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曲]百年越剧知识竞赛80题(二)31.中共中央领导人首次接触越剧的,是1946年9月15日,来沪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去明星大戏院观看雪声剧团演出的《凄凉辽宫月》。
事后指示中共上海地下党要关心越剧界,引导越剧演员走向进步,并作了部署。
32.第一位上银幕演电影的越剧演员,是1947年袁雪芬在故事影片《鸡鸣早看天》中扮演大嫂一角。
33.越剧第一部拍电影的戏,是1948年2月在中电二厂摄影棚拍摄的越剧戏曲影片《祥林嫂》。
演员是原雪声剧团演出时的原班人马,南薇导演,启明公司拍摄。
《祥林嫂》是第一部拍摄的越剧电影。
同年9月18日,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同时上映,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
34.越剧界第一位担任全国政协代表的,是1949年9月中旬,袁雪芬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另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去北京参加9月21日开幕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参加讨论共同纲领,商量国家大事。
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35.第一个国营剧团,是1950年2月15日成立的上海越剧实验剧团(4月12日改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36.第一次形成〔男调〕的,是1949年在《相思树》的排演过程中,袁雪芬与作曲刘如曾合作,创造了新型的〔男调〕,从此越剧多了一个常用调式。
37.越剧专业剧团第一次跨过长江北上演出,是1949年11月下旬由焦月娥、谢素云、屠笑飞组成30余人的班子,应天津方面邀请,以“上海新生剧团绍兴越剧”的名义,到天津劝业场4楼天华景戏院演出。
38.第一部彩色越剧影片,是1949年冬拍摄完成并公映的16毫米彩色越剧戏曲片折子戏《越剧精华》(《双看相》、《楼台会》、《卖婆记》、《贩马记》);1950年初拍摄完成并公映的16毫米彩色越剧戏曲片《相思树》由袁雪芬等主演的;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片影片(舞台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主演。
该片于第二年正式公演。
(答对其中任何一部影片均为正确,因可从各个方面的因素作为“第一部”)。
39.首次进国家机关——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的越剧剧目,是1950年8月,东山越艺社应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之邀,赴北京演出,公演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
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邀请范瑞娟、傅全香、南薇、陈鹏到家作客,有田汉、许广平和孙维世姐妹俩作陪。
其后,《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这不仅是越剧第一次进入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也是毛主席第一次观赏越剧。
40.越剧演员第一个出国访问的,是1950年10月30日袁雪芬参加中国代表团赴波兰,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
接着又赴奥地利列席世界青年理事会。
后又参加中国青年访苏团,在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顿巴斯等地的工矿、农村、文艺界参观访问了两个多月。
这是越剧演员第一次出国访问。
41.第一次保家卫国义演,1951年8月10日~9月中旬,上海越剧界为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六一”号召捐献“越剧号”飞机,在大众剧场举行联合大义演。
参演剧目有《杏花村》、《梁祝哀史》及传统剧折子戏等。
捐献总数逾11亿(旧币),受到上海市文艺界抗美援朝支会致函表扬。
42.首次越剧团参军,是1952年7月25日,玉兰剧团40余人离沪赴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文工团,成为该文工团的越剧队。
参军后首次排演的剧目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接着排演《西厢记》参加全国戏曲汇演。
43.首次获国家颁发文化艺术类最高奖项的越剧演员,是1952年10月6日起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袁雪芬获汇演最高奖——荣誉奖(同获该奖项的还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盖叫天、王瑶卿、常香玉),这是越剧演员首次获得全国大奖。
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获演员一等奖。
44.首次招待外国贵宾越剧剧目,是1952年冬,《白蛇传》在北京怀仁堂招待蒙古共和国领导人泽登巴尔,毛主席陪同观看,这是越剧第一次招待外国贵宾。
45.首次赴国外战场慰问的越剧团,是1953年4月24日下午,由徐玉兰、王文娟为主要演员的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乘志愿军的卡车到达朝鲜。
对志愿军战士进行慰问演出。
剧团5月28日进开城,于7月1日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越剧队”。
在开城,越剧队为当地老百姓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反映强烈。
越剧队在朝期间亲历了俘虏遣返工作,于12月24日返回祖国。
46.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是 1953年9月正式成立的浙江越剧团,该团分为两个队,其中一队是女子越剧队,二队是男女合演越剧队,这也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
其前身为1949年12月成立的浙江省文工团第四队(越剧队)实行男女合演,排演了《王秀鸾》等现代剧。
47.新中国第一部在国外放映的戏曲艺术电影,是1954年5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招待各国新闻记者,当晚,影片在日内瓦湖滨旅馆放映,招待200多位新闻记者。
21日,影片又在圣彼得广场戏院放映,招待日内瓦瑞士官员、驻日内瓦的各国使领馆人员和当地的社会名流。
