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药方
四、清热剂
Baihu Tang
功效:清热生津
白虎汤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用法:水煎服
生石膏(君):清热泻火除烦(阳明气分热) 方 解 组 成 知母(臣):助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粳米
炙甘草
(佐使)和胃护津,防君臣寒性伤中
五、和解剂
Conditioning agent
含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在少阳、 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以 及表里同病的方药。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Erchen decoction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
主治:湿痰咳嗽 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服
半夏(君) 橘红(臣)
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理气燥湿,和胃化痰 健脾渗湿
方 解 组 成
茯苓
生姜
乌梅 炙甘草
(佐)
降逆化痰,和胃止呕
敛肺防燥辛散 调和诸药,益气健脾
十、温里剂
3.止咳平喘剂
4.润燥化痰剂 5.温化寒痰剂
止咳平喘
润肺化痰 温化寒痰
咳嗽气喘燥痰病证 寒痰病证源自定喘汤贝母瓜蒌散 小青龙汤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使用注意: 1.辨清痰、咳、喘病性质。 2.宣和降肺气药搭配。 3.常配行气(气顺痰消)
4.常配健脾药(治痰之本)
5.久咳需敛肺。 6.久喘需补肾。 7.燥痰需润肺。
分类 清气分热剂 清营凉血剂 清脏腑热剂 清热解毒剂 清热解暑剂 养阴清热剂
代表方 白虎汤 清营汤 龙胆泻肝汤 五味消毒饮 清暑益气汤 青蒿鳖甲汤
适应症 气分热 营分热 肝胆湿热 热毒病证 暑热证 阴虚内热证
四、清热剂
使用注意:
1.使用原则:表已解,里热盛而未结实。 2.若邪热仍在表,应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 宜攻下。 3.脾胃虚寒慎用。
二、祛风剂
分类
外风——疏散外风剂 内风——平熄内风剂
使用注意:祛风剂多温燥、津液不足、阴虚有热者慎用
二、祛风剂
Angelicae Pubescentis and Loranthi Decoction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独活寄生汤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用法:水煎服
方 解 组 成 独活(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细辛、秦艽、桂枝、防风(臣):祛风湿,温经散寒 桑寄生、牛膝、杜仲(佐):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佐):养血活血 人参、茯苓、甘草(佐):补气健脾 甘草(使):调和诸药
Formula for relieving superficies syndrome with pungent and cool natured drugs
辛凉解表剂
含义:由辛凉药物组成,具有发散风热 功效,治疗风热表证的方剂。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使用注意:
1.辨清表证的有无,有表证才能解表,否则忌用。
藿香正气散
藿香(君): 解表散寒,芳化、理气和中 发散风寒又化湿 紫苏、白芷 (臣)燥湿和胃又止呕 半夏 利肺气 桔梗 理气和中 陈皮 (佐) 行气消胀 大腹皮、厚朴 健脾运湿,和中止泻 白术、茯苓 健脾和胃 生姜、大枣 (使) 炙甘草 调和诸药
方 解 组 成
三、祛湿剂
Yinchenhao Tang
Prescriptions for Resolving 六、消导剂 food stagnancy
含义: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 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 疗食积停滞病证的方剂。
六、消导剂
使用注意:
1.不宜久服。
2.无积滞者忌用。
3.脾虚者需加健脾药。 4.气滞者需加行气药。 5.化热、生湿、兼寒者,酌情配伍相应药。
外感风寒、 藿香正气散 内伤湿滞证 湿困脾胃证 水湿壅盛病 证 湿热病证 平胃散 五苓散 茵陈蒿汤 八正散 真武汤
寒湿证 阳虚水停证
三、祛湿剂
使用注意:
1.分清内、外之湿。 2.分清常夹之病邪(风、寒、暑、热)。 3.分清治湿法则、途径(化、燥、利)。 4.易伤阴耗气。 5.孕妇慎用。 6.年老体弱常配健脾扶正药。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主治:湿热黄疸 用法:水煎服
方 茵陈(君):清热,利湿,退黄 解 栀子(臣):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组 成 大黄(佐):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出
四、清热剂
heat-clearing prescriptions
含义:凡以清热药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 疗里热证的方剂。
2.降气剂
胃气上逆 肺气上逆
旋覆代赭汤
使用注意:
1.辨清虚实:气虚慎用,或加补气,以免伤气 2.辨清 气滞---行气为主
气逆---降气为主
3.因芳香辛燥 易伤津耗气 阴虚火旺 气阴两虚 慎用 易动血---出血病证慎用 易动胎---孕妇慎用
4.年老体弱者慎用
十一、理气剂
Chaihu shugan powder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
大承气汤
