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1动人的北平

2-1-1动人的北平

2-1-1动人的北平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魁梧.(wú)木屐.(jī)老妪.(ōu)B.媲.(pì)美楼榭.(xiè) 珐.(fà)琅C.镶嵌.(qiàn) 墙垣.(huán) 画舫.(fǎng)D.街衢.(qú) 芭蕉.(jiāo) 紫禁.(jǐn)城【答案】B(A妪:yù,C垣:yuán,D禁:jì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洽谈厮杀方枘圆凿多行不义必自毙B.讫今睿智骨鲠在喉不敢跃雷池一步C.商榷通宵鞭辟入理置之死地而后生D.膨胀喋血和衷共计初生牛犊不怕虎【答案】A(B项中,“讫”为“迄”“跃”应为“越”;C项中,“理”应为“里”;D项中,“计”应为“济”)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卑污(品格卑劣,心地肮脏)摩登(时髦)B.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C.安详(从容不迫,稳重)景仰(佩服尊敬)D.达观(性格开朗)豪爽(豪放直爽)【答案】D(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汪涵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巧言令色....,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凡他主持的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

B.一位外地的教授朋友,同我谈起了景德镇,他对那些闻名遐迩的瓷器不赞一词....,而是深情地说:你们这里的风景,真优美啊!C.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干部与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切不可胶柱鼓瑟....,止步不前。

D.沿河上百家企业的废水未经净化就直接排入河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今天这种两岸草木枯萎,河中鱼虾灭绝的状况。

【答案】C(C.“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

A.感情色彩不当。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B.望文生义。

“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D.不合语境。

“长此以往”指长期这样下去,后面引出的应是将出现的不好的结果。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B.开篇一段,总体上写北平人的特点,写出了北平人“老成”“豪爽”“宽大”“包容”的品格。

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

C.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

D.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

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答案】B(写北平的特点,不是北平人的特点)6.下面对本文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从本文看他的语言运用,极其娴熟而自由,情味、神韵流动其间。

B.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浓厚的诗意。

试看开篇一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运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

C.全文都是抒情的语句,前面提到的语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既是叙述,又是抒情。

D.全文有多种变化的句式,如开篇是几个短句,接下来是一些一气呵成的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

【答案】B(不是象征和拟人手法,是比喻)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7~10题。

从“①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到“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原文见课本。

7.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段写了北平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的特点。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内容的作用。

8.第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段写北平“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等,表现了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

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由此体现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的特点。

9.在第四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四段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它“根脉深入地中”,树干枝叶“藉之得畅茂”。

把生活在此地的人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

昆虫之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的。

同样,一个生活在古老而深厚的北平的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得全面而恰当的。

作者这样说,是在突出北平历史古老、内涵丰富的特点。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之所以写的非常成功,是和他善于选择特定的视角,紧紧扣住城市的特点,进行多方面既概括又具体的描写分不开的。

B.林语堂,他以一个“老北平”的身份,要着重告诉大家的是北平为什么会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

从这个视角出发,他写了北平货贩众多,购物方便,居住的多半是宽阔舒畅的四合院,连坐人力车也格外便宜。

进而又刻画了北平人那种悠然度日的心态和模样……所有这些描写,可说是原汁原味,绘形传神,给人以不同一般的感受。

C.作者认为北平具有“老”、“多”、“新”三大特点。

“老”即古老、历史悠久:“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多”即多样性,兼容并包。

“新”即时髦,“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新式汽车”等。

D.文章进行既概括又具体的描写。

内容很多而篇幅有限,自然只能概括地写,但一味概括又容易枯燥,因此得在适当的地方稍作展开,形容几句,这是写此类文章应该掌握的一种艺术技巧。

《动人的北平》写到堂倌,没有忘掉他们“肩上搭着手巾”,写到老年人力车夫,没有忘掉“一定要强拉你回家”的倔劲儿,写到居民在花园中拔白菜,不忘补充一句“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凡此种种,都是花笔不多而收效颇佳,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答案】C(作者写北平的特点有二,一是老,二是多,没有“新”)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水余显斌一场灾难毫无预兆地降临,灾难过后,小镇一片狼藉。

