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华兴恒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
”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
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
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
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
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
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
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
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
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
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
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
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
”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3)列数字:运用具体数字说明说明对象某特点的说明方法。
“还不到0.5毫米”运用具体数字说明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的细。
作比较:把两个对象作对比,突出强调说明对象某个特点。
把高压水射流的出口口径和自动铅笔芯对比,突出高压水射流出口口径的细。
故答案为:⑴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激发阅读兴趣。
⑵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⑶列数字、作比较【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
说明文首段一般有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本文首段是一则新闻,通过这则新闻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蚕豆毕飞宇①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
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
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
唯一的缺点是太硬。
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
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没时间给我做饭,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
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
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
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奶奶她不是我的亲奶奶。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
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
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
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
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
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
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
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
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
”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
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
她在犹豫,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
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
真的是家徒四壁。
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
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
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
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
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
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
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
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
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
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
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
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
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
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
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
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
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
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
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
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
”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
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
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⑪但是,是多是少,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要不就是从那些蚕豆结束——蚕豆就这样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节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1)请概括“我”和奶奶交往的几件事。
(2)第⑥段“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第⑦段“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请问我“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
(请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②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4)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写出你的理解。
(5)一篇文章包含的情感往往不止一种,细读这篇文章,想一想文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
【答案】(1)①我出生到五岁,奶奶给我做饭并照顾我;②我十一岁,临别前去看望奶奶,奶奶炒蚕豆让我带走;③我二十二岁时,奶奶的女儿去世了,我回去看望她。
(2)难受:①为“我”十一岁时的不懂事,只知欢快地吃蚕豆,不能体会到奶奶的艰难而难受(“终于领悟到奶奶当时生活很艰难”亦可);②后来意识到,这次将和奶奶长久分离,触发了内心的难受。
羞愧:①“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而感到“羞愧”;②“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而感到羞愧(“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而感到羞愧)。
(3)①运用了比喻修辞,将口袋比作两根柱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奶奶给我炒蚕豆的数量之多,和奶奶艰难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奶奶对我的疼爱。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爱怜(疼爱),以及对“我”即将离开的不舍(内心的伤痛与隐忍)。
(4)①蚕豆是线索,全文内容与蚕豆有关,奶奶炒用来做种的蚕豆触发了“我”的多年后的难受和愧疚;②奶奶就像蚕豆一样平凡,普通,不起眼,却给了我无私的爱。
③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表达对奶奶的爱、感激(恩)和愧疚,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
(5)①对善良朴实、全心全意爱着我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②对“我”未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报恩(尽孝)的难受和羞愧;③对像奶奶一样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强的女性的赞美(崇敬)(或对奶奶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本文以蚕豆为线索,记述了我出生到五岁,奶奶给我做饭并照顾我;十一岁临别时奶奶让我给爷爷“上饭”;二十二岁,一路吃奶奶炒的蚕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
表达了我对像奶奶一样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强的女性的赞美。
据此理解作答。
(2)根据文中的表述可见,我“难受”,是因为当时不懂事,只知欢快地吃蚕豆,却没有体会到奶奶的“难”;再根据“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一句,可知“难受”还因为后来意识到,这次将和奶奶长久分离,触发了内心的难受。
根据“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
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一句,可根据出我羞愧的原因。
(3)①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将口袋”比作“两根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