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2.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3.不同阶层的群体收入差距拉大4.国企与民企的资源分配问题,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不公平竞争问题。
5.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6.物价上升,通货膨胀,房价偏高,影响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7.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矛盾突出。
8.过于偏重GDP的增长,不注重人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幸福感的提升,社会进步较迟缓。
9.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农业的比重较大,占用劳动力较多,生产效率较低。
10.城市化率低,人口城市化进度落后于城市面积的城市化。
对策:1. 切实执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建设,吸引国内外投资,缩小区域差距。
2. 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重点实现人口的城市化,不断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兴修现代化水利设施,提高劳动生产率。
3. 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引导,提高民众的现金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通过税收政策,二次分配,缩小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
限制国企等垄断性企业的收入。
4. 给予中外企业,国企民企同样的发展,竞争,融资等环境,公平竞争。
5. 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发展现代教育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建设科技强国。
6. 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
切实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7. 转变发展观念,从单一重视GDP增长到注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主。
8. 国家要实行宏观调控,强力控制物价,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
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
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而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见附表)。
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本质上是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
我国科技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需要,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
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
在市场准入方面偏重经济性指标,忽视社会性指标。
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产业导向。
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政府存在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
公共财政体系不健全,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开支不足,一般经济建设开支过多。
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正常收入来源。
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融资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其中相当多资金直接用于盈利性投资。
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迟缓,金融参数失真。
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市场化融资的需要。
利率、汇率机制僵化,资金价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久拖不决,难以发挥扩大直接融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
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刺激过量开采。
煤、电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失真,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
土地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
土地产权主体和权利界定不清,保护不力。
土地供应方式过于行政化,导致地价严重扭曲。
土地使用性质缺乏明确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当混乱,各种“黑箱操作”和腐败行为猖獗。
缺乏权威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跨行政区域规划,导致地方各自为政、任意调整规划和贪大求洋。
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诱发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我国经济波动的“政治周期效应”十分明显,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的时间。
现行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明显缺陷,对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也很薄弱。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危机。
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
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
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大量转移,而城市财政体系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贫困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往往被忽视;部分社会成员既得利益的减少或丧失将引发不满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
基数大、增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
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框架下,这种态势必将加剧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多重经济社会压力必将接踵而至。
城乡贫困问题有所反弹。
随着城市化浪潮和社会转型加速,在失业人口、流动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贫困群体,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这也鲜明地折射出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问题。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将越来越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等客观经济规律的导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势将继续扩大。
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
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显著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
五、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且可能发生分化重组。
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带来持续的贸易摩擦。
由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出口增长方式粗放,加之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已经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
今后我国还会遇到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新贸易壁垒”。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主要经济体和国际市场波动可能引发国内经济运行出现异常。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将要全面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
国内弱势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同时还会进一步暴露现行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存在的缺陷。
此外,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鲜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威胁。
这种复杂局面必将对我国完善趋利避害的机制和艺术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来讲,宏观经济出现了很严重的矛盾,突出的问题就是长期高速增长累积下来的一系列的结构矛盾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经济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在目前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的趋势。
中国从08年春天开始到09年春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0.6%到10.1%到9%到6.8%再到6.1%,这么长时期的持续下降,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那么由此带来的最为严重的宏观问题是当前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失业率持续攀升,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不活跃。
大量的企业停产、破产导致国民经济当中的就业岗位受到严重削弱,然后伴随着劳动力的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中国城镇劳动力2亿多人,4%是多少呢?2亿多人的4%差不多就是1000万。
2008年是4.2%,就是1000多万;2009年,预计的数据,政策目标是力争不超过 4.5%,就算控制住,达到这个政策目标不超过4.5%。
那从07、08到09,城镇登记失业率也是直线上升,从4%上升到4.2%再上升到4.5%。
除此之外,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开始让位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所以同样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直线下降。
我国劳动力的供给有三个世界第一(劳动力的增量,劳动力的存量,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劳动力的需求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直线下降的阶段。
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慢下来,在目前这个阶段,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带来最深刻的威胁就是失业率的持续攀升,而失业率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它背后有更复杂、更宽泛的社会内涵。
失业问题就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导致的宏观层面的突出矛盾,就是中国当前实体经济目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针对这问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做出调整。
我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结合并调整好其结合方式。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政策类型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治开支,包括政治购买和转移支付)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投资津贴)上升增加增加增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下降增加增加增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由上图来看,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y0 ,利益为r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y*。
为克服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也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
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y*,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y*,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使用的办法。
如图中所示,为了将收入从y0提高到y*,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