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3)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形式多样品读人物言行的语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1)领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四、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法:利用谈话引起学生对故事人物学习的兴趣;利用ppt课件分步展示重要问题和语句,吸引学生专力于对课文故事和人物品质的学习。

2、品读法:找出写范仲淹言行的语句,通过分角色的有感情朗读来体会他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学生在阅读中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较好,这在速读和默读训练中能体现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较差,这就影响到他们对记人记事
的文章中作品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的理解,也使他们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缺乏信心。

于是,缺少对课文深入学习的热情,每节课不能做到自始至终专心地学习。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本人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甚基础上,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力图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以学生为主体、层层深入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
(1)教师准备:范仲淹的图片、诗句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事先了解范仲淹的事迹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代著名人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理解与感悟事。

进一步去感悟范
仲淹其人其事。

(板
书:范仲淹的故事)
二、教师出示学习
提示:快速默读课2
——7自然段,想想
范仲淹是怎样刻苦
读书的?他为什么
要刻苦读书?画出
文中使自己最受感
动的语句读一读,细
细品味后与同桌讨
论交流。

1.他曾一人离家
去附近山上的寺院
里读书。

累了,就用
冷水洗脸;饿了,就
用稀粥充饥。

2、那时,他的生
活极其艰苦,每天只
煮一锅米粥,等粥凝
冻之后再划成四块,
早晚各食两块;并把
咸菜切成碎末一起
食用。

这便是成语
“划粥割齑”的由
来。

学生自主学习,
同桌交流探讨
(一)范仲淹
是怎样刻苦读书
的?他的哪些言行
使你深受感动?
引导:这句话是
对范仲淹的什么描
写?(行为),从他
的行为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范仲淹废
寝忘食地刻苦读书,
钻研学问的精神深
受感动)
学生感悟范仲
淹的生活的艰苦程
度。

引导学生从
通过文中的几个
故事和抓住有关语
句品味体会人物的
品质
此环节让学生体
会作者是通过人物
的言行来表现人物
的精神品质的
3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

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4、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三、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四、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云山沧“从凌晨”到“夜
半”,从“和衣而眠”,
“五年未解衣就寝”
等重点词句中感悟
范仲淹的读书刻苦、
用功。

可以引导学生
结合自己的学习实
际谈一谈
学生借助范仲
淹的语言来体会他
艰苦奋斗,生活俭朴
的高尚品德。

1.指名学生汇
报:
我的志向,要么
当个好大夫,要么当
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
人治病,好宰相治国
为民。

远大的志向,
体现了范仲淹一心
一意为国为民的人
生目标。

也道出了范
仲淹十分刻苦读书,
是为国为民,以天下
设计本环节的理
念是引导学生在品
读感悟、合作交流中
通过重点的句子对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深入感悟后,让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全班交流中来。

为学
生创造了宽松的参
与活动的空间,以此
来调动学生参与学
习的成就感,调动学
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九、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环节的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重点句子的理解,领会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

并且做到学以致用,选取典型的事例,去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不仅总结了文章的写法,又将课堂所学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