在灾难中,他受了重伤,却幸运地活了下来。

下雨了。

开始是一点、两点,接着是一片,瓢泼一般落下,笼罩了整个小镇。

雨,浇醒了他。

他动了动身体,感觉到自己简直是在炼狱中,浑身火辣辣的疼,左腿和左胳膊仿佛已不听使唤了,但疼痛却顽强地保留下来,通过神经传遍全身每一寸肌肉,稍一动,疼痛直往心里钻,扯得他直吸气。

背上,雨淋下,如针刺在伤口上,他浑身肌肉直颤。

他艰难地翻过身,仰面朝天,张大嘴,接着雨水。

雨水的滋润,让他头脑清醒,可痛苦也更加尖锐了,魔鬼一般顽强地缠绕着他。

他喊一声:“有人吗?”声音发出,却蚊子一般。

又一次,慢慢地,他走入无边的黑暗中。

再醒来,太阳烤在身上,火一样蜇人,是夏天的上午。

他感觉到,自己快死了,如果没人来救,自己可能活不过今天了。

伤口已化脓,一跳一跳的痛,最关键的是肚子饿得难受。

他不知道自己熬过了几天,但他确定,自己大概熬不过今天了。

他躺在地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死神幸福地降临。

突然,一声轻轻的呻吟,炸雷一样在他耳边响起。

还有人活着,在呻吟呢。

一瞬间,他感到自己有了一点力气,勉强支撑着自己翻过身,抬起头。

离他不远处,一个躺着的身子在蠕动着。

显然那人还活着。

他想,自己应当爬过去,赶快救起那个人,或许那人还有希望。

他为自己的想法激动着,慢慢地撑起左胳膊和左腿,借着它们的伸缩,向前移动着。

他们相隔不远,大概十来步的距离,可是,却花费了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腿脚每伸缩一下,肌肉的拉扯都会触发一场铺天盖地的疼痛。

汗和血,沿着他移动的地方流淌。

到了,终于到了那个人身边,他慢慢检查起那人,那人的伤势很重,下身几乎从膝盖以下已断,胳膊也断了一条,骨头都露了出来。

那人已陷入昏迷中,灰白的嘴唇也干得裂开,不停地动着,梦幻一般地呓语:“水……水……”他知道,这会儿要想救活这个人,唯一的方法,是赶紧弄来水,否则,不说别的,渴,也会把那人渴死。

他焦虑地四下望望,确定着他们所在的位置。

慢慢地,他的脸上露出了喜色,他想起来了,离这儿不远处,有一个水塘。

慢慢地,他又带着铺天盖地的疼痛,还有汗水和血水,向水塘边移去。

到了塘边,他俯下头,狠狠地喝了一肚子水,可准备装水时,才想起,根本没什么可装。

想想,他一咬牙,艰难地抬起身,脱下上衣,放进水塘中,吸饱了水,拿着放在肩头,又一寸一寸向回移。

手,磨在乱石地上,血肉模糊。

到了那人身边,衣裳里的水份已蒸发得差不多了。

他只有把湿衣服放在那人嘴里,滋润着他的嘴唇。

一次一次,那人在水的滋润下,慢慢张开了眼,向他艰难地一笑。

那一刻,他流泪了,一种幸福感袭上心头。

他想,他要坚持下来,如果自己死了,那人也活不了。

这是一种责任,责无旁贷。

他暗下决心,又一寸寸移动着,用衣服运水,一趟又一趟。

两天后,救援人员赶到,发现小镇只有两个人活着:一个是他,一个是那个人。

而且,他的伤比那个人的更重,背后一道长长的口子,几乎要了他的命。

他本来是活不下来的,可他却创造了奇迹,活了下来。

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他清楚,当时,他忍受着痛苦,还有饥饿,坚持下来,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他不能死,旁边,还有一个生命依靠他。

(选自《北方文学》2010年第9期)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反复写主人公行动的艰难,表现了他的伤势严重,进而突出他拼命救人的顽强精神,塑造主人公英雄形象,表现人间大爱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