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自动检测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调试和维护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对自动检测系统的分析、调试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电气技术基础》、《电子CAD》、《高等数学》等,平行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后续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电控与PLC应用技术 II》、《过程测量与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2)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①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自动检测技术》面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全体学生,注重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②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③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各类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向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与讨论、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学做合一等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对传感器的选择与应用能力,对自动检测系统的分析与调试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本着懂方法,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
鉴于本课程的服务面向与定位,本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通观考虑工业电气与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照明电气自动化、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专业对自动检测技术的需求特点,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明确本课程是按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项目课程,以此来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并配以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课程按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并围绕预设能力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建议学时等方面制定了参考标准。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主要发展学生认知、归纳分析、迁移的能力。
认知主要表现在:对本课程理论、方法框架熟悉,准确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适用对象、开发过程、基本方法。
归纳分析主要表现在:通过明确的任务导向及案例分析,能归纳自动检测技术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应用特点和策略,能分析其在软件开发中运用的具体场合与情形,。
迁移主要表现在:能将所学自动检测技术理论、原则、方法等迁移到新的具体案例中使用,能够将一个案例中的策略总结出来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本标准对不同目标采用明确且不同的行为动词描述,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本标准在执行中的参考价值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质”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
结果性目标: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
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
技能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能够、运用、使用、掌握、制定、解决、绘制、安装、操作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讨论、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观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遵守、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保持、追求等。
2. 课程目标(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自动检测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通过运用自动检测技术的技术方法、思维方式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实践,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基本目标,提高其实际应用技能,并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分析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物理效应、工作原理及其典型结构,掌握实际工程应用中自动检测环节常用的各种传感器的使用、安装方法及校验方法,并建立完整的自动检测技术概念,具备对自动检测系统的分析、调试能力。
•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并正确安装;•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能够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对检测环节进行参数、技术指标的测试与校正;•能够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分析和调试自动检测系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项目式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能够利用所学原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运用,体现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方面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案例与引导、学做合一等方法。
注重基础应用性,从理论的传授过渡到方法的学习。
•通过学习养成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学习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学会收集、分析、整理参考资料的技能,培养对新技术信息的掌握能力;•通过学习能够设计一般工作计划,行动方案;•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助人;•通过学习养成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 内容描述(1)课程总体内容描述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选择,采取与现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内容包括7个教学子项目:认识自动检测系统与传感器、温度的检测与处理、力学量的检测与处理、几何量的检测与处理、流量的检测与处理、光学量的检测与处理和典型检测系统的设计制作。
涉及到自动检测领域的抗干扰技术、接口技术等均在课程项目实施中按需求进行。
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依照工作逻辑的顺序来设计,遵循以项目为载体、以同类物理量为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感知、学习、应用、提高等层次式发展,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
为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点。
第一,温度的检测与处理、力学量的检测与处理、几何量的检测与处理、流量的检测与处理、光学量的检测与处理属于传感器选用能力培养训练方面,学生每次按不同检测要求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完成检测要求,以掌握不同物理量的检测与处理的系统组成、数据分析、简单故障处理等。
第二,典型检测系统的设计制作部分作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学习内容。
老师提供与现场应用紧密结合的检测任务,学生应用前面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和制作完成相关检测环节。
(2)课程分项目具体内容描述②活动设计与要求模块内容的选取以工程实践案例和相关项目为主线,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了涉及工业、农业、民用、军用等多领域的学习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项目制作来学会如何应用各类传感器构建不同应用场合的自动检测系统。
这样的活动设计是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量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决以往传统学科体系下只能学习基本知识点而不会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设计开发自动检测系统的问题。
③课时建议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为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讲授、研讨、分组设计方案)32时,课程实习(项目实施、评价)16学时。
4. 实施要求(1)教学方式的设计本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典型的工作项目为载体,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内容,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六步骤工作过程进行行动导向。
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讲授与辅导为辅。
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对每模块知识点的学习时,通过设置的工作任务内容和学习过程,从管理者或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在学生思考和分析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提示。
最终达到学生“独立(或换位)思考——分析、推理、选择——归纳整理、深刻理解——吸收创新”逐层递进的能力目标。
为保证学习活动在顺利开展,要求教师事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先期预习,在课堂上采取集中讲授、问题研讨、案例教学、学做合一、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解决相关问题,在实习环节采取分组方式,分派各组的工作任务,实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本课程在模块学习内容下设置具体的单元学习内容,参见表1。
单元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