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分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分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分析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2-01班
姓名:吴天呈
学号:541206080144
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国家。

13.7亿的人口意味着我国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储量,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措施,着力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通过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

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和保障等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人力资源开发也找到了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独特路径。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适应,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因此,遵循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特点
1: 我国仅有不足四成的企业建立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切实执行这一制度的企业比例仅为12.9%
人力资源的制度建设是否完善、合理以及执行是否得力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规范操作、有效运作的基础。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已经制定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比例为12.9%,制定了但执行不力的企业占26.6%,其余没有建立或正在建立的企业占58.1%(如:图1)。

这就是说在已经建立了人力资源规划的这40%的企业中,仅有不足1/3的企业能够按照规划来实施人力资源工作。

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企业还普遍缺乏与能够服务与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说明人力资源规划的推行工作还很不完善。

2: 我国有36%的企业进行过岗位分析,岗位分析的结果主要应用于考核、招聘、薪酬设计及人员岗位调整四个方面。

在完成岗位分析企业中,64%的企业认为岗位分析起到的作用一般或者没有作用。

认为岗位分析发挥了很大或较大作用的企业占36%。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0%的企业做过或正在做岗位分析,另有31.7%的企业准备做岗位分析。

在36.4%已经完成了岗位分析的企业中,有超过八成的企业在进行岗位分析前进行过较大或局部的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四分之三的企业在岗位分析之后进行了较大或局部的人员调整;岗位分析的结果主要应用在考核、招聘、薪酬设计和人员岗位调整四个方面;认为岗位分析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发挥了加大作用的企业比例为36%,64%的企业认为岗位分析起到的作用一般或者没有作用。

3: 我国尚有1/3的企业没有实行绩效考核;3/4的企业将业绩作为考核的首要内容。

数据显示,我国已有2/3的企业实行了绩效考核。

在已经上市或拟上市的企业中,均有超过3/4的企业已经实行了绩效考核;而在未上市的企业中实行了绩
效考核的比例为61.7%。

实施绩效考核的企业比例随企业的资产总额、年销售额、增长趋势的增加而升高。

在实施绩效考核的企业中,超过六成的企业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

两成的企业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辅;一成的企业仅做定量考核,仅进行定性考核的企业比例非常低,仅为4.8%。

在考核周期方面,超过四成的企业仅进行一种考核,多数只进行一种考核的企业选择进行月度考核。

23.7%的企业选择选择两种考核周期,以月度考核结合年度考核为主。

20%的企业进行三种方式的考核。

15%的企业进行四种或四种以上的考核。

总体看来,选择进行月度考核的企业数量最多,占企业总数的63.1%,其次为年度考核,占企业总数的58.8%,此外,有35.7%的企业进行季度考核,27%的企业进行半年考核,12.6%的企业进行项目周期考核,选择进行日考核及周考核的企业数目非常少,这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服务行业这些以计件生产、销售、服务为主的企业。

4: 85%的企业培训经费占销售收入的不足5‰;95.1%的企业选择进行公司内部培训,62%的企业选择进行外部短训;过半数的企业制定了员工培训计划,但员工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培训对改善员工绩效的作用也不令人满意。

基于企业战略需要、岗位需求和员工发展需求的培训对企业持续获得创新和发展、保持工作热情、吸引员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002年,中国政府颁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其中在加强教育培训部分指出,“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企业员工培训投资增长缓慢,但政府在政策法律规划上是鼓励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

员工培训计划随企业增长趋势的增高而增加,但准备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企业随企业增长趋势的降低而增加。

即随着企业的增长速度的降低甚至负增长的增高,准备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企业比例呈增加的趋势
5: 仅26.3%的企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45%的企业为员工缴纳“五险”,60%的企业为员工缴纳“四险”。

仅15%的企业为员工缴
纳“五险一金”以外的其他保险;56.9%的企业没有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我国企业的退休员工的工资发放63.8%完全由属地社保机构发放。

为退休员工提供福利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5.6%。

我国能够为员工完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计划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的企业仅为26.3%。

能够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企业仅为43.1%。

45%的企业仅为员工缴纳五险,而不提供住房公积金,其中32%的企业除为员工五险以外,还提供了其他的补充保险。

60%的企业为员工缴纳“四险”,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其中52.9%的企业除“四险”外,为员工提供了其他补充保险。

随着我国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阶段,退休员工的生活保障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63.8%的企业完全不负担退休员工的任何费用;有15.6%的企业退休员工在完全从社保机构领取养老金等费用的同时,能够得到原企业提供的福利;部分由社保机构发放,企业补齐差额的占14.6%;完全由企业发放退休金的企业占6 %。

企业为退休员工提供福利或为退休员工补齐社保差额的企业中,国有、集体企业的比例较其他性质的企业高。

<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
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改变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9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要达到1.95亿人。

而且,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从2009年的9.5年增加到2020年的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从2009年的9.9%增加到2020年的20%。

另外,还要深化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在内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加大国际交流。

在保障方面,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保障教育事业平稳、快速发展。

2.实施改善人力资源均衡开发策略,缩小城乡和地区人力资源发展差距
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科技投入,继续完善免费师范生等制度,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鼓励城镇教师去农村学校任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培养技能型人才;鼓励科技人才下乡支农,将科研成果付诸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励农业多种经营和复合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延长农村发展产业链,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制定鼓励农村中小型企业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加大对农村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加乡村卫生院数量以及床位数量,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的作用,培养实用性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在信贷发放、项目审批、税收征收等方面,政府应给予创业的农民以必要的支持。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工作,改变以单纯的劳务外派为主要转移方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在政策和财政上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发展非农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投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继续实施“特岗教师”制度,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执教,提高中西部地区师资水平;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不因家庭条件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利用西部地区环境特点,开展风能、地热、石油勘探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充分利用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医疗和社会保障投入,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医疗和社会保障发展予以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