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韩愈与儒学复兴
神聖英武,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
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別立寺觀。臣當時以為高祖之志, 必行於陛下之手。
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今聞陛下令群僧迎
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令諸寺遞迎供養。臣 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 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 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
生母为媵妾
陈寅恪论唐代婚姻与门第
1. 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 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凡婚而不娶名家 女,……俱为社会所不齿。
2. 夫唐世士大夫之不可一日无妾媵之伺,乃关于时
代之风俗,自不可以今日之标准,为苛刻之评论。
生母即乳母
韩愈《乳母墓铭》: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 入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 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
玄宗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广修祠祭,靡神不祈。屿上 言,请筑坛东郊,祀青帝,天子入其言,擢太常博士、侍御史,为祠祭 使。屿专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类巫觋。汉以来葬丧皆有瘗钱, 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屿乃用之。肃宗立,累迁太常卿, 又以祠祷见宠。乾元三年,拜蒲、同、绛等州节度使,俄以中书侍郎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大兵后,天下愿治,屿望轻,无它才,不为士议谐 可,既骤得政,中外怅骇。乃奏臵太一坛,劝帝身见九宫祠。帝由是专 意,它议不能夺。帝尝不豫,太卜建言,崇在山川。屿遣女巫乘传,分 祷天下名山大川,巫皆盛服,中人护领,所至干托州县,赂遗狼藉。时 有一巫美而蛊,以恶少年数十自随,尤憸狡不法,驰入黄州。刺史左震 晨至馆请事,门鐍不启。震怒,破鐍入,取巫斩廷下,悉诛所从少年, 籍其赃,得十馀万,因遗还中人。既以闻,屿不能诘,帝也不加罪。明 年,罢屿为刑部尚书,又出为淮南节度使,犹兼祠祭使。始,屿托鬼神 致位将相,当时以左道进者纷纷出焉。
韩愈未见过嫡母,生母或改嫁或即乳母。这段历史对韩愈性格的形 成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是庶出,如不求上进,就不能自立,所以韩愈 “自知读书为文”。由于得到兄嫂、乳母的怜悯与抚育,才能长大, 推己及人,故韩愈颇能提携后进。
韩愈之历史贡献
1. 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2. 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 3. 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 4. 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 5. 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 6. 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I. 唐代道教以皇室李姓之故,因缘附会。自唐初以降,逐渐 取得政治社会地位。 II. 尊老子以帝号,为之立庙,祀以祖宗之礼。 III. 除《老子》为《道德经》外,更名《庄》、《文》、 《列》、《庚桑》诸子为《南华》、《通玄》、《冲虚》、 《洞灵》等经,设崇玄学,以课生徒,同于国子监。 IV. 提《汉书〃古今人表》中之老子,自三等提为一等,号老 子妻为先天太后。 V. 作孔子像,侍老子之侧。
•十三岁 唐德宗建中元年壬戌(782) 居河阳,已能文。
生母之谜
•为何在韩愈的诗、文中,没有说过母亲?在李翱所 撰《行状》以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公墓铭》 中,也都没有提到韩愈母亲? 韩愈《祭郑夫人文》:呜呼!天祸我家,降集百 殃。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未知,掬我者兄。 在死而生,实维嫂恩。 清代沈钦韩:按祭文言父卒而不及其母,盖所出 微,终丧已嫁,故掬于兄舍。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 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 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
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為侯
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 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 當時群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 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嘗恨焉!伏惟皇帝陛下,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 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 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 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谈论内容:
1、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2、名家学说 3、新的哲学命题:圣人有情无情之辩,才性之辨等
4、佛理
5、儒家礼法
怎么辩?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 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
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
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 尽,丞相乃叹曰 :“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 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 明旦,桓宣 武语人曰 :“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
与兄韩会非一母所生
1. 年龄 李翱《行状》:某伯兄……年止于四十二。——考之
韩愈生年,韩会长韩愈约三十岁。
2. 称呼
韩愈《考功员外卢君墓志铭》云:愈之宗兄故起居
舍人君。 • 宗兄:《礼记〃曾子问》: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
子为大夫,其祭也……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
子使某辞。”《礼记》所谓“宗兄”,是庶子对嫡子年 长于己者之称。
专题四 韩愈与儒学复兴
儒学传统中的薄弱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性
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魏晋清谈与佛老 卫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 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 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
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 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
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
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指礼记*曾子问)。噫!后之人虽 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
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 识道理,远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召至 州郭,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 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 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 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及来袁州, 留衣服以为别,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 求福田利益也。
唐代道教
《旧唐书〃王屿传》:
韩愈与唐代儒释道三教共存
论佛骨表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始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 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 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 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 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 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書史不言其壽,推其 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 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 :“此 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世说新语·文 学》)
谈什么?
63.殷仲堪云 :“三日不读《道德经》,便
觉舌本间强。”(《晋书〃殷仲堪传》)
32.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
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 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 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后遂用支理。(《世说新语〃文学》)
韩愈与僧尼
晁以道《嵩山集》;予尝怪韩欧力排佛陀,而其门多 浮屠之雄。如澄观、契嵩辈,能自传于后世,实二公之 力为多。夫毁其教而进其徒,岂非一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僧见于韩集者七人,惟大颠、 颖师免于嘲侮。高闲草书,颇见抑制,如慧,如灵,如 文畅,如澄观,直以为嬉笑之具而已。
韩愈与大颠 《与孟尚书书》:
麈尾
郭象与口若悬河
《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 云:“ 郭子 玄 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王衍与信口雌黄 晋 孙盛 《晋阳秋》:“ 王衍 ,字 夷甫 ,能
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时号口中雌
黄。
佛教征服中国
1.佛祖西来:汉明帝永平求法于大月氏
魏晋南北朝佛学
(竺法潜)晋永嘉初避乱过江。中宗 元皇及萧祖明帝。丞 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高僧 传》) (支遁)年二十五出家……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 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 皆着尘外之狎。(《高僧传》) (竺法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重。请 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 集。(《高僧传》)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
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 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xù)为仁,孑孑(jié)
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出之於境,不令惑於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
以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於國,尚令巫 祝先以桃膨,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
祝不先,桃膨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
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 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 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鑑臨,臣不怨悔。無任 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
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 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 何民不穷且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