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

为“城市-城市流动儿童”。

他们属于流动儿童,但不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

另一类是指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但是其户口保留在农村的儿童,这一类儿童构成了城市流动儿童的主体,我们称之为“乡村-城市流动儿童”,他们属于农村流动子女的一部分。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除了这部分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原居驻地的“留守儿童”(佘凌 罗国芬, 2003)。

但这部分儿童则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为本文需要研究的“流动儿童”这一对象进行界定:系指在随父母亲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并且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但户籍并未随之改变的6—14周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人口。

1.2.2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adaptation)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汇。

不过,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社会融合的概念,使得目前社会融合概念繁多。

欲全面理解社会融合的概念,有必要综合考察下这些概念的界定。

社会融合的一种定义是从social integration衍生而来,从社会功能性角度展来讨论的,很多学者称之为社会融合。

杜尔克姆、帕森斯等人首先对社会融合进行了理论阐述,强调的内容是社会团结。

后来学者根据这些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将社会融合的定义进行操作化。

Scott M.Myers在《童年移民和成年后的社会融合》一文中沿用Phyllis Moen,Donna Dempster-McClain,Robin M.Williams, Jr (1989)对于社会融合的定义。

Scott对移民的结构整合和社会心理整合都做了详细的操作化。

结构整合包括团体或组织的具体参与,即在组织中担任的具体角色、角色的数量、和其他成员的关系等。

而社会-心理整合/情感整合是指内向的社会生活体验或者说个体所能感觉到的与社会的整合深度。

进而,Scott用个体对于社区的情感体验标志社会心理整合纬度,用个体所具有的亲密朋友和亲属的个数标志结构整合纬度。

虽然用这样两个操作化的变量不能代表社会融合所涵盖的每一个方面,但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社会融合概念的实质。

还有一种理论是从social adaptation发展而来的。

社会融合是以和谐为目的的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

Lukash(2005)概括了对社会融合的多种理解,认为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需要和意愿是和谐。

达到与社会和谐的目的有三类适应方式:融入环境改变自身、改造环境、退出或离开环境。

但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包括心理融合和社会文化生活融合。

Ward等(1994)认为融合可分为心理融合和社会文化生活融合。

心理融合指心理舒适、心理健康和对新的文化环境感到满意,而社会文化融合则与学习新的社会技能来顺应月收入的社会文化,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以及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相关。

这两种形式的融合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被不同因素所预测。

心理融合可通过压力和应对结构进行分析,而社会文化融合与社会学习、社会认知结构紧密联系(Felix Neto,2002)。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指发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功能的能力。

美国伊利诺大学的Wayne Paris等(2005)认为,社会融合指胜任工作,扮演社会角色,履行社会义务,发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功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支持系统(婚姻、家庭、社区角色和关系)、娱乐休闲活动、社会交往、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等。

可见所谓“融合”是指社会不同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而美国的阿瑟.S.雷伯(Arthur S. Reber,1985)持社会融合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的观点。

我国一些学者也从移民的角度,对社会融合进行了相关界定,如陈阿江、施国庆、吴宗法在《非志愿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志愿移民的社会融合包括利益整合(宏观格局上的利益整合、土地调整中的利益整合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利益整合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社会融合(村落和行政组织、宗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传统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等三部分。

许佳君,施国庆在《三峡外迁移民与沿海安置区社会融合的难点探析》中指出:由于三峡移民安置区与迁出区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外迁移民必须同安置区整合后才能融入安置区社会。

工程移民与安置区的整合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体现出移民与安置区的双向互动,但在实践中是以移民融入安置区为主的单向整合。

整合的难点主要在自然环境差异、生产方式差异、生产技能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形态差异等方面。

朱智贤(1989)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认为,个体社会融合指“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1991)认为,社会融合指“个体接受不断学习或修正各种的社会行为组型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的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2003)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将社会融合定义为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陈会昌(1999)认为,社会融合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贾晓波(2001)认为,社会融合是对社会生活环境
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

社会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习俗认同并趋同的过程⑨。

总括社会融合的界定,对社会融合的理解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把社会融合理解为一种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可称为社会融合状态,二是把社会融合理解为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过程,可称为社会融合过程。

结合这二种界定可揭示社会融合的内涵,即社会融合社会融合过程、社会融合状态两方面内容的统一体。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⑩。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移民适应同化移入地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间性,接纳和接受移民,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

本文中研究的是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由儿童的社会融合则是指6—14周岁(或7—15周岁)的孩子与其成长环境的融合,得出流动儿童的融合主要指流动儿童与迁入地间的融合,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迁入地对流动儿童的接受程度,即迁入地居住社区、学校与同伴群体对流动儿童的接受程度,体现在流动儿童对于社区、学校、迁入城市及迁入地居住的主观接受方面。

另一方面是流动儿童对迁入地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体现在儿童与迁入地居住社区群体、在学校与同伴群体的互动状况(周皓,2003)。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第二方面,即流动儿童(6-14岁)对于迁入地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主要包括对迁入地的融合、对于迁入地人的融合、对于朋友圈的融合、对自我的认同和对学校的融合。

⑨郑家裕,“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青年探索》,2006年第1期
⑩吴新慧、刘成斌,“接纳?排斥?—农民子女融入城市的社会空间”,《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
确切地说,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始于教育问题。

随着各级领导与政府、学术界和媒体等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步重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流动儿童在流入地社会的融入问题。

尽管有些提法不尽相同,有些学者称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有些则称之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但研究的目的都在于分析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现状及影响融合的因素,以期找出更好地促进流动儿童融入流入地社会的措施。

世纪之初有学者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方向做了探讨。

2001年蒋达勇和秦晖分别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化“边缘人群”为稳定因素》和《“边缘人第二代”,还是公民的时代?》,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流动人口及其下一代与城市社会融合的方向问题进行了探讨。

秦晖通过比较跨国移民中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对于主流社会的融合状况,认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民主法治与公民自治机制的健全,“外来人口”完全可以从都市边缘群体转化为稳定因素。

而蒋达勇持相反看法,他指出“边缘人第二代”的社会心理素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流动儿童的状况,吕绍青和张守礼对北京114所流动儿童学校和北京外来人口集中区进行调查,取得了关于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和生存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2001年发表了《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以及生存状况受教育权利,得出结论是获得较好的教育可以让流动儿童免于恐惧。

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同,韩嘉玲(2001)提出,要想使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最好的地方就是学校。

2001年韩嘉玲在《青年研究》上发表了题为“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一文,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根据对北京50所流动儿童学校四年级至高中一年级2161名学生所做调查,研究了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基本状况。

得出结论是学校是使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的重要场所。

建构公立学校内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坎,让流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