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美术作品欣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具象绘画作品的正确欣赏,让学生了解欣赏作
品的四步骤
2过程与方法由具体对象逐步理解,分析,终结欣赏的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确的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
冶情操,逐步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
重点难点:
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欣赏其它的作品。
导入:
绘画作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如何能真正的欣赏理解作品,可能就是一大难题。
今天就关于具象美术作品欣赏来探讨一下进入主题:
点击画面,出现标题《具象美术欣赏》。
点击画面,出现四幅人类早期的洞穴作品。
(先让学生来辨认四幅作品,老师随后概括)
点击画面,中间出现美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引子——
绘画的出现是再现.记录.祈求.间接为生产
劳动服务。
点击画面,欣赏的含义解释—用喜爱的心情欣赏美好
的事物
点击画面,具象美术作品相对抽象美术作品是:现实
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写实美术,再现自然并
能辨别其本来的意义。
下面首先欣赏一幅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也是一幅壁画作品,画于……教堂的餐厅。
点击画面,出现《最后的晚餐》作品:
接着作者的介绍,达·芬奇。
学生看完作品,讲述看到的情景,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绘画的表现手法上,焦点透视,相对集中突出人物的中心。
教师介绍画面,点击各画面中的人物故事的背景,画面的结构,可以从画面中领悟到什么。
点击归纳,欣赏美术作品的步骤。
<1>从分析的形式和形象入手——从整体表面看,画了什么。
<2>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题目深入内部上看,理解画
意。
<3>艺术的表现手法——内容和艺术的结合达到高于自然。
<4>对内涵的探究和领悟——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
味。
现在,在了解怎样欣赏美术作品的步骤后,再来欣赏另一幅作品,《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作品。
点击《开国大典》
由学生来讲述.分析,教师总结。
点击其他的画面,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十幅作品,学生任挑选一幅,书面形式把欣赏作品的感受写下来。
插入开国大典和最后的晚餐两幅作品
相关内容:《最后的晚餐》
这幅画的故事取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这个题材曾多次被画过。
传说耶稣有12个门徒,其中有叫犹大,此人阴险狡诈,心怀鬼胎。
当他知道犹太法拉里赛人在寻找耶酥时,就去找犹太人的祭司长,问:“如果我把耶酥交给你们,能得多少钱?”那祭司长给了他30块银币,此后,犹大就开始寻找机会出卖耶酥。
耶酥预知犹大的阴谋,在逾越节的晚餐上,他对12个门徒平静地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达.芬奇所画的,就是耶酥说出这句话后的一瞬间餐桌上的情景,与很多同题材的作品相比较,达.芬奇抓住了这个最有戏剧性的时刻人物思想感情表现最强烈的时刻。
这幅画的构图是极出色的,耶酥坐在正中,在一张长桌前面,门徒们六个人坐在耶酥的左侧,另六个人坐在耶酥的右侧;而每一侧又分成两小组各有三人。
耶酥在全部人物中占着最重要,最明显的地位,第一因为他坐在正中处于天花板与左右面墙形成的两条平行透视线的焦点上;第二因为他两旁都有空隙;第三因为他的背后正对着一扇大开着的门或窗;第四因为耶酥微圆的双目以及放在桌子上平静的手,与其他人物的激动,形成了极为显著的对照:门徒们几乎都望着他,他却不望任何人,他完全沉浸在一种内省,自制,沉思的状态之中,那12个门徒虽然分坐两侧,但却并无呆板,单调之感,这是因为画家在每一侧的六个人中间用手臂的安放与姿态动作的起落,呼应,组成了互相连带,富于变化的关系.
