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第二课2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第二课2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复习学案知识盘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栝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与人的主观精神),二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释疑解难: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两对概念一一对应。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呢?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

哲学就依此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认为思维(意识)可以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思维(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不可知论者。

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问题的回答。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哲学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之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的观点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但要注意:从哲学派别上看,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因为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因为它们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课时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3.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4.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6.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

上述观点()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7.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种观点()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

”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二、非选择题9.辨析: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10.判断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哪些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为什么?(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3)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4)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5)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充)(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7)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王阳明)(8)理在事先。

(朱熹)(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0)掩耳盗铃。

参考答案1.A2.C3.D4.D5.B6.C7.D8.C9.(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

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题目中的观点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因此是不科学的。

10.(1)意思是指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意思是指,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精神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一种作用,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3)因为主张人的感知决定物的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4)因为主张天的意志决定一切,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5)意思是指,鬼不过是人们生病时由于恐惧而造成的一种主观幻觉。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6)因为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7)因为主张人的感知决定物的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8)因为强调人的理念先于客观实际,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9)意思是指,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10)意思是指,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附:(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合理性: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

③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却认为原子是不变的,是不可分割的。

这显然不能解释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不符合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们知道原子可以分为核外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

因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主观唯心:基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

“疑邻偷斧”王守仁的“心外无物”(人的心灵,感觉之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即认为世界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怀疑,所以得出“自我”的存在)。

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哲学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性观点:把“8”联系成“发”;“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神创论:即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

理在事先: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