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与热
——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感
记得哪位名家说过,儒家是粮食,道家是药。
许多积极入世,渴望一展平生抱负救国济世,却又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古代士子便回头于道家中寻找慰藉。
因此,儒家的君子理想与庄子隐逸型的人格,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心理。
平生最喜爱的两位古代诗人李白和苏轼都与老庄思想有着不解之缘。
从来读李白诗,都会强烈感受到他飘逸浪漫的仙风道骨和他的傲岸不羁。
他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政治理想,他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作诗原则,都包含“道法自然”的意识。
读苏东坡诗文,不仅感受到了他磅礴的天才,他的豪放豪迈,也知道他一生仕途坎坷,世界观矛盾错综,其实与他的“外儒内道”也不无关联。
而道家,当首推庄子。
教书后喜读《庄子》,虽则识之不深,却已倾倒于文章的“汪洋恣肆,纵横捭阖”,那瑰丽多姿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而庄子所提出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更是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读过语文读本上鲍鹏山先生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感觉作者的见解极深。
作者认为庄子思想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中对庄子表示了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并对庄子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
庄子以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他决不能容忍自己与他人同流合污。
深知官场黑暗,居于庙堂之上定会受人排挤,于是宁愿“曳尾于涂中”。
人心险恶,还不如化作一只蝴蝶;南柯一梦,至少还留住了些许安慰。
然而,在此之前,我是不懂庄子的。
读他的作品,除了虚幻就是荒谬,我们的固执,岂是他的几句理论就能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向他靠近的?!我甚至怀疑,他不去当官,到底是在追求自由无碍,自然无待的人生境界,还是在假装清高。
似乎是这篇文章,或者说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真正道破了庄子。
只有了解了他的生活背景,我才为他留下了眼泪。
胡文英对他的评价极为恰当: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那样的社会,容不得他的多愁善感,容不得他的悲慨万端;在那样的社会里,满腔热血无法释放,便化成一根根冰冷的刺。
世间的罪恶,用笔锋划破不了你,那我这
刺总能刺痛你吧。
不要怪我荒唐,因为社会就是这样的。
世间既无情,冷眼又何妨。
梁启超曾这样说:“人生之苦痛,皆从生活状态之矛盾而来;肉感与灵感交战,陷于人格分裂,苦莫甚焉。
庄子本一情感极强之人,而有更强之意志以为之节制,所谓能‘自事其心’也。
”庄子他有大爱二无法实现,便退而避之,用冷眼将这个世界看的更清楚。
任何时代都有它的悲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常常可能在透过一件华丽的大衣之后失望的看到那肮脏的灵魂,因为对物质满足地一笑,让灵魂显得更加扭曲。
但至少,我们还可以从庄子那里得到慰藉。
可是事物都是两面的啊,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顺乎自然似乎是一种不追求,无追求,一种消极之心隐于其中;
庄子和姜太公一样有经天纬地之才,安国富民之能,他也一样有无可比拟的权利在面前。
但他拒绝了,他怕,怕权利的污浊将他弄脏。
是的,他不留恋世俗的权力,是高洁的代表。
但,他有能力让别人幸福、快乐的生活,他却因怕权力背后的污浊而选择逃避。
他逃走逃出了一个高风亮节之名,但他有想过那些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百姓吗?怕被污浊就选择隐世,那么就不会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就不会有护宋保宋的岳飞。
如果人人在权利面前都选择隐身,那么现在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呢?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难道我们真的会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吗?如果真的走到了,那么我们就再走一条路出来。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