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龙山生态旅游规划

白龙山生态旅游规划

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总纲第二章旅游资源现状第三章性质、范围和目标第四章园区主题特色和定位第五章旅游线路与服务体系规划第六章保护环卫设施配置及管理要求第七章基础设施配置及管理要求第八章植物景观规划第九章旅游安全设施配置和管理要求第十章土地使用与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第十二章实施规划管理的建议第十三章附则附图前言白龙山生态旅游区距兴义市21公里,距国家风景名胜区万峰林约12公里,隶属于贵州省兴义市七舍镇,规划面积约15000亩,规划范围内有华山松林、人工高山草场、十里杜鹃等景观;有黔西南享有较高的声誉的黔西南州最高峰、神仙岩等。

再加上七舍镇本地的岩峰洞风景区、古城垣遗址、原始山林等自然资源、浓郁的风土人情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白龙山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白龙山以前由政府建设,景区现有一定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目前,经过兴义市招商引资,引进我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对白龙山草场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我公司在决定投资后,旅游作为投资的一大主要项目,立即组织了专题项目经理部,对白龙山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对其认真的比较分析,明确定位,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多次与七舍镇政府及兴义市的相关部门接洽,在大家的努力下,完成了本规划。

该景区规划范围约15000亩,旅游项目投资预计约为1300.00万元,前期主要开发现有管理房周围、神仙岩地段。

景区为生态娱乐、生态健身、生态避暑、民俗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度假旅游地。

第一章规划总纲一、规划的依据1、《中华人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3、《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贵州森林旅游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及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挖掘绿色生态文化和度假休闲文化的内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园区的实际,配套旅游“六要素”设施,满足人们生态体育健身、生态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度假等需求,将园区建设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设施齐全的城郊型主题生态旅游区,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三、规划原则1、发展经济的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审美需求,满足游人旅游的各种需求。

2、突出特色的原则:开发具有独特性、垄断性的项目和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

3、市场导向的原则:面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4、系统协调原则: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求,以及生态养殖、种植示范的要求,合理布局各主题园区,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生态系统,保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章旅游资源现状贵州省兴义市七舍镇白龙山距兴义市21公里,距国家风景名胜区万峰林约12公里;七舍镇是黔西南的西南交通要道,是到雄武镇、白瓦窑镇、鲁布革的必经之地,西可到云南,东可到广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

白龙山气候属于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凉冬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3.2℃,最高气温28℃,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年降雨量1600mm,平均湿度75%;全年日照22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平均海拔约2000米,最高海拔2207.7米,为黔西南州最高峰。

白龙山旅游与畜牧业发展浑然天成,草场区有几千亩的野生杜鹃花和灌木林,森林覆盖率68%,植被保存完好且多为原始生态灌木林,野生马缨、绣球、露珠、紫花杜鹃、大白花杜鹃、蘑菇、野菜、野果等,岩杉、山茶花、香樟等珍贵树种,红腹锦鸡、斑鸠、喜鹊等多种珍稀动物。

第三章性质、范围和目标一、性质:以大面积南亚热带优良树种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为特色,以体育健身、生态游览、森林科普、休闲度假等为主要功能的城郊型主题生态旅游区。

二、范围:由革上办事处为主的部分林地和草场范围构成,总面积15000亩。

三、规划总目标:建成白龙山贵州大型生态度假旅游区。

具体指标如下:(一)生态环境质量:到建设期末森林覆盖率达85%,生态容量控制在28.8万人次以内;生物多样性超过现有的水平。

(二)游人规模:到2010年达18万人次;2015年达28.8万人次。

(三)旅游接待、游览、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达到国家AAA级旅游区的标准。

第四章园区主题特色和定位一、园区主题特色为:以大面积高山草场、十里杜鹃为依托,挖掘森林绿色文化和避暑、体育休闲文化的特色,将体育运动引入生态之中,开展生态体育健身运动、生态游赏和生态休闲度假三大主题的旅游项目,构筑绿色欢乐平台“和谐生态世界”。

二、园区开发建设的战略定位为:(一)形象定位●旅游形象设计为:“和谐生态之旅”。

●旅游形象宣传口号为:“山野狂欢,生态之旅”;“大生态、大和谐、新感受”;“和谐生态世界、运动健身天堂”。

(二)功能定位:以生态游览、体育健身、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辅以绿色餐饮、养殖科研、林业与生产等附属功能。

(三)旅游文化定位:挖掘生态文化、自然山水文化和体育休闲文化的内涵,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的生态旅游区。