用法:水煎服 注意:大黄后下,芒硝溶服,中病即止
大黄(君):泻热通便,荡涤肠胃 方 芒硝(臣):助君泻热通便,润燥软坚 峻下热结 解 承顺胃气 承气 组 枳实 消痞除满 塞者通 (佐使) 成 闭者畅 厚朴 破气散结
消食剂与泻下剂异同:
方剂 消食方 泻下方 共同点 不同点 药物组成 消食药 泻下药 病势 较缓 较急 治法 消法 下法 主治病证 食积病证 积滞里实证 效势 渐消缓散 攻逐急下
消除体内 有形实邪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Eliminat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and asthma agent
含义:凡以祛痰平喘药为主组成,具 有祛痰平喘作用,治疗咳嗽、哮喘的 方剂。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分类 1.燥湿化痰剂 2.清热化痰剂 功效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主治 痰湿病证 热痰病证 代表方 二陈汤 清气化痰丸
①表证 解表方适应病证 ②麻疹未透 ③疮疡或水肿初起
分类:2类
Formula for relieving superficies syndrome with pungent and warm natured drugs
辛温解表剂
含义:由辛温药物组成,具有发散风寒 功效,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剂。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五、和解剂
分类
和解少阳剂 调和肝脾剂 调和肠胃剂
适应症
邪在少阳证 肝脾不和证 胃肠不和证
代表方
小柴胡汤 逍遥散 半夏泻心汤
五、和解剂
Xiao Chaihu Tang
功效: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主治:少阳证
用法:水煎服 柴胡(君):透邪外出,和解少阳 方 解 组 成
黄芩(臣):助君清泄少阳 半夏、生姜(佐):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佐):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炙甘草(使):调和诸药
连 翘
银 花 薄 荷 荆芥 子牛 蒡 桔 梗 淡豆豉
甘草
二、祛风剂
Somatology
含义: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的方剂。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之一 内风:为阳气所化,多呈火热炽盛 或肝阳偏亢 外感风邪:留于头面、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 其致病偏于肌表 内生风邪:多因内脏病变所致,主要责之于肝
(佐)
行气化滞 渗湿健脾
连翘
清热散结
八、泻下剂 Purgative drugs prescriptions
含义:凡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 具有 通便 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泄热 攻积 逐水
八、泻下剂
分类 功效 适应症 代表方
1.寒下剂 2.温下剂
3.润下剂
泄热攻积 温阳通便
润肠通便
里热积滞证 里寒积滞证
白术(佐):补气健脾燥湿
炙甘草(使):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十一、理气剂 Carminative recipes
含义: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 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 病证的方剂。
十一、理气剂
分类 1.行气剂 功效 调畅气机 降逆止呕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适应症 气机郁滞 证 代表方 越鞠丸
阳衰阴盛 阳脱证
寒凝经脉证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使用注意:
1.辛温燥热,阴虚、热证
2.真热假寒者 3.有毒的方,孕妇
忌用
十、温里剂
Lizhong decoction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理中汤(丸) 主治:脾胃虚寒证
用法:水煎服,丸:6-9g/次,3次/日 干姜(君):温中祛寒 方 解 组 成 人参(臣):助君复脾胃阳气,补中气
肠燥便秘证
大承气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
4.逐水剂
攻逐水饮
水饮壅盛证
十枣汤
八、泻下剂
使用注意:
1.表证未解,里实未成不宜。
2.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可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3.年老体弱,孕、产妇、亡血忌用。 4.月经期,病后津伤慎用。
5.易伤胃气或津液,点到即止。
八、泻下剂
Large Chengqi Decoction
三、祛湿剂
Desiccating formula
含义: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 剂。
分类
分类
三、祛湿剂
功效 适应症 代表方
1.芳香化湿剂 2.苦温燥湿剂 3.淡渗利湿剂 4.清热化湿剂 5.温阳化湿剂
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 燥湿健脾 行气和胃 通利小便 清热利湿 温阳化湿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主治:肝气郁滞证
用法:水煎服
柴胡(君) 方 解 组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