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的使用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渔药的定义药物按照其应用的范围一般分为三大类,即人用药物、兽药及农药。
渔药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水体质量,以及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所使用的物质。
”渔药被包括在兽药之内,但渔药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应用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两方面。
其应用对象主要是水产养殖动物,其次是水生植物以及水环境。
药物是指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物质。
顾名思义,渔药是指专门用于渔业方面为确保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成长的药物。
故其应用范围限定于增养殖业,而在捕捞渔业和渔产品加工业方面所使用的物质,则不包括在渔药范畴内。
现代养殖渔业分为鱼、虾、贝、龟、鳖等各种水产动物增养殖和以紫菜、海带等藻类为主的水产植物种养殖两大部分。
因此,渔药同样区分为水产植物药和水产动物药两部分,也可称为水产药。
水产动物和兽药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而水产植物药则与农药关系比较密切。
应当指出的是,当前国际上对渔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于水产动物药,故常常将渔药狭义地局限为水产动物药。
二、渔药分类按照渔药的功能分类,一般可将渔药分为水体消毒剂、内服抗菌剂、寄生虫驱杀剂、中草药、生物制品、水质改良剂等。
虽然国家法规没有将水质改良剂归类于渔药,但由于鱼虾防病的特殊需要,我们还是将水质改良剂归为渔药的一类。
当前由于水产养殖需要,广东省农业厅在实施兽药GSP过程中,已经将水质改良剂列为兽药店可以销售的产品,足以证明,水质改良剂已经归属渔药范畴。
(一)消毒剂具有破坏生物活性的功能,用于杀灭养殖环境、动物体表和工具上的有害生物或病原微生物,控制疾病传播或发生。
消毒剂种类很多,按作用机理分为氧化性消毒剂、表面活性剂、醛类等。
常见的消毒剂有漂白粉、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高锰酸钾、聚维酮碘、苯扎溴铵等。
(二)环境改良剂改良水体、底质等养殖环境的物质,可转化或促进转化水体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水体有益或营养元素,包括底质改良剂、水质改良剂等。
一般分化学性和生物性两类:常见的化学环境改良剂有生石灰、EDTA及沸石粉等;常见的生物环境改良剂有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三)抗微生物制剂具有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繁殖的功能,用于预防和治疗因细菌、病毒和真菌所导致的鱼虾动物疾病。
以内服为主,常见的抗微生物制剂以抗菌药为主,有抗生素类(如氟苯尼考)、磺胺类(如磺胺二甲嘧啶等)和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等)。
(四)寄生虫驱杀剂具有驱除或杀灭鱼虾动物体内、体表或养殖环境中寄生虫的功能,用于抵御寄生虫对养殖动物的侵害。
根据用药的方式,有内服和泼洒两类。
常见药物有阿维菌素、甲苯咪唑、硫酸铜、氯氰菊酯等。
(五)中草药具有抑制微生物活性、增强养殖动物抗病能力等功能,用于预防和治疗鱼虾疾病。
中草药具有天然、安全、药效温和等优点,是无公害养殖的首选药物。
常用中草药有三黄粉、大蒜和板蓝根等。
(六)生物制品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用于预防、治疗或诊断特定的疾病。
主要包括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等。
三、渔药使用原则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必须在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条件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对生产投入品(饲料、肥料、鱼药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中病害防治用药是最关键的技术措施。
因此,养殖生产者必须掌握鱼药的使用原则。
(一)选择药物选用鱼药应严格遵守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础,选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 (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鱼药。
鱼药的功能很多,对于养殖生产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消灭、控制敌害和改善环境等。
目前常用于防治细菌、病毒性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和改善水域环境的全池泼洒鱼药有氧化钙(生石灰)、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四烷基季胺盐络合碘等。
常用杀灭和控制寄生虫性原虫病的鱼药有氯化钠(食盐)、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这些鱼药常用于浸浴机体、挂篓和全池泼洒等。
常用内服药有土霉素、口恶喹酸、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口恶唑等。
中草药有大蒜、大蒜素粉、大黄、黄苓、黄柏、五倍子、空心莲和苦参等,可以用中草药浸液全池泼洒和拌饵内服。
(二)科学合理用药用药方法得当与否,对防治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药方法有内服药、全池泼洒法、机体浸浴法、挂篓挂袋法、注射法、局部涂抹法和间接投药法等。
最常用的有三种。
1、全池泼洒用此法其药效不受养殖动物食欲的影响,只要做到药物充分溶化和泼洒均匀,所有个体都可接触到药物即可。
2、机体浸浴此法是预防疾病、提高苗种成活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方法是将苗种集中在较小容器的水体中,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的药物,强迫养殖动物机体受药,对体表进行消毒处理。
该法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但较为麻烦。
3、内服法又称药饵法。
根据养殖动物的病情,把相应的药物拌于饲料中,药物随饲料摄入机体内,从而在体内发挥作用。
此法对预防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使用药物时要防止滥用药与盲目增大剂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
(三)防止药物残留所谓药物残留,即在水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残留鱼药的原型化合物和其代谢产物,包括与药物本体有关的杂质。
