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人的北平_ppt

动人的北平_ppt


读课文:
林语堂写了北平的哪些人和事,写 了北平的哪些动人之处呢?找出文 中概括性很强的句子。
【划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 种老成的品格(1段)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4段)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6段)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7段) 北平是清静的,每家都有一个院落(8段)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9段)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与新的色彩,都具有 历史典故(10段) 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11段)
北平的动人之处
A、自然风光动人 B、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 C、寻常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D、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E、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 文化气息)动人 。
详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的第一段写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 中有什么作用?
特点:老成、豪爽、 宽大、包容。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 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 内容的作用。
“翻译”事件
鲁迅曾写信劝告林语堂不要搞这些小品了, 多翻点英文名著才是正途。林语堂回信,“等 老了再说”。 时过一年多,鲁迅给曹聚仁写信,提到了这 件事:“这时我才悟到我的意见,在语堂看来 是暮气。”林语堂听说后.无奈地解释道: “我的翻译工作要在老年才做。因为我中年时 有意思把中文作品译成英文……现在我说四十 译中文,五十译英史,这是我工作时期的安排, 哪有什么你老了,只能翻译的嘲笑意思呢?”
提倡幽默、闲适、性 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笔调”,采 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 自由主义立场。
结婚时,当着众宾客的面,林语堂拿出婚书, 对新婚的妻子说:“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 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我把它烧了!”举座 哗然。 林语堂在杭州玉泉购买一铜雀瓦,付款后对摊 主说这是假的。摊主严词诘问:“你为什么要 买假古董?”林则回答:“我就是专门收藏假 古董的。”
《北平》思考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寻常不过的北平 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文中就变的如此的动 人美丽? 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战报送 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 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 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 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 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祝寿”事件
为了给新创办的《人间世》杂志造声势, 林语堂把周作人的自寿诗抄给相熟的文化名流, 同时刊发在《人间世》创刊号上,并佐以周作 人的巨照片。这一番精心渲染,周作人的诗作 和《人间世》果然轰动一时,满城传诵。 左联早就看不惯林语堂提倡幽默的那一套, 而自寿诗事件又确实有使文艺界庸俗化之嫌, 一些血气方刚的革命小将带头指着林语堂骂了 一通。鲁迅也骂林语堂的幽默文学是“麻醉文 学”。先前,《论语》的幽默杂文开罪了不少 右派作家,右翼分子也一哄而上,恶语相向。
生年不满百,安能为他人拭涕。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 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只有人能把自己的 境界提高一个层次,才不会为近期的忧郁而伤怀,而总是纠结其中不能 释怀。还是那句话说得很好,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未来 没有来临之前,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困境,不是一件好事呢。人要向前 看,向前看。尤其是感情,根本是无须去纠结其中的对错,因为是没有 对错的。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 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 十一月)时期。 《辞海》认为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 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 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 以外的所有 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全景式描写又处处是 具体可感的画面。 对比、比喻、排比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抒情
手法分析
1.文章描写“动人的北平”采用了什么角度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 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 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 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 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 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当然,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 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 西方文化新壤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 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 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 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 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 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 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 省,改北京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 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 改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 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初读本文确实会产生散而无序的感觉,好像 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到了,可是又什么都没有 说充分。其实深思细察,会发现文章的一些内 在肌理,即组织成文的特殊方式。首先,它采 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 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 开分述;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 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撒得 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 神聚的特点。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 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 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 少而经久不见。 ——林语堂《苏东坡传》 爸爸常常告诉我,他曾亲眼看见多少贫穷之家兴起来,多少富贵之家衰 下去,他告诉我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 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林语堂《京华烟云》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 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散文
家、小说家、学者。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成为论语派 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 吾民》、《京华烟云》、杂文:《剪 拂集》《大荒集》《我的话》等. 他是一个传统文化故土和西方文化新 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
豪爽 北京: 宽大 包容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是清静的,每家都有一个院落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与新的色彩,都具有历史典故. 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
故都北平的动人— 老成、豪爽、包容、 守旧容新
作者的情感—优 雅情怀
选材:
教学目标
1、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 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 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kuí·wú xiá ài yù pì shān guān 魁梧 狭隘 老妪 媲美 杉树 堂倌 yuán fǎng qú shì lán lǚ 墙垣 画舫 街衢 嗜好 褴褛 作奸犯科 zuò jiān fàn kē (奸:坏事;科: 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试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三 个原因。 道路极其宽阔; 生活“舒适可爱”; 老百姓善良、淳朴。
【中心句的结构关系】
老人:老成 不理这回事(反复) 包 谁去理那回事(反复) 历史悠久 古木老树 内涵丰富 容 人文深厚 贫富共居 珠玉之城 环境清净 多样特性 国王梦境 理想居住城市 舒适生活方式
பைடு நூலகம்
杨杏佛事件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民盟的活动,让南京当局很恼火,他们选择了向杨杏 佛下狠手,杀鸡给猴看。 好友的故去让林语堂悲痛欲绝.更让人难过的是,他 和鲁迅又产生了误会。6月20口,举行杨杏佛的入殓仪 式。林语堂正在被严密监控,出不得门。鲁迅去后没 见到语堂,很生气,“这种时候就看出人来了,林语 堂就没有去,其实,他去送殓又有什么危险!” 事实上,据《申报》报道,林语堂参加的是7月2日 杨杏佛的出殡下葬仪式,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那 一次,鲁迅没有去。林语堂没有解释。他觉得清者自 清,没必要自我辩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