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9956034381250000第四章光电发射器件.ppt

129956034381250000第四章光电发射器件.ppt


Sv
Ik
780
量纲为mA/lm。
380 Φv,λd
§4.1 光电发射阴极
一、光电发射阴极的主要特性参数
2、量子效率
一定波长的光子入射到光电阴极时,该光电阴极单位时间发
射出去的光电子数Ne,λ,与入射的光子数Np,λ之比为光电阴极的量 子效率ηλ(或称量子产额)。
N e, λ N p, λ
λΦIeλk, //h qSeλ,qhc1
光电发射阴极的灵敏度包括光谱灵敏度与积分灵敏度两类。
(1) 光谱灵敏度
在单一波长辐射作用于光电阴极时,光电阴极输出电流Ik与单色 辐射通量φe,λ之比为光电阴极的光谱灵敏度Se,λ。即
其量纲为µA/W或A/W。S e,
Ik Φ e, λ
§4.1 光电发射阴极
一、光电发射阴极的主要特性参数
1、灵敏度
光电发射阴极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光子能量发射光 电子,是我们光电效应发生的区域。
常将半导体发射材料涂于玻壳 内壁,构成光电阴极; 而阳极是金属环或者金属网, 在其对面。 光电阴极是完成光电转换的重要部件,其性能 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光电发射器件的性能!!!
§4.1 光电发射阴极
一、光电发射阴极的主要特性参数 1、灵敏度
(2)电子光学系统
电子光学系统是指光电阴极至第一倍增极之间的区域。电子 光学系统在结构上主要由聚焦电极和偏转电极组成。
电子光学系统的作用: (1)使光电阴极发射的光电子尽可能多的会聚到第一倍增极上,
而将其他部分的杂散热电子散射掉,提高信噪比; (2)光电阴极各部分发射的光电子到达第一倍增极所经历的时
侧窗式光电倍增管一般使用反射式光电阴极,而且大多数采 用鼠笼式倍增极结构。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1)入射窗结构 ②端窗式光电倍增管
端窗式光电倍增管通常使用半透明光电阴极,光电阴极材料 沉积在入射窗的内侧面。一般半透明光电阴极的灵敏度、均匀性 比反射式阴极好,而且阴极面可以做成各种大小。
瓦片静电聚焦型
K
D2 D4 D6 D8
D10
A
D1 D 3 D 5 D 7 D 9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3)电子倍增极
盒栅式
K
D2 D3
D6 D7
D10 D11
D1
D4 D5
A D8 D2
§4.1 光电发射阴极
二、光电发射阴极材料
1、单碱或多碱锑化物光电阴极 (2) 多碱锑化物
②Na2KSb(Cs):锑钾钠铯阴极是三碱阴极中最有实用价值的 一种。它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光谱区都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典型 光照灵敏度为150μA/lm;长波限850nm;热电子发射1014~10-16A/cm2,工作稳定性好。
§4.1 光电发射阴极
一、光电发射阴极的主要特性参数
4、暗电流
光电发射阴极中少数处于较高能级的电子在室温下获得了热能 产生热电子发射,形成暗电流。光电发射阴极的暗电流与材料的 光电发射阈值有关。一般光电发射阴极的暗电流极低,其强度相 当于10-16~10-18A/cm-2的电流密度。
§4.1 光电发射阴极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3)电子倍增极 ②倍增极结构
根据电子倍增极的结构形式,目前光电倍增管的倍增极分为 六种形式:鼠笼式、瓦片静电聚焦型、盒栅式、百叶窗式、近贴 栅式和微通道板式。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2S4eλ,0
量子效率和光谱灵敏度是一个物理量的两种表示方法。
§4.1 光电发射阴极
一、光电发射阴极的主要特性参数
3、光谱响应
光电阴极的光谱灵敏度或量子效率与入射辐射波长的关系曲线 称为光谱响应曲线。
真空光电器件中长波灵敏度极限,主要由光电阴极材料(nm) Eth
二、光电发射阴极材料
1、单碱或多碱锑化物光电阴极 (1) 单碱锑化物 金属锑与碱金属锂、钠、钾、铷、铯中的一种化合,形成具有 稳定光电发射的发射物LiSb、KSb、RbSb、CsSb,其中,以 CsSb阴极的灵敏度最高,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电发射材料。
锑化铯阴极在可见光的短波长和近紫外区(0.3~0.45μm)响 应率最高,长波限在0.65μm附近;光照灵敏度60μA/lx,量子 效率30%,暗电流10-16A/cm2
3)熔融石英:透紫外波长可达160nm,只能做管子的头;