在《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鱼药残留限量(NY5070-2002)》规定水产品中不得检出氯霉素、呋喃唑酮、己烯雌酚、喹乙醇。
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增效剂(碘胺嘧啶、磺胺中基嘧啶等按总量计)允许存在于水产品表面或内部的最高量/浓度为 100微克/千克。
同时要重视休药期,即最后停止给药日至水产品作为食品上市出售的最短时间。
如一些常用药物的休药期:漂白粉≥ 5天;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10天;土霉素≥30天(鳗鲡)≥21 天(鲶鱼);口恶喹酸≥25天(鳗鲡)≥21天(鲤鱼、香鱼)≥16天(其他鱼类);磺胺间氧嘧定≥37天(鳗鲡);氟苯尼考≥7天(鳗鲡)。
(四)杜绝禁用鱼药《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 )》规定: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变态)毒性的鱼药。
严禁使用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修复的鱼药,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菌素,严禁将新近开发的人用新药作为鱼药主要或次要成分。
禁用鱼药包括以下种类及品种:地虫硫磷、六六六、林丹、毒杀芬、滴滴涕、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呋喃丹、杀虫脒、双杀眯、氟氯氰菊酯、五氯酚钠、孔雀石绿、锥虫胂胺、酒石酸锑钾、磺胺噻唑、磺胺脒、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红霉素、杆菌肽锌、泰乐菌素、环丙沙星、阿伏帕星、喹乙酸、速达肥、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
上述这些药物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中绝对禁用,否则“一票否绝”。
四、渔药的使用方法及用量五、渔药物疗效的判定(一) 渔药功效渔药是人类与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增进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应用渔药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和提高渔产量。
养殖渔业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养殖品种必须生活在水中,而各类水体通常又是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种类繁多的水生生物栖居或孽生地,水又是化学物质的优良溶剂和有机物、尘埃的悬浮剂。
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不利养殖条件下,如水质恶化易为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条件。
因此,作为渔药必需具有下列8项功用之一,即:(1)治疗疾病;(2)预防疾病;(3)消灭、控制敌害;(4)改善养殖环境;(5)增进机体健康;(6)增强机体抗病力;(7)促进生长;(8)疾病诊断。
(二)渔药物疗效的判定1、死亡数量在投药后的3~5天内,如果选用的药物适当,患病水产动物每天的死亡数量会逐渐下降而显示出药物的治疗效果。
若是用药5天后死亡率仍然未出现下降的趋势,即可判定用药无效。
2、游动状态健康的水产动物往往是集群游动,而患病后的水产动物大多是离群独游,或者是静卧在池底不动。
采用拌药饵投喂的方式给药时,由于出现了这种症状的水产动物大多已经失去了食欲,所以难以获得治疗效果而控制死亡现象的发生,采用药物浸泡的方式就有可能治愈症状较轻的水产动物。
如果选用的药物有效的话,患病水产动物的游动状态也会逐渐改善。
3、摄食量在患病后的水产动物摄食量一般都会下降,用药后摄食量应该逐渐恢复到健康时的摄食水平。
4、症状不同的疾病具有各自不同的典型症状,如果用药后其症状得到改善或者消失,即可以判定药物治疗是有效的。
5、病原菌保有率在发病的前期和发展期,水产动物群体中的病原菌保有率均很高,随着患病症状的逐渐改善,保菌率也会逐渐下降。
药物治疗效果的判定不仅要依据死亡率的下降和临床症状的消失,还需要通过检查水产动物群体中的病原菌保有率的高低,从细菌学角度判定是否已经痊愈。
6、抗体效价的变化因为患病的水产动物痊愈后,其体内会存在对引起该疾病的病原体的抗体,通过测定这种抗体的效价,不仅可以对病情作出判定,而且也可以了解水产动物患病的历史。
7、理组织图象通过组织切片,比较正常与患病组织的差异,以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
这种方法虽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的过程比较复杂,因此一般都较少采用。
六、渔药使用存在问题。
(一)渔药药理学等基础理论滞后,渔药使用存在盲目性我国对渔药药动学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先后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唑酮和磺胺二甲嘧啶等渔药在罗非鱼、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及中华鳖等水生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比较研究了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和年龄等因素对药动学的影响,制订了一些渔药的最高残留限量及其相应的休药期。
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如研究的药物种类少,特别是对药物的代谢产物的研究尚未涉及;研究的水产动物种类有限;对病理模式下的药动学规律尚不清楚;对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因素的研究还很欠缺等。
我国在制订残留限量、休药期、给药剂量及用药规范等方面的资料比较缺乏,导致渔药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 二)有效安全的渔药及其剂型匮乏,制剂的工艺水平低渔药企业是我国渔药开发的主体,由于企业急功近利,忽视基础研究,导致我国渔药的科技含量低,某些渔药虽然价格低、效果明显,但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
目前我国大部分渔药来源于农药、人药或兽药,至今尚未形成水产养殖专用的渔药系列。
此外,对禁用渔药替代品的研究未能及时跟上,以致禁用渔药屡禁不止。
剂型与制剂的多样性与其用途的专一性,是药物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渔药的剂型和给予方式不同,机体吸收渔药的速率和数量不同,药效也发生差异,不少氧化剂由于没有合适剂型,极易失效,甚至发生意外爆炸。
(三)渔药市场无序竞争较为严重2005年是我国渔药生产企业大调整的一年。
渔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渔药的“地标”升“国标”工作,虽促进了渔药生产企业的整合、调整和大洗牌,为渔药的规范生产创造了条件,但不同程度地使渔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