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治理背景下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研究

贫困治理背景下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研究

贫困治理背景下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研究作者:何得桂钟小荣来源:《地方治理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贫困治理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当前贫困治理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极其重要。

基于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形成动因、实施机制和制约因素,探讨“三带四联”模式的经验启示及可移植性,对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攻坚有效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带四联”模式是对欠缺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依靠重点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带动,贫困户与“带动主体”通过联业、联产、联股、联营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大户带小户”及“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联动扶贫发展模式。

研究发现,“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贫困治理模式,能够激活资源要素,解决扶贫载体和扶贫过程中的联结机制问题,可实现贫困户增收,实现收益的多元化。

[关键词]贫困治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三带四联”模式;联动扶贫;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43(2018)01-0065-13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研究背景贫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课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不便、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1]。

我国政府长期把贫困治理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历经30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已经大大减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贫困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贫困问题更加严重[2]。

新时代我国政府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位于秦岭的南部,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重点区域,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陕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选择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探索可复制的精准扶贫经验,建立可推广的扶贫工作机制,尽早实现脱贫致富,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2.研究目的及意义在当前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背景下,如何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是摆在我国专家学者及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难题[3]。

各地不断摸索符合地方需求的脱贫攻坚模式,镇安县也不例外。

经过多年努力,镇安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实现路径,即“三带四联”模式。

以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为例展开研究,有助于丰富精准扶贫的研究领域。

镇安县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当前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共性问题,有一定代表性,对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针对镇安县处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间地带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远早于国内。

早在18世纪,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中提出,致贫的成因在贫困者自己身上。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是“剥夺者被剥夺”。

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在于较高的收入,一方面要利用政府职权,改革土地关系,均等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增加公众的储蓄收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之后,阿玛蒂亚的权利贫困理论提出,在减贫工作中应鼓励市场机制的引入,让更多的小农生产者投身到市场中去,实现自主减贫[4]。

研究文献表明,19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贫困恶性循环现象和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其主要原因是资源、资本匮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的“大推进理论”,均持此种观点。

在扶贫策略层面上,国外经济学家也进行过很多的探索,在如何提高贫困者本身的致富能力上,他们认为应增加公共投资和政府干预。

在可持续性生计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提出了生计、可持续生计理论以及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等基础性理论。

国际援助组织如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机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对可持续生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在解决贫困过程中应用实践经验的增加,国际上出现了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5]。

2.国内研究进展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不便、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象更加严重。

如何让这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尽快摆脱贫困,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6]。

与此同时,政府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针对这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理论越来越丰富[7][8]。

一是关于扶贫制度的特点和扶贫的现实需求等方面的研究[9]。

刘筱红等学者(2013)认为,在当前脱贫攻坚的新时期,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治理,必须改变已有扶贫方式形成的惯性,改变扶贫理念与政策措施,以适应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情况[10]。

二是关于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状况的实证研究[11]。

如李俊杰等学者对乌蒙山区的调查、对贫困的评估、对政府责任的分析以及对精准扶贫制度的研究[12][13]。

周良民(2014)则探讨了精准扶贫开发的丹凤样本[14]。

三是关于精准扶贫理论建构与阐释的研究。

代表性的理论有:知识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金融扶贫、智力扶贫等模型或形式。

但更多的研究成果是探讨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

四是关于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个案研究。

有的学者研究了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治理[15],有的探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有的对个别县的做法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但更多的属于工作总结之类的。

五是关于精准扶贫经验的研究。

如徐山林在《秦巴山区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中对扶贫基本经验进行了探讨。

有学者和记者探讨了被称之为精准扶贫的“广元实践”,也有扶贫研究者认为扶贫开发要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法[16]。

北大教授厉以宁认为,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首先要正确认识本地区的潜在优势,然后使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实际优势,脱贫的有效路径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发展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规范及引导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

张建斌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提出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培训、增加财政支出和破除户籍制度限制等途径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治理[17]。

颜有晶认为,应通过地方引导来推动地方产业化扶贫的途径:坚持产业招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确保企业与贫困农户有效对接;推进扶贫企业发展,搭建沟通服务桥梁;创新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优化扶贫开发的社会环境;改善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18]。

闫东东、付华从政府扶贫部门和龙头企业两者的视角,探索了政府扶贫的力度与龙头企业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3.研究评述虽然国外对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早于国内,然而,国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对具体实践中的政策指导意义还存在不足。

尽管如此,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治理理论,对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价值。

国内有关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的研究已在很多领域展开,但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已有研究文献较多探讨的是扶贫治理的背景和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等,有关脱贫攻坚有效实现形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如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知识扶贫、金融扶贫等,对于兼顾扶贫、就业、经济发展等还存在不足。

本文将以商洛市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为个案,较为系统地探讨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路径,彰显脱贫攻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以研究贫困治理背景下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为核心,以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为例,综合分析“三带四联”模式的背景及意义,综述国内外有关扶贫的研究现状,介绍“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内涵,综合分析其形成动因,分析“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实施机制、成效分析和制约因素,结合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三带四联”模式的经验启示,探讨贫困治理背景下“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可复制性及可推广性。

(1)探讨“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内在机理。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维度视角对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根源进行探索。

(2)全面分析“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实施状况。

主要侧重于扶贫地区的各项扶贫措施对扶贫对象的效用以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力求对扶贫的现况做出更为全面的评价。

(3)探讨“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政策的执行状况。

包括已有扶贫方式存在的问题、制度设计与社会基础的衔接问题、制度安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问题、政策安排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问题,进而对镇安县脱贫攻坚模式进行科学评估和设计。

(4)研究“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中减贫对象的生产与生存状况,同时进行比较分析,为完善扶贫政策中的群众参与机制、有效路径等提供建议。

2.研究方法(1)半结构式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设计符合镇安县实际情况的访谈提纲,对访谈对象进行内容询问,把握访谈重点进行交流。

访谈对象包括扶贫部门、扶贫企业、贫困群众。

初步设计提纲之后,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并进行交流,谈话中进行提问、捕捉关键信息,根据不同情况调整问题顺序,访谈结束后整理记录,了解商洛市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的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70份问卷,有效回收167份,有效问卷率为98.23%。

(2)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贫困治理背景下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的研究现状,初步形成理论基础。

结合研究路径和具体要求,搜集已有文献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提取有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指导调查和研究工作。

(3)典型案例分析法。

寻找镇安县脱贫攻坚做得好的案例,汲取其中好的做法,探索其运行模式及运作机制,寻找其成功发展的原因,综合调查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内涵和形成动因(一)“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内涵“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是镇安县在新时期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符合自身实际的一条扶贫道路,是指在政府统筹领导下,开展扶贫治理工作,实施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和联产、联业、联股、联营的一种贫困治理模式。

1.“三带”机制“三带”是指大户带动、企业带动、“三社”带动,具体表现在:大户带:发挥产业大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支持农村的产业致富能人带动贫困农户,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