4)蓝宝石;5)氟化镁。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2)电子光学系统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3)电子倍增极 ①倍增极材料
常用的倍增极材料有: 锑化铯:在较低的电压下产生较高的发射系数; 氧化银镁合金(AgMgO[Cs]):可在较强的电流和较高的温度
(150度)下工作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一、真空光电管 真空光电管主要由光电阴极和阳极两部分组成,因管内常被
抽成真空而称为真空光电管。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一、真空光电管 2、充气型光电管的工作原理
有时为了使某种性能提高,在管壳内也充入某些低气压惰性 气体形成充气型的光电管。
义为倍增极材料的发射系数
N2 N1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3)电子倍增极
二次电子发射步骤: 材料吸收一次电子的能量,激发体内电子到高能态,这些被激发 电子称为内二次电子; 内二次电子中初速度指向表面的那一部分向表面运动,在运动过 程中因散射而损失能量; 如果达到界面的内二次电子仍有足以克服表面势垒的能量,即逸 出表面成为二次电子。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3)电子倍增极 ②倍增极结构
光电倍增管中倍增极一般由几级到十五级组成,根据电子轨迹 的形式可分为两类:聚焦型和非聚焦型。
凡是由前一倍增极来的电子被加速和会聚在下一倍增极上,在 两个倍增极之间可能发生电子束交叉的结构称为聚焦型;非聚焦 型形成的电场只能使电子加速,电子轨迹是平行的。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1、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光电倍增管主要由光入射窗、光电阴极、电子光学系统、倍
增极和阳极等部分组成。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1)入射窗结构
金属导 电层
带孔膜片
第一倍增极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3)电子倍增极
①倍增极材料
二次电子发射:具有足够动能的电子轰击某些材料时,材料 表面将发射新的电子,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电子发射。
通常把二次发射的电子数N2与入射的一次电子数N1的比值定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3)电子倍增极 ①倍增极材料
二次电子发射与光电发射的区别:二次发射电子的过程由高 能电子的激发材料产生电子发射,而不是光子激发所致。一般光 电发射性能好的材料也具有二次电子发射功能。
这类管子体积较大,工作电压高达百伏到数百伏,玻 璃外壳容易破碎,它的一般应用目前已基本被半导体 光电器件代替。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建立在光电效应、二次电子发射和电子 光学理论基础上的,把微弱入射光转换成光电子,并获得倍增 的重要的真空光电发射器件。
§4.1 光电发射阴极
二、光电发射阴极材料
2、银氧铯(Ag-O-Cs)阴极
1934年研制的第一支红外变象 管就采用这种阴极,是最早出现 的实用光电阴极。它的特点是对 近红外辐射灵敏。 银氧铯光电阴极的相对光谱响应曲线有两个峰值,一个在350 nm处,一个在800nm处。光谱范围在300nm到1200nm之间。 量子效率不高,峰值处约0.5%~1%左右。银氧铯使用温度可达 100℃,但暗电流较大,且随温度变化较快。
光电管→被半导体器件取代 光电倍增管
特点: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和噪声小 在探测微弱光信号及快速脉冲光信号方面应用很多。
缺点:结构复杂,工作电压高,体积大
本章内容
4.1 光电阴极 4.2 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结构原理 4.3 光电倍增管的主要特性参数 4.4 光电倍增管的工作电路
§4.1 光电发射阴极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二、光电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e Tube) 2、光电倍增管的结构 (1)入射窗结构 ③常用窗口材料 1)硼硅玻璃:透射光谱范围从300nm到红外,不适合作紫外辐 射窗口材料,能较好地应用于闪烁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