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外感内伤、病温病暑”俱备:
明清以前论温论暑分开,“经谓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 病暑,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 收入温病论内”(第10页,凡例)
本论论述还有疟、痢、疸、痹,认为多因暑温、湿温而成。
三、《温病条辨》的学术贡献
1、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创立三焦辨证
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等11温病, 法58条、方46首
“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 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 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 汤微和之。”(中焦篇第11条)
2、师承叶氏,温病证治方药俱全
叶氏: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 血就恐来气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吴瑭: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
体例 纵横立论 第10页凡例“《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 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 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对待 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
有方有法 第11页 238法、198方 “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有系用内经何法, 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 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凡例)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篇 第17条)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 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焦篇第20条)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数,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 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长夏深秋 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第43条)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一、吴氏生平、著作 瑭(名)鞠通(字) 1758—1836(清·乾隆
23年-道光16年) 江苏淮阴人 师法叶、薛,长客京师 《温病条辨》 《医医病书》“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
道少”。 《吴鞠通医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温病条辨》的写作
温疫大行 第7页自序“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 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环病, 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 不可胜数。”
卷二、中焦篇 法102条、方88首
卷三、下焦篇 法78条、方84首
(1)划定温病的范围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 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上焦篇1条)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上焦篇第36条)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上焦篇第42条)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 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 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 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谵语 者,清宫汤方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上焦篇16条)
“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所主,故 神昏,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 阳独亢,心主言,故谵言不休也。”(上焦篇16条文下自注)
4、辨寒温分水火阴阳
“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之浅者病浅, 偏之深者病深,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 此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非如鉴之空,一尘 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道妙,岂可各立门户, 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上焦篇2条,自注)
《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 过度,生乃不固。故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 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 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中焦篇1条自注)
(3)辨病位于脏腑(经络)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 之。”(上焦篇6条)
“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 也”。(上焦篇6条文下自注)
“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 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虾蟆瘟者,普济消毒饮去柴 胡、升麻主之”。(上焦篇第18条)
(2)温病传变规律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篇2条)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 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 于此”
《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 温。
《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 夏至日者为病暑。
《刺法法》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 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 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卷首、原病篇)
5、 辨外感内伤 ,相关统一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 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 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 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 沉)。”(卷四杂说“治病法论”)
(银翘散方)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芦根汤煎,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 味厚而入中焦矣。(上焦篇4条,自注)
如 上焦----银翘散、桑菊饮 中焦----白虎汤、承气汤 下焦----一二三甲复脉汤 银翘散、承气汤、复脉汤(三甲)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 主之。(下焦篇第12条)” “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 不得用黄连阿胶,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 汤。”(下焦篇第17条)
背景 世无专书 第7页自序“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 议论,非不珠壁琳琅,求一美备 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
医无尺度 第10页凡例“因世之医温病者,毫 无尺度,人之死于温病者,不可 胜纪。”
羽翼伤寒 第9页凡例“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 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 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 寒之法治温病”。
邪正合治(补脾运肠) 新加黄龙汤 《伤寒论》大、小、脏俯合治(宣肺运肠) 宣白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二肠合治(利小肠运大肠)导赤承气汤 两少阴合治(开闭运肠)牛黄承气汤 气血合治(增液运肠) 增液承气汤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 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篇第4条)
外感内伤相关:“是书原为温病而设,如 疟、痢、疸、痹,多因暑温、湿温而成,不 得不附见数条,以粗立规模,其详不及备载, 以有前人之法可据,故不详论,是书所详论 者,论前人之未备者也”。(凡例)
“是书分五卷”第9页凡例 内容
“外感内伤、病温病暑”俱备 卷首——序、凡例、原病篇 卷一——上焦篇 卷二——中焦篇 卷三——下焦篇 卷四——杂说
附:卷五——解产难
附:卷六——解儿难
“是书分为五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 之始;二卷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三卷为 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四卷为下焦篇,凡温病之 属下焦者系之;五卷杂说、救逆,病后调治……末附一卷, 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小儿急惊风、痘证,缘世医每于 此证,惑于邪说,随手杀人,毫无依据故也。(凡例)
“面目俱赤,语音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 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 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 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瘟、温疟不在此例”。 (中焦篇第1条)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 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7条)
“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寒邪 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上焦篇第43条)自注
《温病条辨》198方,其中91方是付名收录,约占50%。
《临证指南》病案处方(叶氏经验方)
(沉庆法《温病条辨百题解》第173页,附三《温病条辨》)部分 方与《临床指南医案》对照。
3、分三焦选方用药原则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 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诞壅盛, 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 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 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 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中焦篇 17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