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壬戌学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重磅炸弹时下,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该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目前已组织全国五百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
今年1月7日,《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向社会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教育传统的国家,如何在面向未来的变革中不丢失传统,是今天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由此,有必要回望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1922年壬戌学制诞生的过程。
胡适:“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弹性”对乡村教育尤为重要在壬戌学制之前,中国已颁布过四次壬戌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由于此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1915年以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故1922年的壬戌学制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看得出来,这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
不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7条“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
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但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
对于这一点,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新制六年小学,在乡僻之处,虽不易办到,然四年国民小学,或优为之。
”其所言“四年国民小学”即“初小”。
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在1922年《对于新学制的感想》一文中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他还现身说法——这个弹性制是很需要的。
现在死板板的小学对于天才儿童实在不公道,对于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也不公道。
我记得十七年前,我在上海梅溪学堂的时候,曾在十二日之中升了四级。
后来在澄衷学校,一年之后,也升了两级。
我在上海住了五年多,换了四个学校,都不等到毕业就跑了。
那里学制还没有正式实行,故学校里的升级与转学都极自由,都是弹性制的。
现在我回想那个时代,觉得我在那五年之中不曾受转学的损失,也不曾受编级的压抑。
陶行知则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来说明“弹性”之重要,他在1921年发表的《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说——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说已达极点。
……这种城乡不平均的现象,各国都不能免,但是我国的乡村,未免也太吃亏了。
恐怕也非城市人的福哩;至于教材方面,乡村和城市也大不同。
例如电灯、东洋车之类等,在城市是常见的,但在乡村的学校里要教起这许多教材来,就很困难了。
还有放假一层,乡村和城市也不同。
什么蚕假、稻假咧,那里能够把部定章程来束缚它!时光过去八十余年。
笔者最近看到一篇《志愿者支教笔记》。
文中说到——……拿着三年级的教材(西南师大版),我常常犯愁:太多内容超出孩子们的理解了,我不知道该如何让他们与外界对接。
比如,数学课本中讲面积问题时,常有计算一面墙壁,或者一块地板需要铺多少块瓷砖,用哪种瓷砖划算的问题。
看着四处透风的木头墙和泥土墙,学生很难明白瓷砖是做什么用的东西。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语文、科学课本中也很常见。
这一章的标题为《山里娃念城里娃的书》。
私塾保留壬戌新学制的弹性还表现在对私塾的保留上。
据当时统计,1922年南京城有私塾五百六十多所,广州有一千多所,全国加起来约一万多所。
学制并没有借助行政力量一刀切地规定各地私塾一律停办,全部改为新学制小学。
对此,陶行知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一文中有明确主张:“我们的旧学制,多半应当改革;但因国中特别情形,或亦有宜斟酌保存之处。
……所以,当我们欢迎新学制出现的时候,也得回过头来看看掉了东西没有。
”还说“本国以前的经验,如有适用的,就保存它;如不适用,就除掉它。
去和取,只问适和不适,不问新与旧。
”在笔者所知道的一些年逾八旬的文化老人中,许多人都上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私塾。
如任继愈先生、庞朴先生、冯英子先生,还有已故的施蛰存先生、程千帆先生和敏泽先生。
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私塾和现代新学制小学处于新旧并存的互补局面,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各种社会人群对教育的需要,直至1949年后被逐步取消。
近年来一些地方又陆续出现了私塾,影响最大的如 “孟母堂”,后被有关部门“紧急叫停”。
在一些农村,村人请老先生教授学生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及古代诗文等,并教授书写春联、祭文等农村实用技能,俗称“读老书”。
有学者认为,现代私塾的出现暴露出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满足不了多元社会的需要,主张给其留下生存空间。
而就在去年年底,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审议,规定家长不得让适龄儿童入私塾而放弃义务教育。
重视师范教育壬戌学制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师范教育。
新学制草案里规定了6种分不同修业年限与学校级别的师范教育,从不同年期的师范讲习所到4年的高等师范等,即以师资培养之“弹性”对应学制之“弹性”。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撤并地方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的政策,其初衷是“与国际接轨”,以使小学教师达到大专学历。
