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从而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描写的生动形象。
但从效果看.学生找出了文中精彩的描写.但由于忽略了对“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的探究.因而学生对句子的感悟层面较浅。
由于感受不深.朗读时情感表达显得不够充分。
在《燕子专列》一课中.在教学第三段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
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
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
但是.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
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
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
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
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
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
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
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
”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
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在《惊弓之鸟》的教学中.这堂课有不少收获。
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
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徐宁馨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
”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另一生:“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我适时评价:“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你还想什么呢?”“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画杨桃》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这其中的说理意义是非常强的.整堂课上下来.我发现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还是行的.但是要真正地让学生从这几句话人.从这个事件中明白一点可以对生活.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话还是非常难的。
很多学生都只是局限于对这一个道理的表面的理解.还很难做到全面真正的理解.如果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一个例子的话那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了。
而且在这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由于上的课时比较紧张.所以我也没有好好地.认真地.仔细地备过课.因而在整堂课上完了之后.我才惊讶地发现有很多的地方我都没有讲到和讲透.我只点出了做人要实事求是这一个道理.确忘了点明观察看待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一点。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
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
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学习这篇文章有两个目的:一.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二.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启示:“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
据此.在讲授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体验.来突破这个抽象的时间观念和生活启示.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电视.网络.或生活中)了解“一分钟可以造多少东西(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接着.联系课文重点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尤其是抓住“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