画家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时,力求突出各自相异的性格。
耶稣右侧第一个是圣徒约翰,是最年轻最优秀,为耶稣最爱。
第二个便是犹大,他心虚的
望着耶稣,想猜测耶稣隐秘的思想;同时他又不安、恐怖、怀疑,手里紧紧抓着钱袋………。
据说,在创造这幅画时,绝大多数门徒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模特儿,惟独犹大这个形象找不到适合的形象。
画家这几天都无法动笔,百思难解,正在这时,寺院院长前来警告画家:再拖延交画期限就要扣去酬金。
画家回过头来看着院长突然像发现了什么:“如果我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用你的头。
”最后果然如此,因为当时院长确实现出了与犹大相似的神态:刻薄、贪婪。
作品《开国大典》
画家在绘制《开国大典》作品之前,首先要有精巧的构思,《开国大典》的主题是历史性的、重大的、震人心魂的。
究竟选取什么样的人物与瞬间来表现这一划时代的主题呢?画家可以选取正面地用全景式的恢宏来画面,当然也可以通过侧面的描绘,选取生活小景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地予以表现。
现在,画家采用了前者,撷取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纪念性的时刻来表现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瞬间。
在这个历史性的瞬间,以国家众领导人组成了画面的中心,而在这组人物中,又突出了毛泽东,城楼下那如海的红旗、红柱、红灯、蓝天、白云的北京,领袖人物栩栩如生,场面壮丽而宏伟,传达了“大典”这一主题。
为了展示这个主题,画家首先要安排的是构图:众多的领导人物如何安排?毛泽东站在众人之中的什么位置最为突出?从哪个角度去展现最为合适?领导人中与群众怎么呼应?这一切都是构图的任务。
在这幅作品中,作家所取的是在天安门城楼上西南方位的视角。
这样,就能使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物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而群众则处于画面右下部位,呈远景表现,从而可以战士成千上万的群众的宏大气势。
这种全景式的画面构图,不仅生动、全面地展示了那庄严的历史瞬间,又对揭示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决定了构图之后,就是对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了,人物要刻画得栩栩如生,细腻而富有个性,生态与体态要有变化,人物的体形高低要错落有致、富有节奏变化、富有韵律感,这也需要在构图时缜密地考虑周全,并作出细致的安排。
当这一切“胸有成竹”之后,便要借助线条勾画出来。
没有
线条便无法表现形体的轮廓,但仅有线条还不能完全表现形体,因为人与物,不但具有轮廓,还要有颜色。
因此色彩也是造型的要素之一。
在绘画中,尤其是油画创作中,色彩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表现画中的形体,二是渲染氛围。
在《开国大典》中,红色的旗帜、宫灯、立柱等造成了热烈喜庆的气氛。
而湛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在红色物体的映衬下,使画面形成明朗、朝气、充满生机的感觉。
画面的颜色和构图,交织成温暖、明亮、炽热的色彩交响诗,从而展示了这个盛大的节日气氛。
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场面用其他色调来表现,那么节日的快乐、场面的壮丽宏伟,还能如此鲜明地传达出来吗?
绘画中光线的处理、透视法则、虚实关系的运用,通过对物体与人物之间安排而形成的节奏感等等这都是重要的表现手段。
我们知道,光是赋予物体活力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色彩的人与物,在不同光线的映照下,会形成不同的形态。
例如一棵树,在夜色中呈暗灰色,在清晨尤其是雾天里则呈淡青色,在夕阳下又会变得浓郁而苍绿。
所以在绘画中选取光的射角与光彩变化,乃是塑造形态的重要手段。
色彩是借助于光线处理,才富有活力,富有生命感和真实感。
在《开国大典》中,天安门上的主要人物,有的处在光线照耀下的亮部,有的处在阴影部,这样就显示出人物间的纵深和主次;而城楼下千万个群众都处在阳光下,因为是远景部分,画家便采取概括的处理方法,不去着意于明暗的变化,而是用明亮的大色块,构成了有装饰趣味的整体效果。
在绘画中,透视法的运用与虚实、节奏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夕西洋画中,透视法就是“焦点透视”。
应该说西洋画中的透视法则很符合现代科学原理,这可以用摄影得到充分验证。
而在传统的中国画中,采取的是“散点透视”法,这种透视构成,采用一定的虚拟处理,中国画传统绘画中描绘的场面与用照相机所摄下的场面有着极大的区别。
这里,散点透视虽不能客观地展示对象,但却给了画家极大的表现自由,使画家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得以极大的拓展,并使画作更易取得装饰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