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大学生观后感5篇
催眠大师大学生观后感范文(1)
《催眠大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悬疑佳作。
无论在情节设置,还是节奏编排,连带出色流畅、包括极富压抑感的的运镜和感性敏锐的配乐,都可以说动用了上乘配置。
在一个大房间里所完成的催眠对弈,既惊悚又敏感,用一个静止的场景,通过周旋灵敏的运镜和灯光设置,以及一系列细节爆发点的精心操纵,完成了主人公心理对抗的疲惫和濒临崩溃的整个过程,逐渐把一场看似平常的心理催眠引向生死迷境和情节层叠的高潮。
有室内剧风格的精彩演绎,这对于国内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而自信的拍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惊呼过瘾。
更为可贵的是制作者对于心理催眠,这一观众普遍陌生的领域的尊重和探索,在电影里所使用的心理解救方式方法都比较符合心理学逻辑和推敲,这一切使得这个故事在前三分之二的完成度很高,非常饱实,让人惊艳;而在后三分之一接近结尾和真相大白时,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平庸的结局几乎无法阻止这个故事滑向一个虚弱而苍白的空洞。
这部影片节奏感紧凑,让人置身在紧张的氛围中,快慢结合、突出重点。
徐大夫这次的心理催眠非常艰难,他从一个自信明确的人,到一个风雨欲来的傍晚,变回疲倦和孤独的人。
人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是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和催眠操纵的。
这是镜头缓慢推进,时间缓慢推动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
为之后的催眠做足了铺垫,使整个环境都紧张了起来。
任小妍进入梦境后时间虽慢但空中的木棉花是快速飘落的
体现出人物内心的焦躁不安,瞬间切换的场景更表现出被催眠后催眠师极力寻求任小妍的记忆。
让我们聚焦结尾,徐大夫反被催眠,徐大夫撞车掉进河中,本应是极快的镜头导演把它巧妙的放慢,直至入水那一刻惊起水花节奏突然变快,徐大夫在水中发现自己还活着在自救的同时想要救他的未婚妻,节奏逐渐加快代表着徐大夫心情的同时又代表徐大夫救人成功率的降低,让我们所惋惜。
整部电影流畅、精彩。
若是结尾能更引人入胜,不虎头蛇尾,我相信这是近些年来悬疑类作品中最出色的瑰宝。
催眠大师大学生观后感范文(2)
“聪明的谎言比真相更有用。
”这是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但这话出自主角催眠大师徐瑞宁之口,其同时被这句话给治愈了。
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的较量,没有烽烟四起,只有暗涌的斗智斗勇。
催眠疗法其实似乎一直是比较前沿的医治病患心理疾病的方法,
尽管该种疗法诞生于1775年奥地利的麦斯麦,但现今并没有被广泛推广。
因为其极具神秘性,故而拍摄成影片,更能够打开观众的好奇心。
《催眠大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其选择了对的题材,加上影片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被观众认为是国产片中近几年不可多得的精品。
颠覆性的叙事手法
《催眠大师》的叙事手法较为独特,不是顺叙也不是倒叙,融合着多种叙事手法。
蒙太奇的手法是被大肆运用,让影片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影片开始的表现让你以为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徐瑞宁似乎就是催眠大师,而任小妍就是被治疗者,其实好戏还在后面,当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切都被颠覆了,身份和角色互换,让人真正的深感意外。
先是肯定再被否定最后肯定,让观众萌发烧脑的趣味,如此玩法让整个故事架构不是那么平庸和烂熟,而是激活观众强烈的代入感,不自觉的进行故事真伪的分辩。
原来徐瑞宁才是真正的患者,而催眠大师不是徐瑞宁,而是其老师方教授。
学生顾洁(曾用名任小妍)、沈立和方教授,她们都是为了帮助徐瑞宁彻底的从自责中解救出来。
如此的手艺表现令人惊艳,重要的是故事所有的前后细节上的链接不矛盾和违和,很显然该片在编剧上是圆满的,而在叙事上是大胆和创新的。
影片开始就埋下伏笔,让人窃以为是惊悚恐怖悬疑片,但到了中间部分才逆转叙事手法,这只是催眠疗法的互换,清醒催眠法颠覆徐瑞宁的恍惚催眠法。
而徐瑞宁催眠反被治疗,这是影片让人称道的绝佳之处。
大胆反常规的叙事首先让观众陷入一种被激活的新奇感,加上影片细腻过硬的剪辑让该片没有被轻易吐槽的缺陷。
当然后半部分解疑的过程稍显直白,目的可能是为观众的理解考虑,故显得没有一直保持那种神秘玄乎的感觉。
至情至理的剧情
作为电影灵魂的价值观,影片没有一点迷信思想,而是充满理性的思辨。
该片表现的并不是毁三观的故事,而是涉及多方面的情感纠结。
徐瑞宁风光的背后很难让人发现其实他有着深层次的心理疾病,由于自己的醉驾不小心将最心爱的女朋友和最好的哥们给送了小命。
所以徐瑞宁一直走不出自我的纠结和自责,长期酿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该片显然似乎在讲一个能够看见“鬼”的被父母遗弃女病人
