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璞投资合伙人王璟在山东大学的演讲2014年3月22日我是信璞投资的合伙人王璟,很高兴来山大和大家见面,对我们公司进行介绍。
信璞本身是一家小型阳光私募投资公司,以价值投资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研究是我们公司的基础。
对我们这种小公司来说,如果对方不了解我们的基本背景,就很难快速了解我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作为合伙人介绍一下我们对世界趋势的看法、对经济的理解以及我们研究的方法论,为各位有兴趣来信璞面试同学提供信息。
很多大公司都是定型的,例如中石油和中石化,它们领导人的想法对公司有影响,但不会是非常显著的影响。
对我们这种小型的,以研究为基础的投资公司来讲,我们合伙人的高度和我们的方向就决定了公司前途,换句话说,也决定了每一个成员未来的前途。
如果船长领错了路,这个船也就翻掉了。
我想我应该来宣讲,把自己对社会和经济的理解给大家说一说。
让大家来判断这个船长怎么样,靠不靠谱,看看这个船往西走能不能发现新大陆?所以我这个宣讲可能和其它公司的不太一样,前半部分内容主要讲我们对这个世界经济的理解,具体包括:对实体经济的理解、对信用货币的理解以及对中国超级繁荣的判断。
前面这两句话“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是《围炉夜话》的两句,也是我们公司的另一位合伙人归江先生非常喜欢的两句话,也是信璞公司名称的由来,我们非常崇尚质朴的研究。
前言、需求理论在讲实体经济之前,先讲一下我自己对人的需求的理解。
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的需求驱动的活动。
我们首先要对人的需求有所理解,才能理解经济活动的来由,才能理解这个底层需求的驱动力。
我对人类需求做了一点分类,人的需求是分层级的。
最底层的需求是“没有就得死的需求”,是基本的生理需求,这种需求构成了人的经济活动的最底层,这是必需品。
第二类是安全需求,里面有物质上的,也有心理精神活动方面的。
当人吃饱了,他不想吃了上顿没下顿,就会有超过本次需求的活动。
有一些身份的认同,别人有个职位,我也要有个职位,别人有个家庭,我也要有个家庭,别人家庭住在楼房里,我也要住在楼房里。
简单说,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大量的人的活动和经济活动都是基于此。
第三类是外部记分牌的需求,人生的很多活动来自比较,来自对比和竞争,如希望自己的房子、衣服、车子比别人大比别人好,希望考试靠高分,有个漂亮老婆或者高富帅老公。
这种引起别人羡慕及妒恨的需求,我称之为外部记分牌的需求。
很多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被外部记分牌驱动的。
第四类就更高级一点,我称之为内部记分牌需求。
内部记分牌是说,这些人找到了自己认可的道路,并坚定走自己的路,他的评判标准是内部化的。
很多大学者、很多专业人士都会有这种做法。
这种需求往往体现出一些使命感,它的外在表现就是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外部记分牌的变化,只追求内部记分牌的变化。
这个需求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不大,这只涉及人群里很小的一部分人,或者只涉及每个人活动的很小部分。
第五类我称之为超越巅峰的需求,敢于到无人之处去行走,追求前人没有到达过的区域,包括精神方面的、智力方面的、体力方面的。
这是非常稀有的品种,可能只和一些经济活动中的创新性活动有关,和实体经济关系很小。
这些需求是后面的很多内容的逻辑起点,所以我在前面先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实体经济的历史性改变很多同学是读经济学的,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说,研究经济学要懂三门学问:历史、数学、哲学。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社会实验。
这些社会实验比社会空想实验的好处是它实实在在发生了,它的实在的、显著地、透明的,是可以拿来研究的,是比空想实验更加真实的数据。
但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缺陷是,当重要的驱动力发生改变了,研究者还用原有的眼光看问题,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我们所处的年代,恰好是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历史上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会被颠覆。
我认为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是最大的改变,就是从一个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的改变。
马尔萨斯在十九世纪初,总结了之前人类历史上各种人口现象,大胆提出了一个结论性东西,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数的,物质增长是算术级数的,结果就是过多人口追求有限的物资,分配稍有不均,就会发生瘟疫、混乱、大灾祸,最后大部分人死光了,然后从头再来。
当时这种描绘大家感情上不想相信,但是理论上无法驳倒,因为那个时候所有的历史数据都证明马尔萨斯是对的。
但是马尔萨斯犯了错误,就是他仅仅回溯了历史,他完整回溯了短缺经济时代的人口历史,实际上那个时候世界已经剧变,蒸汽机在那个时代已经出现。
虽然那时蒸汽机还很弱小,甚至不是主流,但是它是划时代的开始,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是工业时代的开始。
中国历史也完全验证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国历史很悠久,它有大量的文字记载,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喜欢写字的民族。
大家都知道,中国经常发生历史性崩溃。
大战乱后,王朝更替,人很少,汉朝初建时,皇帝找不齐四匹同色马,土地供应充足,轻徭役轻赋税,人口激增,开发更多土地,欣欣向荣,文景之治,然后武帝讨伐匈奴,人口到了一定数量后,粮食供应不足,土地出现兼并,分配稍有不公,一旦某年欠收,马上出现大量饥荒灾民,中国历史里每一个王朝都逃不过这个规律,最后变民集团风起,王朝破灭,死伤无数,重头再来,三国时候,人口十不存一。
中国历史证明马尔萨斯人口论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理论。
