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中科大法硕民法复试题目
一、简答题(25 分)
1.简述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2简述民法中格式条款中的解释原则
3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后果
4简述物权优先效力的表现
5简述物权的变动模式及其表现
二、分析与比较(10 分)
1.产品瑕疵与产品缺陷
2.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
三、案例题(50 分)
1.【一物多卖情况下的物权取得】
2.【2015 年司法考试民法真
题】
3.四、论述题(15 分)
1.论述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体现
2.论述不动产征收制度的改进
2017年中科大法硕民法复试题目
2018 年中科大法硕民法复试题目
2016 年中科大法硕刑法复试题目
一、简答题
1.简述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2.简述刑法中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异同
二、案例分析
请从案例后的三种观点中选择一种支持并说明理由,也可说明自己的新观点及新理由。
【案例一】
2012 年至2014 年5 月,被告人郭某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 18074.9366 万元,所集资金大部分用于还本付息及个人挥霍,并转移部分资产,造成集资
参与人损失 8858.0716 万元。
被告人赖某明知郭某向社会公众非法集
资而为其提供帮助,先后介绍 8 名社会公众借款给郭某共计 2549.2 万元,
从中获取介绍费 187.4 万元。
本案中并无充分证据证明赖某知晓郭某集资款的
用途。
一审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对郭某作出判决。
观点分歧:本案就赖某的行为性质形成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四条的规定,为他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提供帮助,从中收取代理费、好处费等费用,构成非法集资共同犯罪。
因此,本案中赖某与郭某属共同犯罪,赖某应和郭某一样构成集资诈骗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因 2011 年1 月4 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
(以下简称《解释》)并未规定赖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某的行为构成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吸存)犯罪,而2014 年3 月25 日开始实施的《意见》第四条虽规定此类行为构成犯罪,
但赖某介绍他人借款给郭某的行为均发生在 2014 年3 月25 日前,根据从旧兼
从轻原则,赖某不构成犯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因现无充分证据证明赖某知晓郭某对集资款的使用
情况,但赖某就郭某非法吸存是知道和应当知道的,故赖某的行为与郭某
在非法吸存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赖某的行为符合其行为时刑法有关非法
吸存的构成要件,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因审判时的刑法并未对非法
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罪与量刑作出修改,故赖某的行为不适用从旧兼从轻
原则。
参考答案:本案采纳第三种意见,即赖某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1.赖某对郭某的实行过限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所谓实行过限行为,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原共同犯罪中某一或数个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超过原共同
谋定的故意范围以外的犯罪行为。
实行过限的犯罪行为由过限行为实施者自
己承担,对过限行为没有共同故意的原共同犯罪人,不对过限行为
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赖某为获得高额介绍费,明知郭某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而介绍多名社会公众借款给郭某,赖某的行为符合《意见》第四条的规定,与郭某构成非法集资共同犯罪。
但赖某的行为性质是属于非法吸存还是集资诈骗,主要看赖某对于郭某挥霍集资款的行为是否明知?如果并不知晓,则与郭某在非法吸存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如果知晓,则可认定赖某与郭某一起均对集资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赖某应对其介绍的款项承担集资诈骗的刑事责任。
现并无充分证据证明赖某知晓郭某对集资款的使用情况,因此,应当认定赖某构成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不应对郭某的过限行为即挥霍集资款的集资诈骗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2.本案不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法律依据来源于刑法第十二条,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如果适用新的法律(主要指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如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话,则应该对被告人适用新刑法;二是如果适用旧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如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旧刑法规定的刑罚更轻时则对被告人适用旧法。