任小妍的故事,充满着惊悚和悬疑的紧张压抑氛围。
其实则不然,催眠师徐瑞宁醉驾车祸酿成惨案,其中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徐瑞宁自责到自残的地步,家人和教授的关心促成了一套全新的催眠治疗方法诞生,那就是清醒催眠术,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终于让徐瑞宁打开心扉,释放自我的郁闷心结。
这其实是最给力的治愈,其中亲情友情师徒之情弥漫着整部影片。
大部分戏都是徐瑞宁和任小妍在玩智斗,其中徐瑞宁有着被催眠的唐突桥段,但到了影片后半部分也自然疑窦被解。
所以说这部戏其实非常考验徐峥和莫文蔚的演技,徐峥近几年才情爆发,先是一部导演兼主演的爆笑喜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近13亿元的高票房打破国产影片的历史纪录,继之后来又主演了同样令人非常争议黑色风格的《无人区》,其演技的可塑性让人刮目相看,如今以监制和主演的身份又参与到《催眠大师》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更是呈现多面复杂性,其实徐瑞宁这个角色很难掌控,但经过徐峥的诠释,让人一目了然,并没有感受到“演”的痕迹,让人窃以为一切似乎都是真实的发生。
对任小妍的怀疑到自我心扉的打开都有较为贴切吻合的不错表现。
当然莫文蔚也是华语圈多栖女艺人,其生动自然的演技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角色同样很复杂,作为失去最爱男友的任小妍(其实真名叫顾洁)她同样对徐瑞宁怀有不可原谅的憎恨情绪,但她为了拯救病入膏肓的徐瑞宁,甘愿治疗徐瑞宁,其实在内心已经原谅了徐瑞宁,所以矛盾复杂的情感同样被调度得游刃有余,看来是导演和监制的努力成果。
影片的现实意义
回眸近几年的华语圈几乎很难有如此上佳之作的出现,虽然《白日焰火》在剧情上同样可圈可点,但其似乎更多文艺范,少了这种依靠精湛的叙事方法深深打动观众的剧情片。
而同样有催
眠情节的韩国影片《老男孩》,其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及伦理道德上的暴虐噱头让人难以忘怀,而《催眠大师》虽然不是很文艺范,但在惊悚气氛的烘托以及自我救赎上的人文关怀赋予更多内涵,让人感受到一个一手错失最爱的女朋友和好友的那种不肯原谅
自己的内心自责和纠结,让人深感现代人心理疾病的严重性。
我们也想到《异度空间》这部张国荣主演压抑沉闷的电影,影片在处理疾病根源上并没有《催眠大师》清晰的脉络,而更多在情绪上让观众感受到诡异的氛围。
当然该片主打的噱头依然是催眠术,但影片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深挖催眠治疗术的不同类别,借以催生观众的烧脑冒险心理,从而达到对影片深深的迷恋。
看过此片,催眠疗法想必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追捧。
留有念想的争议
其实影片留有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那就是徐瑞宁是醉驾造成两条人命的丧失,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徐瑞宁至少应该像高晓松一样蹲上半年牢,但影片并没有触及到这类事件,而是从心理去剖析酿成祸端人的苦闷和自残。
可以理解该片从人文精神去触碰这类事故,并没有写实的去理性判断谁的功与过。
当然作为徐瑞宁这个角色来说即使坐几年牢对于他来说不是解脱的目的,阴影会一直折磨他,毕竟是自己错失了最珍贵的人,所以他的阴郁和不安是无法轻易排遣掉的。
影片没有介入司法的影响,更能彰显
影片的纯艺术品位。
还有一点就是影片的年代不详,这与最近几年的醉驾入刑法律的规定并没有冲突。
影片最后出现徐瑞宁和任小妍的交谈,说没有人要原谅他,而不能原谅的是自己。
包袱背得太沉,唯有放下,才能前行。
心理疾病是个痼疾,影片大费周折在催眠疗法中波光剑影,目的就是呈现不一样的电影视觉效果,关于催眠疗法表现得很专业,看来无论编剧还是导演都是行家里手。
催眠大师大学生观后感范文(3)
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的《催眠大师》,由80后极客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并携手莫文蔚主演。
影片借助催眠这一心理疗法,讲述了徐铮饰演的徐瑞宁医治莫文蔚饰演的任小妍过程中发生的一场催眠与反催眠的故事。
影片融合了融惊悚、悬疑、心理、情感元素,是一个全新类型化电影的尝试与探索。
《催眠大师》以催眠为话题,虽说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先河,但这类型并不是首创。
比如瑞典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的《催眠师》,日本落合正幸导演的《催眠》,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
《催眠大师》中的催眠更似《盗梦空间》的梦,而催眠与反催眠则是一个个“梦”被重构与解构之后的斗争。
融入了情感戏份的《催眠大师》,早已不是借催眠而催眠,表现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惊悚与悬念,以此来为这一新“概念”造势,而是透过催眠之术,展现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