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史证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第三讲史证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史证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同学们,我们先来看2015年浙江卷13题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题干中说,唐人史著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应该选A。

B选项中永远的表述过于绝对。

历史真相是不因别人的意见多少而客观存在的,所以C选项错误。

而时代远近不能反映历史评价是否客观,所以D选项错误。

这是一道典型的史证类试题。

近几年浙江历史高考在试题命制中史证类试题地位日益凸显。

在临近高考的五月,很有必要对此进行系统梳理。

今天我们浙江高考精讲第三讲,就要讲史证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什么是史证呢?“史证”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辩、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

史证类试题主要包括判断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辨别史料的真伪、认识史料的价值、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等几类。

如何做好史证类试题?一.了解历史记载的分类一般而言,同学们接触的历史资料以文献记载为主,要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首先要分辨历史资料的类型,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够分辨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2007年上海高考历史卷中有个典型的题目: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问题:(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本题的重要意图就是提醒历史教学要重视史证,要引导学生分辨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一般而言,分辨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有两个步骤:一是明确讨论的主题。

例如孟子论述孔子的话,就研究孟子的思想而言是史料,就研究孔子的思想而言,就变为历史评价。

上引例题中,如果讨论的是引文作者的学术思想,整段话都是史料。

二是分析材料的性质。

问题主题本身产生的材料是史料,后人的转述是历史叙述,对史料和历史叙述的解释均属史料解释,后人对问题主题的评论属历史评价。

史证类试题主要依托史料开展研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史料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一)文献(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史书、文书档案、传记、文集日记、野史笔记。

(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

(三)口述史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对话录、采访等。

☆按史料性质分:第一手史料(原始)、第二手史料(1)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我们可以用当时—当地—当事来记忆。

(2)第二手史料: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我们来做一个练习: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是相对的,要根据研究对象来判断。

如《三国演义》是文艺作品,它不能作为研究三国史的史料,但对于研究元明时期文学和语言的变迁,则是重要的一手史料。

二.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是可靠的。

所以,史料真伪的判别是史证类试题解题中的重要问题,这就是“无征不信”。

2007年上海高考文综卷有这样一个选择题: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

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A .人物年龄B .尺寸大小C .创作时间D .色彩浓淡本题考查了甄别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领域的目标,也渗透了“史料是需要甄别的”这一史证意识,必须明白:一证在前,首先要考辨其真伪!这是史证意识的第一要义。

史料真伪的判断主要有以下方法:(1)根据时间甄别。

如上述例题中,黄道婆是元朝人,如果画像是元朝人所画,可靠性就较强,如果是后代人想象所画,可靠性就差。

(2)根据性质甄别。

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献记载、实物遗存、口头传说、文学作品等。

相对而言,实物遗存的可靠性更强一些;口头传说和文学作品对用于论证问题时应加以辨析。

(3)根据背景甄别。

史料是否可靠,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例如研开国大典录像资料 楼兰古城遗址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清明上河图》《三国演义》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文献史料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康熙起居注》究已经证明火药是隋唐时期始用于军事,则某些文献中三国时期“号炮三声”的记载就不可靠。

(4)结合流传甄别。

可靠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一般流传有序,某一个时代突然出现的资料很可能是有人伪造的。

如古代六经中的《乐》历代没有流传,某人突然宣布有《乐》经一书,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当然,史料甄别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史料的流传是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我们主要应着重注意运用前三个方法。

三.史料价值的分析在对史料的分类和甄别的基础上,就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

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题就考查了这一目标: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略)。

请回答:(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题干中所引的四则材料分别引自《明会典》、《中国婚姻家庭史》、明代小说《醒世恒言》、明代小说《金瓶梅》,命题的问题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价值,辨别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历史记载与小说不同的史料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一般应注意以下要点:(1)一般来说,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献史料,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史料价值高,但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伪造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但应作具体分析。

(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资治通鉴》和《魏书》同样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一些记载,一般而言《资治通鉴》的可靠性就要强一些,因为司马光很重视历史考证,而《魏书》的作者魏收就不太可靠;但是魏收在南北朝的当时,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距南北朝有几百年的时间,因此,有些问题可能《魏书》的记载更原始。

再比如,前引高考题材料中引用的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的资料,虽然是二手史料,但是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整理和分析,常常比较全面、客观,有很强的证明力,史料价值也很高。

(3)文艺作品就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而言有很高价值,但必须详加考辨。

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如《三国演义》不能作为研究三国史的史料,但对于研究元明时期文学和语言的变迁,则是最重要的史料。

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可靠的“无意史料”。

我们来做一道练习,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B. 民间的传说C. 史家的研究论文D. 秦简的记载一般来讲,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献史料,尤其是出土文物史料,它是一手史料,价值很高。

我们选D,这就提醒同学们,以后尽量选取第一手史料。

这是2013浙江文综第13题。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但也只是一般而言,并不绝对,而且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故B项错误。

C项中的“必须”用词过于绝对。

这道题考查的就是文献与考古相结合,也就是二重证据法,故选D。

我们再来看2012年浙江卷15题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

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

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史料必须“去伪存真”,还原本来面貌,因此排除B项。

以诗证史并不是新的研究方法,C不准确。

这道题考查的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文艺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而且在以诗证史时必须详加考辨。

所以,选择D。

四、运用史料论证问题运用史料论证问题应注意三个方面:(1)史料的针对性。

即论证某一历史结论的史料必须是针对所讨论的主题。

如2010年浙江卷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从题干可知,明中后期的海外贸易可在一定限制的条件下进行(限制经营方式、外贸方向、外贸货物等)。

A项中“没有”,D项中“从此”用词都太绝对。

历史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说有容易,说无难。

这是2014年浙江卷17题: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在解答图表类题目时,需留意图片中的信息。

从题干“某报截图”说明与出版印刷业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从图片中“求婚广告”可获取广告业和婚姻习俗变迁的信息,故B、C两项正确;图片反映不出“世界文明之演进”的信息,缺乏史料的针对性,故本题选择D项。

重视史料的针对性应该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

(2)史料的充分性。

史证的充分性实质上是历史论证中的逻辑问题。

2009年浙江省高考调测卷有如下例题:《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jian)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有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