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六节植物病害诊断

第五六节植物病害诊断

• 镜检验证:电镜下能否观察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也可 从病组织中挤出汁液,经负染后于电镜下能否观察到病 毒的形态和大小。
• 经过镜检,必要时,再结合汁液摩擦、嫁接或蚜虫接种 等方法进行传染性试验,就可以初步确定为病毒病。
复合侵染的诊断
• 当一株植物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侵染时可 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症状,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 种病原物,然后对第二种做鉴定。
一般来说,局部侵染的病害,潜育期长短受环境影响较大,并 成为决定流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潜育期越短,再传染代数愈多, 病害流行愈严重。系统侵染的真菌病害的潜育期受环境影响较小。
(四)发病期
从症状出现直到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 的整个阶段。
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为害,大量产生繁殖体的 时期。

接触期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接触部
位的初次直接接触时期。
如真菌的孢子、细菌的细胞、病毒的粒体、线虫的幼虫, 必须先和寄主植物的感病部位接触,才有可能侵入。因此,
避免或减少病物与寄主植物接触的措施,是防病的重要手段。
(二)侵入期
从病原物开始萌发侵入寄主,到初步建立寄生关系为 止的一段时间称侵入期。
3、真菌病害
• 症状鉴别:真菌病害症状多为坏死、腐烂和萎蔫,大多数
在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等病征。对一 些真菌性的维管束病害,茎干的维管束变褐,保湿培养后 从茎部切面长出菌丝。对于常见病害,通过这一步就可确 定病害种类。
• 镜检验证:对于不确定的病害,较为可靠的方法是选择新
鲜病斑保湿培养,待新鲜病斑上长出病原物再制片镜检。
5、植原体病害
• 症状鉴别: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小叶、黄化, 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系统性侵染,无病症。
• 注射四环素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 但对青霉素不敏感。
6、病毒病害
• 症状鉴别:症状主要表现为以变色(花叶、斑驳、环斑、 黄化等)、畸形(矮缩、蕨叶等)、坏死,无病征。多 为系统性侵染,症状多从顶端开始表现,然后在其他部 位陆续出现。
二、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非侵染性病害
• 无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出 现。
• 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 • 无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 • 在适当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若在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且往往大 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则大体上可 考虑为非侵染性病害。
4、细菌病害
症状鉴别: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特点:初期有
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 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是细菌病害的特征,但部分 真菌也引起萎蔫和肿瘤。
镜检验证:
• 切片镜检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 另外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是细菌病害诊 断和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
(二)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 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 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物存在(病征)
,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1.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
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寄主植 物长势衰弱,矮小黄化,严重时全株死亡。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 微生物记录相同。
▪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 即为其病原物。
凭症推断
分离病原 ( Isolation pathogen )
回接试验(自身)
Inoculation Test
健株
病株
再分离 Re-isolation
1、侵入途径
• (1)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 层和细胞壁。
吸盘 吸根 寄主
吸盘 无根藤 ( Cassyth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 、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通道。许多 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
• (3)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如虫伤、碰伤、冻 伤、机械损伤、风雨的损伤等,都是病原物侵入的门户。
• 注意:病毒只能从新鲜轻微的伤口侵入;细菌可以从伤 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大部分真菌可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 少数真菌和全部线虫、寄生性植物可从表皮直接侵入。
2、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三)潜育期
潜育期:从病原物与 寄 主 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开始出现明显 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
各种病害潜育期长短不一,同一病害潜育期长短又受环境条件 (主要是温度)的影响。
病株
The same pathogen as the inoculated one
第六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 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简称病程。
包括四个阶段,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这 几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一)接触期
种植基础
第五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程序
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有余 地。
田间观察
症状诊断
病原鉴定
确定病害
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 :
(1)症状的识别与描述; (2)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
(3)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 (4)专项检测; (5) 逐 步 排 除 法 得 出 适 当 结 论 。
2、线虫病害
• 症状鉴别:线虫病的病状有矮化、黄化、萎蔫、坏死、
腐烂、畸形(根结、叶扭曲)等,病症有的在植物根表、 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线虫。
• 镜检验证:对于病部产生肿瘤或虫瘿的线虫病,可以
作切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为了观察更清楚,也可用碘 液对切片进行染色,线虫可染成深褐色,植物组织呈淡 黄色。
二、柯赫氏法则
•又称柯赫氏假设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 程序。
•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按柯赫氏法则 的四步来完成诊断与鉴定。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 纯培养物;
(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 状的病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