(四)客源市场定位: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为:立足黔西南,面向州内外,近期以兴义市居民为主,远期考虑外来游客和专项旅游群体。

第五章旅游线路与服务体系规划一、旅游线路组织根据资源特点以及游客的来源方向,白龙山生态旅游主要以吸引核心市场即黔西南州和周边城市的游客为主,重点做好节假日和周末休闲旅游的开发。

游线安排以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为主,推出高山草场游、十里杜鹃观赏游、高山观景游、生态健身运动游、生态动感体验游、自然山水观光游、原始森林探奇游、生态休闲养生游、生态避暑游、生态养殖、种植观赏等。

二、旅游服务体系规划(一)旅游服务体系空间布局1、一级旅游服务点:管理区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休闲园的‘生态山庄’(暂定)建成一级多功能综合性旅游服务点,满足游客住宿(限于生态山庄)、餐饮、娱乐、购物、保健、中小型会议等需求,并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导游等服务。

2、二级旅游服务点:景点管理服务中心(滑草天地)、民间风味小食店建成二级服务网点,满足游客餐饮、娱乐、购物等需求,并为游客提供咨询、接受投诉、导游指南等服务。

3、三级旅游服务点:入口大门处、山梁、神仙岩观景、管理房、草地球场管理房等建成三级旅游服务点,主要提供小商品、工艺品和常用药品及租借休闲与影像设备。

(二)游客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在管理服务区设立游客中心,按国家标准《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的要求设置相关的设施设备,游客中心建筑面积200m2。

(三)住宿接待设施白龙山风景旅游区床位总数控制在150-200张,主要住宿点布置在生态休闲园的‘生态山庄’(150床)、、附近农家乐(50床)、共200张床位。

(四)餐饮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布局在生态休闲园的‘生态山庄’、管理区的游客中心、景点管理服务中心(滑草天地)及民间风味小食店等为主,其中‘生态山庄’按涉外旅游饭店标准建设,餐厅建筑面积200 m2;游客中心及滑草天地餐厅建筑面积各50 m2。

其它各级服务点主要解决游客临时进餐用餐要求和小吃零食需要。

(五)文化娱乐设施在管理区设置森林狂欢广场600m2,在生态游乐区设置稚趣园、森林迷宫、丛林战事、滑草天地、森林野营部落、草地球类运动场、定向运动类基地、拓展训练营等。

(六)商业服务设施主要分布于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山庄、民间风味小食店等共4处,每处20 m2。

(七)医疗卫生设施在门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休闲园的桃源山庄分别设立医疗急救点,配备医务人员及医疗设备。

第六章保护环卫设施配置及管理要求一、保护规划目标总目标:确保园区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垃圾、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处理率达100%),区域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和有所提高,整个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具体达到以下控制性指标:(一)生物环境指标:力争在规划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生物种类有所增加。

(二)环境空气指标: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的要求。

(三)水环境质量指标:园区内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1991)的B类标准。

所有生活污水和厕所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后才能排放,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四)噪声环境质量指标:园区区域内的噪声质量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居民区、文教区域标准,即1类标准,区内环境噪声昼间不超过55dB,夜间不超过45dB。

(五)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园区内的土壤环境质量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

(六)环境卫生指标:园区的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符合《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16153-1996)的一类标准。

生活垃圾和旅游垃圾分类处理,不得妨碍景观和环境质量。

(七)环境感应指标:园区整体环境感应指标按游人密度控制不得小于10000m2/人•天,场地感应指标按游人密度控制不得小于50m2/人•小时。

二、园区保护区域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

(一)重点保护区域:包括景观保护区的全部区域范围,面积5000.00亩。

主要保护森林资源、地貌等旅游景观资源,以及共同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要求尽量保持原有面貌,可以修建必要的游览步道和相关设施,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与园区无关的设施。

(二)一般保护区域:除景观保护区的其他区域,面积10000.00亩。

主要保护森林环境和旅游风景资源,尤其是溪沟旁的杂木林,该区域可安排必要的住宿、娱乐、接待服务设施,但必须限制与森林景观游赏无关的建设,不得建设大型游乐设施,必须做好防污处理。

结合林相改造加强风景林营造和景区景点的绿化美化,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新建建筑、园林小品和绿化美化与周边自然环境与景观生态相协调。

三、必须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禁止乱砍拉滥伐的“三防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四网两化”防火体系。

(一)预测预报网。

分别在景观保护区、森林游赏园和动感体验园建三个病虫害预测预报点。

(二)了望网。

改造界牌了望台,建观景兼防火了望功能的防火了望台,配备望远镜等设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