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构成及其变化——两本专著的转述[ 研究物语]
本文章被浏览499次
仍做文抄公,将两本关于阶层的研究专著摘抄转述。
实在是觉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这个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对市场研究行业很有借鉴的价值。
研读这两本书,再结合这一期袁岳的《我们需要以文化为核心的营销研究》以及吴垠的《关于中国居民分群范式(China-Vals)的研究》等文章,您或许会发现一个“新天地”。
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2002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当代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2004年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说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
该成果来自于:课题组自1999年—2001三年间,对国内外有关社会阶层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先后对湖北省汉川市、辽宁省海城市、福建省福清市、贵州省镇宁县、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无锡市和吴江市七都镇、广东省深圳市、北京燕山石化总厂、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天津南开大学等市、县、厂、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召开各种座谈会、调研会,取得了11000多个样本和近千份各类成员的访谈纪录。
《当代社会流动》探讨了这些社会阶层是怎样产生的,今后各自将怎样演化?本书根据课题组在2001年、2002年所作的全国6000分抽样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资料,同样是以实证研究为主的。
值得说明的是:自开始设计问卷,戴建忠、李培林、黄平等就做了指导,冯世雍、高嘉陵、柯惠新等帮助做了全国抽样的总体设计。
还有很多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贡献智慧。
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
理论框架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的社会阶层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的分化。
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情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也可称为权力资源。
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
经济资源: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
文化(技术)资源: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一般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
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执政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她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不像西方国家的社会中那么重要;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重要性不亚于经济资源。
这三种资源的拥有情况决定各个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在对大量个案访谈资料所作的分析中,发现:人们凭借其社会经验和主观感觉对人群进行的分类,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
是否有钱;是否有权;是否有文化。
如果用学术语言加以归纳,可以这样说“人们一般倾向于依据经济资源、组织(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拥有量来评价个人或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
”
四个分类指标与操作变量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最主要机制是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和制度分割。
这四种分化机制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集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人们在这些社会关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拥有多少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
通过一些列操作变量来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并据此划分出十大阶层。
1,劳动分工:职业的技术等级分化。
操作变量:
a.就业状态(在业、半就业、无业)
b.职业分类(约300个职业类别)
c.职业技术等级分类(中高层白领、低层白领、技术蓝领、非技术蓝领、纯体力蓝领)
d.部门分割(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权威等级:科层组织中的管理等级的分化。
操作变量:
a.管理等级(最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b.行政级别(局级及以上、处级、科级、股级、无行政级别)
c.管理人数
3,生产关系:所有者与受雇者之间的分化。
操作变量:
a.就业身份(雇主、自雇、雇员或雇工)
b.雇用人数
4,制度分割:体制内与体制外、体制内核心人员与体制内边缘部门人员之间的分化。
操作变量:
a.所有制(公有制、非公有制)
b.单位类型(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及家庭经营、单独做事)
十大社会阶层在四个分类指标中的位置
(课题组的全国抽样调查的对象是16-70岁人口)
注:
1,体制内核心部门是指国家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这些单位的资源配置主要受国家计划控制并且主要来自政府财政;体制内边缘部门是指公有制企业及部分企业化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类单位的资源配置受政府计划控制程度较弱。
2,每一阶层内部,由于某一指标或更多指标上的具体差异,导致了阶层内部的群体差异。
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急剧变迁时期,各社会阶层正处于流动、重组、磨合和结构化的过程中。
3,城镇和农村、不同区域,各阶层在其总体中的比例差别显著。
十大社会阶层比例分布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占总体2.1%;其中:
1.高层行政管理者9.4%
2.中层行政管理者17%
3.低层行政管理者57.9%
4.中高层事业单位管理者15.7% 经理人员占总体的1.6%,其中:
1.高层经理人员12.6%
2.中层经理人员41.4%
3.低层经理人员46%
私营企业主占总体的1% 其中:
1.大企业主0.5%
2.中企业主27.6%
3.小企业主71.9%
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体4.6%,其中: 1, 科教文为专业人员69.3%
2,工程技术专业人员22.4%
3,商贸服务业专业人员8.3% 办事人员占总体的7.2% 其中:
1,党政机关办事人员62.4%
2,企业办事人员37.6% 个体工商户占总体7.1% 其中:
1,工商小雇主22%
2,自雇工商户78%
商业服务业员工占总体11.2%
1, 商服业基层监管人员 4.4%
2,商服业准白领员工17%
3,商服业蓝领员工78.6%
产业工人占总体17.5%,其中
1,第二产业基层监管人员 3.3%
2,第二产业技术工人33.5%
3,第二产业非技术工人63.2%
农业劳动者占总体42.9% 其中:
1,专业农户12.6%
2,兼业农户25%
3,普通农户62.4%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占总体的4.8%,其中 1,待业青年22.8%
2,下岗职工35.3%
3,半就业人员 3.6%
4,其他失业人员38.3%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