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第5章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5.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中的公众参与,是指除开发单位及审查环境影 响评价机关外,其他相关机关、团体、地方政府、学者专家、当地居民 等,依照法定程序或非法定方式,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制作、审查与 监督等阶段的活动。 案例 某地通过招商引资决定兴建一大型化工厂,该厂的选址正好处于 某城市边缘居民集中区域的上风向。对此当地许多居民和环保团体担 心可能发生有害化学气体泄漏而纷纷反对。为此,在化工厂报批环境 影响评价报告书之前,公众强烈要求化工厂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的意 见。但化工厂为了环评报告书能顺利通过。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 济,以化工厂的建设属于国家秘密为由,不仅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编制阶段,就连环保部门在审批阶段也未举行任何听证会听取公众的 意见。最终当地环保部门批准了该环评报告书。 问:化工厂和环保部门是否可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而对可能造成重大 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不依法举行听证会?
替代方案,是指除拟议活动以外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具体
言之就是指那些可用来替代拟议活动,并实现该拟议活动与其目标 的行动方案。替代方案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被西方学者视为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灵魂与核心。
我国没有替代方案的规定,采取“比较几种方案、选择
最佳方案”
思考:“比较几种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与“替代方案”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 环境保护相关行业标准 环境保护相关企业标准
规章
规章 法律 法律
国家环境保护部
国家环境保护部 行业协会/联合会 企业
推荐性
推荐性 推荐性 推荐性


二、环境计划制度
(一)环境计划的概念
目前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环境
计划的概念。本课程所指的环境计划,是指由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环境保护篇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重点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计划以及各专项环境保护规 划共同组成的统一体。
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 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 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第37条)。 该条规定了两个适用条件:其一为排污单位“未经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 设施”;其二为“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对照案例,不能适用该条进行处罚,但可以责令其重新 安装使用。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首次以专门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
等)的
行政上的救济 民事上的救济



○ ○
第二节 事前预防类法律制度
事前预防类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计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标准制度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社会财富
和维护生态平衡,就环境质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的事项,按照法律规 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与规范的总称。
环境影响评价(现称战略环境评价,SEA);二是对开发建 设者的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具体而言: 1.法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

综合指导规划 +专项规划 政策计划暂未纳入


2.建设项目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筛选评价对象和决定评价范围 2.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3.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替代方案”
内容
法定环 直接关系 形式审 境利用 他人重大 查 行为等 利益的, 许可 告知利害 (认可、关系人 核准) 事项
听政
申请人 利害关 系人进 行陈述 和申辩
实质审 查
书面决 定或颁 发证书; 将决定 公开

二、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制度(略) (一)环境监察
环境监察是指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四节 影响与诱导类法律制度

影响与诱导类法律制度具有间接管制的特征 ,主要包括环境 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其他诱导性措施(包括环境协议、 优惠措施、环境标志与ISO 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认证)、 行政指导与情报提供等。
图表 环境标准的名称
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 准
国家或地方污染排放(控 制)标准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制定依据 发布(国家/地方)
法律
法律 规章 规章
性质
强制性
强制性 推荐性 推荐性
国家环境保护部/省 级人民政府
国家环境保护部/省 级人民政府 国家环境保护部 国家环境保护部
第五章 环境保护 基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概念
1.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含义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是指按照环境法基本理念和
基本原则确立的、通过环境立法具体表现的、普遍适用 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各个领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分类
按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或措施的性质,将环境与
资源保护法律中具有共通性的重要制度分为事前预防类、 行为管制类、影响与诱导类以及事后救济类等四大类,然 后再就各大类中的具体制度加以论述。
环境法基本制度在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不同阶段的适用
制度名称 制度类别 事前预防 类 环境标准 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行为阶段 前 ○ 中 ○ 后 ○
环境计划与规划

(二)环境法上申报许可的特征
第一,须由特定的环境利用行为人申请。 第二,须以解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上的一般禁止为前提。 第三,须为环境利用行为人受益。
(三)环境法上申报许可的程序
图表 环境利用行为申报许可(认可、核准)的一般程序
申请人 主体 程序 书面申 请 许可机关(环保部门与自然资源管理 决定 部门等) 受理(登 审查 记) 决定
中国现行《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
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4 条)。
图表 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与环境保护计划的关系

(二)环境计划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环境计划制度,是由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五年计划有关环境保护篇章、国务院主管部门编 制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国家环保 部门编制的环境保护计划等共同组成的。
环境影响评价 “三同时”

○ ○ ○ ○ ○ ○ ○ ○ ○
行为管制 类
申报许可 环境监察 环境监测
影响与诱导类
环境费 排污权交易
○ ○
环境协议
奖励和优惠 环境标志 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 行政指导 情报提供 事后补救类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 ○

○ ○ ○ ○ ○ ○ ○ ○
治理、恢复与补救
9月浙江宁波将一座焦化炉爆破拆除
10月13日,新疆哈密拆除了年产20万吨高耗能水泥厂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依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条的规定,环境影响评 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 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005年中国的“环评风暴”事件

圆明园铺膜事件
第3l条规定的“补办”环评制度。“补办”环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报告给许多先批后审的项目大开方便之门。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 该法第24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环保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 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31条)
第三节 行为管制类法律制度

行为管制类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申报许可制度、环境监察与环 境监测制度等


一、申报许可制度
(一)申报许可制度概述
环境法上的申报许可,是指由法律授权的环境与资源保护主管部门
依环境利用行为人的申请,以发放批准文书、执照、许可证等形式 赋予环境利用行为人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一般禁止的权利和资 格的行政行为。
依法对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行为进行 现场监督、检查、处理以及执行其他公务的活动。

(二)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指依法从事环境监测的机构及其工作人
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物理、 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环境中各项要素及其指标或变化 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或长期跟踪测定的科学活动。 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 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第11条)。


(五)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的“三同时”制度 1.“三同时”制度的含义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 措施,论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 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规定 在我国环境立法中通称为“三同时”制度。
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存在哪些根本不同?

4.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案例 A是一家砷制品厂,在未经环保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新建了一条三氧 化二砷生产线。此后经环保部门责令,A委托B环境科学研究所补办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表结论认为:根据币环境监测站对 其区域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得知,该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中除 砷的含量超标外,其他的污染因子均未超标,水环境中各污染因子均未 超标;由该污染源分析可知,该工程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未超标,废水 和固体废弃物如严格处理,对周围影响不会很大 此报告经省环保局审 批批复同意一不久,与A厂相邻村庄的村民因饮用河水普遍出现了砷中 毒的症状。此后经政府组织调查,发现是A的生产线存在重大环保缺陷 所致一于是村民们开始向A索赔。A认为,生产线存在重大环保缺陷的 主要原因是B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中未明确指出所致,因此损害应当 由B承担。 问:B是否应为其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错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