但是马尔萨斯之后出现了人口暴增,去年全球人口到了七十亿,除了一些区域突发情况之外,人类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出现过大规模人口减少的现象。
即使战争时代也没有出现大灾荒,原因在于工业时代的巨大生产力。
工业社会的形成有三个基石:能源的利用、交通运输业大发展、制造业大发展。
农业文明的最大问题在于主要的动力是人力,再加上一点河流和风力,工业时代最初就用了煤,后来用了石油、电力,人力完全无法匹敌这些化石能源。
能源是基石中的基石,有了能源基就有了力量,相当于人类成了巨人,原来不能做的事情都能做了。
在农耕文明里,交通运输的巅峰在中国就是秦直道(临朐),在西方就是罗马大道。
这是古代的高速公路,海运更多的近海运输,希腊文明初期,由于爱琴海的特殊地理条件:一连串的小岛国、风平浪静的海面、没有山河阻隔、运输便利。
爱琴海文明、秦直道、罗马大道是农耕文明里交通运输业的顶峰。
交通运输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货物流和人流的激增,是贸易的开始。
但是受限于能源约束,农耕社会的交通运输到此为止。
在内燃机时代,跨大洋的运输开始,美洲可以和欧洲进行物质交换,巨轮出现,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内燃机出现之后更带来剧变,火车受限于铁轨,汽车更加便利。
铁路、远洋巨轮、高速公路(汽车)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把经济体的辐射范围拓展了数十倍。
在此基础上,制造业也发生了巨变。
之前的制造业都是手工业,以前制造的东西只能小距离的运输,小范围使用。
这种情况下制造业是多中心的、小规模的、分散的。
即使制造业水平很差,只要离水平好的对手足够远,就不会受其影响。
制造业竞争力差,但只要处于无对手的小地方,也能生存。
大工业时代,交通运输业改变了这一切,质优价廉的产品可以占领世界,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可以把煤油(洋油)卖到中国,立刻对中国本土灯油公司造成巨大冲击,大工业时代对于弱者是毫不留情的。
一个强有力的制造业可能处在一个小地方,供应全球,摧毁所有差一点的对手。
这个反过来又导致强者恒强,例如大企业的平摊研发费用更低,更具规模优势,这就演化出集群化、自我加强型的大工业。
一个小地方的一小伙人如果能生产供应全球的产品,总体上生产某种产品的人数就会变得很少,就会富余出很多人手。
物质是充足的,剩余的人干什么呢?他们可以爱干啥干啥了,出现了大量闲人。
这是为什么在后工业时代,金融、轻工、服务业大发展。
中国历史上曾经绝大部分国民都是农民,不种地就得饿死,人均效率很低,人均几亩地就不错了。
我查了济南历史上的大地主、瑞蚨祥老板、章丘人孟鸿升的土地拥有面积,还不如阿根廷农民的人均量。
中国古代每个人都要精耕细作自己的每一小块土地,不可能产生服务业,拼死拼活只是为了活着。
现在美国三亿人,实际从事农业的人口只有三百万,这三百万农民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六十岁,他们人均种植面积一千英亩,约六千亩地。
大家能想象六十岁老人种植六千亩地的情景吗?农业是效率进步最低的行业,比工业低很多,但是随着制造业大发展,化肥、种子、机械化种植、专业化种植、专业化运输等这一切工业化手段影响了农业,导致最传统、人均效率最低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这三百万农民生产的粮食不但够美国三亿人吃,实际上还有大量的休耕地,美国政府每年发放大量补贴,让农民不要种更多地。
为什么不要再种更多土地,我推荐大家阅读格雷厄姆的著作《储备与稳定》,他在大萧条后为了解决粮价稳定问题,提出了自己一整套逻辑,他反复提到孔子积谷防饥的措施来消化过剩粮食,他也承认一直生产积谷防饥的储备法也不行,因为产量太大了,最后还是要减少产能。
对于历史性改变,即使像格雷厄姆这种最睿智的人也是迟钝的。
第二、货币信用与信用货币我们知道实体的依附品就是虚拟经济或者货币经济,这两种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但又完全不同。
货币如何产生?回到我们最初的需求理论,所有这些产品或者服务都是以满足某类需求而存在的,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交换,因为品种繁多,如果没有交易媒介交换就会非常不方便。
当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复杂,没有媒介是绝不可行的。
刚才提到,爱琴海的特殊条件导致最初的贸易出现在地中海东岸,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和物质剩余,出现了最初的货币体系。
他们当时铸造了金币、银币这种硬通货,由于各种需求都能和金银币挂钩,金银币本身被迅速赋予了特别意义,它可以满足前三类需求的全部,金银币很快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类似于巴普洛夫效应。
在这之后,无论东西方,货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标注为不可动摇。
人类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人和人的差别很小,天才与平凡人的差距,远小于自然界猛兽与小动物的差距。
在社会的控制领域,一个和你差不多的人如何控制一大群人?他一定要有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恐吓让你害怕,也可以引诱让你服从,暴力系统好用但是摩擦力太大,金钱作为利诱的最好工具一定会被广泛利用。
货币既然在人们心中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作用就一定是不可动摇的,是普通人类统治普通人类的最佳工具,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被屡次验证。
我们曾废弃市场经济,试图建立计划经济,这个实验彻底失败,最后发现货币这个工具最好用。
这里向大家推荐顾准,他经过长期实践和事实求是的思考,认为货币不得不用,他也是现在改革学派的鼻祖。
货币本身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最初的货币肯定是硬货,就是马克思说的,东西要具备易携带、可分割、稀有等特征,这一切都指向了金银。
硬通货信用是以它的稀有性、纯度确立的,是它的自然属性确立的,在信用确立之后,由于金银的稀缺,很多人想要变戏法,开始掺水,所以硬货币的纯度、精美度是古代王朝的兴盛衰落的非常好的证据,当王国兴旺发达,它的货币的纯度是很高的,当王朝到了衰落期,统治者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往往要往货币掺东西,货币会又轻又薄又烂,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然后物价飞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