48.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项的戏曲艺术电影,是1954年7月,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8届国际电影节,获音乐片奖。
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中国代表团驻地宴请世界著名喜剧大师、1953年度国际和平奖获得者卓别林和夫人,招待观看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周总理安排下,范瑞娟由卡罗维发利抵达日内瓦,会见了卓别林。
49.越剧界第一位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是1954年9月袁雪芬当选全国人大代表,9月15日,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
50.第一个直属文化部的越剧院团,是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直属中央文化部领导,由上海市文化局代管(原红旗越剧团1960年成立于北京,系由原上海天鹅、光明、合众越剧团的部分人员和浙江湖州两个越剧团合并组成,属冶金部文工团。
1963年归文化部领导,称红旗越剧团。
1975年剧团被撤消,1978年恢复重建,1985年剧团建制撤销),1957年2月22日,文化部将上海越剧院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
51.第一个专业戏曲团体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是1955年6月19日~7月30日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团长许广平,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
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
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此为越剧第一次组团出国正式访问演出。
这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团体出国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52.最早形成〔C调〕即〔六字调〕的,是1957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
53.最早建立的越剧演员培训和史料展览机构,是1962年在嵊县建立的“越剧之家”。
1955年由马潮水、张云标、金荣水、袁雪芬、尹桂芳、姚水娟、屠杏花、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尹树春、高剑琳、毛佩卿、张茵等63位越剧演员组成筹建委员会。
袁雪芬为主任,姚水娟、竺水招、马潮水、冯农为副主任。
得到全国各地200多个越剧团的响应,义演集资8万余元。
越剧之家坐落在嵊县鹿胎山麓,设有陈列室、练功房、教室、接待室等,担负着本剧种的史料搜集整理、艺术交流、培养训练青年学员、接待联络广大越剧工作者等任务。
1964年,辟设越剧史展览室,以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实物,展示越剧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
“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资料被毁,并停止活动。
1978年恢复活动,重新搜集、录制和展出了小歌班男班和女子越剧时期的名伶照片、道具、乐器、服饰、唱片、堂彩、唱腔录音以及各种流派的主要唱段等。
自1964年至1982年,先后举办了12期(每期半年至一年半)艺训班,为11 个省市的43个越剧团培养了400多名男女演员及演奏人员。
1990年越剧博物馆竣工开放,全部史料移交博物馆,以开办艺训班为主要任务,不断为专业、业余越剧团培训、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
54.第一次被外国剧种移植的越剧剧目,是1962年12月底至1963年1月中旬,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上海越剧院徐玉兰、王文娟,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唱剧《红楼梦》的排练进行辅导。
55.第一部以越剧艺人为题材的电影,是1964年1月10日,由上海越剧院编剧徐进参与编写,演员曹银娣、沈凤娟等参加拍摄的,反映越剧艺人生活和斗争的彩色故事影片《舞台姐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
56.第一次形成〔降B调〕的,是1965年10月,在大型现代剧《火椰村》排演中,袁雪芬与琴师周柏龄共同创造了新腔〔降B 调〕。
57.第一次使用无线话筒的,是1974年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在解放剧场上演的现代小戏《半篮花生》一剧中,由男主角张国华试用了上海华侨胶木厂试制的无线话筒。
1975年,由上海无线电二厂正式批量生产无线话筒,各剧团均竞相采用,并设置专职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58.第一次在舞台上使用可控硅调节灯光的,是1974年12月,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舞美队灯光组,试制成功可控硅预选调光器并用于舞台灯光的调节。
59.第一次在越剧舞台上塑造领袖形象,是1977年10月南京市越剧团男女合演现代剧《报童之歌》,突破戏曲舞台上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首次在越剧舞台上竖立周恩来的艺术形象,但剧中人物周恩来只念不唱。
60.领袖形象第一次在舞台上开口演唱,是1978年12月21日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在徐汇剧场上演《三月春潮》一剧中,刘觉扮演的周恩来,不仅念白上模仿周恩来本人的语音声调,还用越剧曲调让人物当场演唱,突破了领袖人物不宜唱的清规戒律。
1979年2月28日,该剧赴北京参加第四轮全国戏曲调演,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二等奖。
该剧以男女合演形式来反映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树立周恩来同志的艺术形象。
首都的专家和领导,均对该剧在艺术上的创新探索给予好评。
张艾丁说:“《三月春潮》证明戏曲表现老一代革命家是完全可以的,总理演得很好,唱得也很好,为戏曲打破了禁区,提供了经验。
”曹禺说:“过去一说越剧就想到梁祝、贾宝玉、碧玉簪,现在居然在越剧舞台上看到总理,很是那么个意思,唱得也很自然,放的也很是地方,和秦腔《西安事变》各有巧妙不同。
越剧在激昂慷慨的时候唱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