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四川藏区是我国富集众多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地区。

文章阐述了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推进四川藏区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战略对策:打造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积极发展藏区特色村镇旅游;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藏区万名人才培训工程。

标签:
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四川藏区是我国富集众多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地区,有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对海内外众多旅游者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是四川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近年来,四川藏区将旅游业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文化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藏区最具潜力、最具优势、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

优先发展藏区旅游业,其势已成、其力已积、其时已至,不仅对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索符合藏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一、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四川藏区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3处世界遗产、4处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全省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50%以上分布在藏区,待开发的世界级旅游资源60%也集中在藏区。

2、产业地位初步确立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阿坝、甘孜等地抢抓机遇,开发培育出了九寨沟、黄龙、海螺沟等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品牌,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利用灾后恢复重建契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旅游业发展。

2011年,四川藏区中甘孜州和阿坝州共接待游客1901.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4.52亿元,相当于藏区GDP的48.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23.3%。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和巩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

3、富民惠民成效明显
四川藏区着力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新模式,突出建设精品旅游村寨和特色魅力城镇,汶川、九寨沟等县城及映秀、川主寺等旅游集镇的要素和功能不断拓展,也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深度和广度。

实施“旅游重振工程”和“三年提升计划”,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和民生产业,旅游业成为灾后恢复重建中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

“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汶川县水磨镇隆重开幕,充分展示了四川在后科学重建经验和旅游富民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旅游发展有效促进了四川藏区自身“造血机能”培育和“后发优势”建立,增强了藏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和有利条件
(1)藏区特殊的政策优势。

中央和四川省高度重视藏区发展和稳定工作,把加快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藏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坚持把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地位,做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藏区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保障和支持。

(2)藏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四川藏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在我国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藏区跨越式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

应有效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产业替代、产业补偿等方面的多重潜力,着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和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对全国藏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具有重要示范导向作用。

(3)旅游消费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四川已超过30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方向转变。

这表明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时期,这将直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消费的不断增长必将为四川省藏区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4)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

随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不断提速,未来亚丁、甘孜、马尔康等机场将相继建成,川青、川甘、川藏铁路,以及川藏高速、成都—九寨沟—甘肃高速、成都—马尔康—青海高速等一系列跨省大通道将陆续开工,四川藏区交通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长期受到空间距离和交通瓶颈制约的藏区旅游业发展将迎来革命性突破。

2、困难和挑战
(1)交通瓶颈制约突出。

主要体现在:远离主要客源市场,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建成;众多高品位旅游景区缺乏机场支持,造成游客“行短游长”;缺乏航空中转交通枢纽,线路设计十分局限,大部分线路只能走大环线,往往需要5天或以上才能完成,这与黄金周假期不适应;对陆路交通干线依赖性强,而陆路交通
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影响与冲击。

(2)旅游发展投入不足。

藏区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有限,政府很难挤出大量资金开发旅游。

尚未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渠道,旅游企业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严重制约企业的自我发展。

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景区品质不均衡,区域协作程度较低。

从产品结构看,当前四川藏区基本围绕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旅游,丰富的藏族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从景区品质看,除九寨黄龙等精品景区以外,藏区其他多数景区均呈现出粗放的低质量开发,景区品质良莠不齐造成客源市场含金量低,游客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均处于较低层次,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带动力不强。

从区域合作看,四川藏区与青海、甘肃及西藏各省(区)目前旅游发展联动程度不高,集聚规模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4)旅游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藏区旅游人才支撑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住宿餐饮设施和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会展、体育等新兴人才更为短缺。

现有旅游从业人员专业化、技能水平偏低,服务意识不强,教育培训资源短缺。

旅游人才来源渠道单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三、加快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打造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
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做优做强“九寨·黄龙”、“贡嘎山”、“香格里拉”等国际品牌,努力建成世界级的精品旅游目的地。

深度挖掘高原生态和民族文化内涵,重点打造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