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_张红霞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_张红霞

[收稿日期]2008 09 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镇水资源保障研究 (06B J L036)[第一作者简介]张红霞(1973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第24卷第6期2008年11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handong Un i v ersity of Techno l o gy(Social Sc iences)V o.l 24,N o .6N ov .2008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张红霞1,赵丽娜2(1.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49;2.解放军理工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00)[摘 要] 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创立、演进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和要素禀赋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成为创立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而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 新贸易理论 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已进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制度因素与空间因素研究的贸易理论相继涌现,反映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0040(2008)06 0005 06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18世纪,以亚当 斯密1776年发表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为开端,至今已经历二百三十多年。

二百多年来,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阶段,包括斯密提出的 绝对利益论 、李嘉图提出的 比较利益论 和赫克歇尔 俄林提出的 要素禀赋论 ,前后经历约二百年时间;第二阶段是二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阶段,二战后,着力于从某个侧面对国际贸易新现象进行解释的贸易理论纷纷问世,如产业内贸易论、人力资本论等,其中以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以兰开西特、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的 新贸易理论 研究为具代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制度因素与空间因素研究的贸易理论相继涌现,反映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一、传统贸易理论的创立与演进传统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研究遵循一系列古典假设,包括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充分就业、没有技术进步等,以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分析框架,在研究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形成原因以及贸易的福利分析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一)古典阶段的贸易理论1.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 m Sm it h ,1776)首次提出绝对优势原理,并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被后人公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先驱。

斯密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主要是沿着分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报酬这两个分析思路展开,而当交易活动超出一国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会出现。

国际贸易模式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 零和游戏 ,而是一种 双赢博弈 ,从而科学地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 双赢 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指导思想。

不足在于,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小部分贸易事实,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5利,而对于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存在绝对劣势的情况无法进行解释。

2.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Dav i d R icardo,1817)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建立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具有基本相同的假设前提。

由于只涉及到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李嘉图对比较优势的分析有时被简称为2 2 1模型。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决定两国贸易的基础是商品生产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贸易模式是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国际分工会改善两国福利,贸易利益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改进。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该理论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其为 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 。

3.古典贸易理论的不足。

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问世具有重大意义,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考察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衡量贸易所得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

但两种理论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如没有明确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及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的分配问题;忽视了资本、土地、技术等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忽视了非同质性劳动(熟练劳动力与简单劳动力)现实存在的事实;没有分析造成劳动差生产率差异的原因而仅将其看作为先天确定的外生变量;忽视了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对贸易活动开展的重要性等。

总之,无论是斯密还是李嘉图的贸易理论,都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因素与对社会发展状况认知程度的制约,其过于苛刻的前提假定条件削弱了理论在现实中的适用性,这也是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从提出以来相当长历史时期中始终与国际贸易运作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

(二)新古典阶段的贸易理论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 俄林(BertilOh li n, 1933)师承赫克歇尔(E liH eckscher,1919)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主要论点,用相互依赖生产结构的多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要素理论,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赫克歇尔 俄林阐述的贸易理论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从系列假设出发,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贸易模式是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同时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后来的学者将赫克歇尔与俄林的文字描述与逻辑推理放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之下,利用一般均衡分析,发展出一个标准理论模型即H O模型,该模型被称为2 2 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要素禀赋理论也随之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H O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被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 lper F. W o lfgang and Pau lA.Sa m ue lson,1941)提出的对稀缺要素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提高稀缺要素收入的S S定理予以完善,并由萨缪尔森(Pau l A.Sa mue lson,1948)进一步发展为H O S定理。

综观贸易理论的发展,要素禀赋理论无论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从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

(三)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1]古典贸易理论暗含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就业、市场均衡等诸多假设,从生产技术差异也即劳动生产率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

新古典贸易理论则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派建立的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等分析工具,强调完全竞争下的均衡分析,考虑两种生产要素情况下的两种产品在两个国家间的比较利益,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与传统的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相比,H O理论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第一,古典学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各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各国内部比较成本的差异,进而产生国际贸易,并且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及差异是固定不变的;而新古典学派则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时使用的生产技术相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第二,古典学派用比6哈罗德提出的所谓的特殊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的差异、工人人数相对多寡的程度、劳动者质量的差异(手指的灵巧性、研究开发能力、企业家精神等)、从过去继承而得来的物质资本、特殊知识、习惯等,参见:R.F.H arrod .In ternati onal E cono m ics[M ].Ca m b ri dge Press ,1942.较成本差异解释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新古典学派不仅承认比较成本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比较成本存在差异的源泉,即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差异。

第三,古典学派考虑单要素问题,新古典学派则在劳动之外引入资本要素。

第四,新古典学派把古典学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是通过直接比较两国要素总供给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

第五,新古典学派的H O 模型不仅能说明比较成本的决定因素,也能够用以解释要素价格的变动及收入分配。

二、传统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的过渡依据H O 模型的推理,一国的要素禀赋应与其贸易走向保持一致。

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里昂惕夫(M.G.Leontie,f 1951)的检验结果却与H O 模型推论完全相反。

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引发了人们对二战后国际贸易新现象的深入探索,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为揭开 里昂惕夫之谜 ,一些学者借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 .F .H arrod ,1942)在20世纪40年代对国际贸易中特殊要素的研究,提出国际贸易 新 要素学说,试图从更宽泛角度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 及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基于 新 要素的指导思想,人力资本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技术要素说等在此时期纷纷问世。

新 要素学说对于说明贸易格局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更接近现实,其思想对后来学者的研究视角也具有重要启示,但从分析方法上看,这些学说都是建立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框架基础上,侧重于从静态角度分析贸易分工的基础,因此, 新 要素学说虽有新的思想,但难以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架构并无大不同,这就使其明显存在对动态变化经济事实解释不足的缺憾。

三、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实践出现了许多与传统贸易理论描述相悖的新倾向。

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同类异质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同一行业内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吸取以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引发了贸易理论的一场革命,并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此国际贸易理论又被称为 新贸易理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