与此同时,根据该条规定,从旧兼从轻原则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某一行为所可能适用的不同时期规定均应来源于法律,而不包括司法解释。
就是说从旧兼从轻指的是不同时期法律,主要是指刑法对同一行为的定罪或刑罚有不同规定时适用何种有利于被告人的法律问题,而不包括不同时期法律与司法解释或不同时期司法解释的选择适用问题。
本案中,赖某的行为符合其行为时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或第一百九十二条所规定的某一非法集资犯罪(包括非法吸存或集资诈骗)的构成要件,而现有刑法等法律并未对非法集资的定罪规定作出修改(刑法修正案(九)仅对集资诈骗的刑罚作出修改,取消死刑适用),因此,赖某的行为仍应适用赖某行为时的刑法规定。
根据上述分析,赖某与郭某构成非法吸存的共同犯罪。
赖某的行为并不符合从旧兼从轻的前提条件,更无是否符合上述第二种情形之说。
根据立法法第八条第四项的规定,《意见》第四条只是对刑法有关非法集资犯罪的更为具体的解释,而不是否定也不能否定刑法有关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定罪与量刑。
【案例二】
案情:2015 年4 月3 日,李某打麻将输给陈某1.3 万元,心中不平,认为陈某使诈才赢了钱。
于是,李某将此事告诉好友赵某、钱某,让他们向陈某要回这些钱。
赵某、钱某于4 月5 日14 时将陈某诱至一小山上。
赵某
亮出一把水果刀威胁陈某,陈某打电话给家属,告知家属拿出1.3 万元现金给李某。
其间,李某打电话给赵某、钱某,说“如果陈某确实不出钱,就让她走,不要搞出问题”。
当日20 时,陈某的家属在公安人员安排下给赵
某、钱某1.3 万元,陈某获救。
李某、赵某、钱某很快被抓获归案。
观点分歧:对李某、赵某、钱某的行为该如何定性,存在三种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等三人的行为系勒索赎金型的绑架行为,应以
绑架罪追究三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等三人的行为系索债型的非法拘禁行为,应当以非法拘禁罪追究三人的刑事责任。
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当以绑架罪追究李某的刑事责任,以非法拘禁罪追究赵某、钱某的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该案争议的焦点是,李某等三人向陈某
及其家属索要的1.3 万元的性质是绑架的赎金,还是“债”。
2000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规定,行为人为索取高利贷、赌债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刑法第238 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这里“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的范围应当合理界定,才能准确适用刑法。
笔者认为,“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大致可以分为自然之债、非法之债和误存之债。
自然之债,是指虽为法律所认可,但不受法律强制执行力保护的债;债务人不履行时,债权人不能请求法院强制执行,除非债务人自愿履行。
非法之债,是指行为人基于某项事实或无效合同而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从而“享有债权请求权”的债。
例如,他人购买违禁品(如毒品、枪支等)的欠款、封口费等。
误存之债,是指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权益被侵害、自己有一定的正当性,可以要求他人退还或者赔偿的“债”。
不同于前两种债,误存之债系主观存在而非客观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虚构事实、无事生非,以债权人自居,索要、侵占他人钱财,可谓“无中生有之债”,不是误存之债。
无中生有之债只是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一个借口,不应归入此列。
从该案客观方面来看,李某等限制陈某人身自由,通过恐吓方式要求交钱才放人等行为确实颇似绑架。
然而,李某等人告知(基本)实情,允许陈某打电话,未以陈某的生命安危威胁其家属,更未使陈某及其家属陷入死亡的恐惧。
李某等人使用的暴力比较轻微,也在避免危害后果扩大,并不是以索回赌债之名行勒索之实,因而不宜认定为绑架行为。
但是有争议的是,李某等人向陈某索要的1.3 万元,并不是上述司法解释规定的“赌债”,而是李某输掉的赌资。
李某知道陈某不欠自己赌债,却误以为自己有权索回损失,赵某、钱某也误以为他们有权利帮助李某要回赌资。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应当属于前文所述的误存之债。
因此,虽然赵某持水果刀进行威胁,但其行为的暴力强制程度与殴打、侮辱近似,达不到绑架行为所要求的暴力程度,宜作为非法拘禁罪的酌定从重处罚情节予以考量。
综上,李某等三人向陈某及其家属索要 1.3 万元的行为应评价为“债” 而非赎金,不应构成绑架罪,因此第一种意见和第三种意见均不成立。
第二种意见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也利于实现罪刑均衡。
【案例三】
三、论述题
1.论述刑法中因果关系理论
2.论述刑法修正案(九)中的亮点
17年未找到
2018年中科大法硕刑法
复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