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土壤》阶段质量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3、4、8、26(3)(4)(5)森林6、7、9、10、11、12、26(1)草原与荒漠2、5、26(2)、27观察土壤13、14、15、2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6、17、18、19、20、28土壤的功能和养护22、23、24、25、29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下图是我国某地典型植被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该植被指示的环境特征是()A.干旱B.湿润C.炎热D.寒冷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故该植被反映了干旱的环境特征。
2.该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A.热带荒漠B.热带草原C.温带荒漠D.温带草原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该植被分布于干旱地区,我国的干旱地区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答案 D解析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读图,完成4~6题。
4.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答案 D解析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知,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
5.甲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A.热带草原B.热带雨林C.热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答案 A解析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甲为热带草原。
6.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 B解析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乙为落叶阔叶林。
读俄罗斯亚洲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森林资源主要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温带针阔叶混交林C.亚寒带针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 C解析图示为俄罗斯亚洲部分,纬度高,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
8.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森林覆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高B.海拔高C.降水少D.寒流影响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发育,故而森林覆盖率低,故A项正确。
读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图(港澳台资料暂缺),回答9~10题。
9.该植被类型是()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等有热带风光的省区,为热带雨林。
10.甲是()A.海南B.贵州C.福建D.湖南答案 A解析由我国热带雨林分布可知,甲为海南。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房后多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据此完成11~12题。
11.华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 C解析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12.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主要是因为()A.华北地处温带,不能种植常绿林B.夏季树叶茂盛,能增加空气湿度C.冬季落叶后,可获得较多光照D.阔叶林成熟以后,可提供木材答案 C解析华北地区房前种植落叶阔叶树,主要是夏季太阳辐射强,阔叶树枝繁叶茂,达到较强遮光效果;冬季落叶后,可获得较多光照。
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据此回答13~15题。
13.土壤容重越大()A.有机质含量越低B.土壤孔隙度越高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D.越利于作物生长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
14.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A.东南丘陵的红壤B.松嫩平原的黑土C.四川盆地的紫色土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可知,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故B项正确。
15.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A.引水灌溉B.秸秆还田C.深耕土地D.红壤掺沙答案 A解析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
读土壤物质分布图,回答16~17题。
16.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B解析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特征有二: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
17.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地形B.人类活动C.气候D.生物答案 D解析生物除了使土壤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完成18~20题。
18.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答案 C解析土壤颗粒来自成土母质,故C项正确。
19.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B解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0.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A.热带雨林B.热带荒漠C.温带草原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 A解析温度高和降水量大有利于风化作用的发生。
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风化作用明显,风化壳最厚。
“牛肝地”是指在红层软岩分布地区形成的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
下图示意位于我国某区域“牛肝地”形成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的变化。
据此完成21~23题。
21.“牛肝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类型可能为()A.黑土B.黄土C.红壤D.紫色土答案 C解析据材料信息“红层软岩”和图中信息“常绿阔叶林”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土壤类型最可能为红壤。
22.“牛肝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过度农业活动D.土壤肥力变化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牛肝地”是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说明缺少植被保护。
读图可知,“牛肝地”演化过程中,植被逐渐减少,造成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业活动,C项正确。
2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水分含量增大答案 B解析根据图二,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说明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C项错误,B 项正确;土壤含水量下降,D项错误;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减小,A项错误。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近年,“保护性耕作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下表为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据此回答24~25题。
24.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①保持土壤水分②增强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大气湿度④减少空气污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读表可知,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土壤水分、有机质增加,能保持土壤水分,大气水分增加,能增加大气湿度,大气悬浮质减少,能减少空气污染。
25.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有利影响有()①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②保护了土壤肥力③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④改变农作物结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实行“保护性耕作法”提高了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能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保护了土壤肥力,也利于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下图为山西省北部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等高线示意图,M、N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1)山西主要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在相同的养护条件下,M线附近和N线北侧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对比分析其原因。
(6分)(4)N线部分林木的东南一侧的树冠较为茂盛,另一侧非常稀疏,呈现旗形树冠的景观,分析其自然原因。
(3分)(5)从提高造林成效的角度,分析当地选择树种的基本要求。
(2分)答案(1)落叶阔叶林(2)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3)M线为山谷,坡面径流汇集,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好;N线为山脊,北侧山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好,利于树木生长。
(4)N线为山脊,地势较高的位置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显著,不利于迎风一侧的树冠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5)选择耐旱、水土保持(防风防沙)效益好的树种。
解析第(1)题,山西省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第(2)题,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第(3)题,据材料可知,M、N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
据图中等高线弯曲状况及文字信息可推知,M线为山谷,坡面径流汇集,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好;则N线为山脊,北侧山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好,利于树木生长。
因此M线附近和N线北侧的植被覆盖率较高。
第(4)题,树冠特点可以指示风向。
据旗形树冠可知,N线为山脊,地势较高的位置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显著,不利于迎风一侧的树冠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第(5)题,山西省相对降水少,且多风沙天气,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应选择耐旱、水土保持、防风防沙效益好的树种。
27.下图是世界各大陆荒漠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1)指出①大陆的名称,并说明该大陆荒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2分)(2)指出②大陆的名称,并说明该大陆荒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2分)(3)指出③大陆的名称,并说明该大陆荒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2分)(4)图示大陆中,热带草原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
温带草原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
(2分)答案(1)①是亚欧大陆。
热带荒漠、亚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河平原,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中国西北地区、蒙古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