而中师教育本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壬戌学制中便有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三年制师范学校,即相当于现在的“中师”。
笔者上世纪70年代末曾就读于浙江省一所“中师”,毕业若干年后又回到母校任教。
中师教育的特点是非常重视基本功,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普通话要严格考核,体育、舞蹈、音乐、绘画、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样样都有所涉及。
因此,中师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小学后,很快成为中坚力量,深受农村学校校长欢迎。
据调查,自2000年大批中师被停办以后,造成一些省份农村小学师资短缺。
近年来,一些民间机构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支教。
但大学生志愿者多在城市长大,不了解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本身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少人下去后很难适应。
胡适当年这样解释“壬戌学制”的弹性特点:“中国这样广大的区域,这样种种不同的地方情形,这样种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只有五花八门的学制是适用的。
”他还说:“但这个‘五花八门’正是补救现在形式上统一制的相当药剂。
”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以广东提案为蓝本追寻1922年壬戌学制的提出、起草以及整个议决过程时,会发现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新学制是由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提出草案、最终形成决议并通过的。
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又称全国教育联合会)是一个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推派代表组成的全国性民间教育组织,即今天所谓的“NGO”,1915年由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1925年解散。
1919年10月,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新的学制系统。
1920年第六届年会,又有安徽、奉天、云南、福建诸省教育会提出改革学制提案。
年会要求各省教育会成立学制系统研究会。
1921年10月,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讨论学制改革为中心议题,其中有广东等11个省区的代表提出了11件学制改革议案。
经会议讨论,议决以广东省提案为大会讨论蓝本,提出了新的学制系统草案。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以广东提案为蓝本的缘由。
按1920年第六届年会议决,广东省教育会为此组成了一个阵营庞大的学制系统研究会,由下列人员组成:省教育会正副会长及评议员共30人、小学校以上各校长18人、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曾研究教育者9人、教育行政人员14人,共计71人。
并从中选出40人,按照学制对应学段,“计分初等教育部十人、中等教育部十人、师范教育部十人、高等专门大学部十人”,共4个小组,同时参酌各国学制分部研究。
最后将研究结果制成草案,提交省学制大会讨论通过。
其程序之民主、组织之合理、研究之详备、态度之审慎、效果之切实,令笔者折服,足以资今人写作“调研报告”的范本。
故此,广东草案被作为讨论蓝本。
继第七届广州年会后,各地教育界纷纷开会讨论新学制,许多教育杂志还专辟了学制改革研究专号,一时形成举国上下讨论新学制的热潮。
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迫于形势,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新学制草案”进行审订、修改。
新学制曾濒临流产正如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新学制的诞生一度也有流产的危险。
1922年10月11日,即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济南会议开始的当天下午,教育部特派员陈容及胡家凤带来了教育部学制会议的议决案及教育总长提交学制会议的原案各100份,在开会之前非正式地分给各省代表。
由于教育部在提交的原案前面加了一段引子,内中故意回避了广州会议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引起了许多与会代表的“恶感”。
并且,教育部特派员还在代表教育总长发言时打官腔,希望会议只“悉心讨论”教育部提交的学制会议议决案,不要讨论广州会议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这下惹恼了部分代表。
于是在第二天的会上发生了这样一幕——浙江代表许倬云(笔者注:非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之许倬云)上台演说:“教育部是什么东西?配召学制会议?学制会议是一班什么东西?配定新学制?你们看看这本学制会议的新学制,哪里有什么革新的意味?全是保留旧制。
什么学制会议?明明是和我们教育会联合会开玩笑。
现在的教育总长和次长是什么东西?汤尔和马叙伦都是我们浙江人。
我现在兴之所至,且把他们的丑历史报告给大家听听……”于是他在台上痛骂了汤马两人一顿。
田中玉(笔者注:当时的山东督军)和两位部派员坐在台上静听。
胡适出面调解这是胡适在1922年《记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讨论新学制之经过》一文中的记载。
当时会上空气一时为之紧张。
北京代表胡适一看情势不妙,即出面调停。
他向联合会代表陈以利弊,指出教育部和联合会都可以打官腔,“装作不知道有学制会议一回事”,“但这样彼此打官话,终不成事体。
我们为的是要给中华民国制定一个适宜的学制,不是彼此闹意气。
所以我希望联合会的同人,……还是老老实实地根据广州的议案,用学制会议的议决案来,把学制问题做一个结束,呈请教育部颁布施行”。
胡适的意见得到了教育部特派员及大部分联合会代表的赞同。
会议遂推定由胡适和北京代表姚金绅执笔起草,两位部特派员从旁商酌,从下午5点一直至次日凌晨1时,始起草完毕。
胡适又于次日誊清,每条下面皆注明所根据的原案,称为“审查底案”,提交审查会讨论,后获通过。
壬戌学制的顺利通过,与胡适当时在教育界的影响和地位分不开,也与他审时度势、折冲樽俎的才干分不开。
事实上,“审查底案”最后通过时基本保存了广州草案的原貌,代表民间知识分子教育改革力量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由此可见,壬戌新学制的制定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