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学案【走进作者】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
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
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
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有《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等众多作品行世。
【识记积累】注音纨绔子弟佣工围炉拥衾刑笞牛犊轧朋友倾轧轧钢【课文初探】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堂上演练【夯实双基】1.下列各项词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朱拓(ò) 仓颉(é)胚胎( pēi ) 瓮牖绳枢(yǒu)B.炮烙(páo ) 喁喁(yó)埋怨(mái)牛山濯濯(ó)C.吮吸(yǔn ) 脑髓(ǐ)札记(á) 一觞一咏(ā)D.讥诮(ào) 畏葸(xǐ)祈祷(qí) 横样子(hè)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寒暄藕段丝连张冠李戴天有不测风云B.迄今百无聊赖翻云覆雨皇亲国戚C.通宵礼上往来星陨如雨幅员辽阔D.恶梦没精打采不成体统凭心静气【疑难探究】1.文章两个故事寓意含蓄而深刻,即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分别对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深刻寓意?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这句话中“人”的理解?【文段精析】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9-12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1.“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一句中,“圆滑”的含义是什么?2.如果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因为其变更是一分一秒地渐进的”,这样好不好?为什么?3.为什么说“渐”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为什么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请联系文段,用自己的话来作答。
4.对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不知不觉中,经过长时间后,好人“渐渐”坏了。
突出人生变化的巨大和不幸。
B.人的变化,短时间里是不知不觉的,在较长时间里是巨大的。
突出人的变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渐进过程有很强的隐蔽性。
.C.在不知不觉中,人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突出人生之变不易察觉。
D.在不知不觉中,人“渐渐”地变化了。
突出人的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拓展提升【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A.鬈曲(án)汲水(jí)娓娓而谈(měi)摇曳(yè)B.镌刻(ān)粗犷(ɡuǎnɡ)汨汨流水(ɡǔ)泥泞(nìnɡ)C.暌违(í)鞭笞(ī)不能自禁(jīn)棱角(línɡ)D.镶嵌(ānɡ)颓圮(qǐ)喇叭声咽(yè)彳亍(ì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走头无路励精图治钩心斗角静谧B.庖丁解牛苦心孤诣峥嵘岁月絮聒C.光怪陆离无是生非扶摇直上漪沦D.休戚相关声名狼籍功亏一篑恸哭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是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请说说,你在台上装腔作势是出于你的内心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低档观众的需求?C.没有意思硬要说,那是瞎说;意思没有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厘米,即使到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
B.狗咬人,当然是该谴责的,叫做“狗咬吕洞宾”。
但为什么老天注定狗咬的一定是吕洞宾呢,明明有许多警犬咬的不都是贩毒分子、车匪路霸吗?C.庖丁解牛,世称绝技。
解狗骂人,没有一个不是天才,能把狗的每一个零件都拿来骂人,连狗尾也逃不过,叫“狗尾续貂”。
D.他一向写鼓吹“台独”的文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你可千万别当一回事。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的小曲,在的日子里寻一点的安慰和满足。
②所有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家长却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六年里,了他们的天资。
A.风味苦涩短暂磨灭消灭临时苦难.风格B.C.风尚辛苦暂时磨灭D.风姿艰苦须臾泯灭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事实再次证明,不管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之间还存在一些分歧,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B.新落成的图书馆分别设有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英语角等多个部分组成。
C.创刊一年来,该报针对行业特点,遵循“指导性强、信息量大”的办报方针,取得了很大成绩,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誉为“导向好、品味高”。
D.来自铁路、邮电、卫生、公安、金融、电力等行业和部门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厦门、大连、苏州等城市的有关领导参加了座谈会。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马诗(选一)①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②。
何当金络脑③,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二十三首,是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种种感慨。
②燕山,指幽州蓟门一带藩镇割据最甚的地区。
钩,古代的一种弯刀。
③金络脑,指一种贵重的鞍具。
1.找出诗中表示意象的词语: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提升】阅读下文,回答1—4题。
胡杨仰止王本道中巴车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际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色彩。
深褐是遍地的砾石,暗红是高低错落的红柳,灰黄是起伏流动的沙丘。
那一片片的浅绿呢?请教身边的文友——啊,是胡杨!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的一片胡杨林。
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
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他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
那树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
胡杨林深处,我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
他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鹊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空间。
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
胡杨林中,有的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还有的已被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
细想起来,胡杨的奉献何止是“一生”?她经历的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
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 怀着肃穆与景仰,文友们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我的目光依然搜寻着车窗外远远近近的胡杨。
忽然我惊异地发现,视野中时常与胡杨同时出现的是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只是房屋显得有些低矮,也没有炊烟、鸡鸣、犬吠。
新疆的文友告诉我说:“那不是村庄,是少数民族的墓地。
”茫茫大漠的十几天行程中,我所见到的这样的墓地——准确地说应该叫墓群,实在比村庄还要多,与绿洲、河流、帐篷、牛群、羊群一道,构成了戈壁滩亮丽的风景。
各民族长眠于地下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活剧,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拼搏过,燃烧过,奉献过,因此活着的人才精心维护着这些墓群,作为缅怀列祖列宗的一种方式。
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
在荒凉的戈壁之上,我还碰到过十分眼熟的馒头一样的墓群,那就是生产建设兵团【注】的“十三连”。
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戏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
“十三连”是清一色的土坟,没有鲜花,没有装饰物,只有周围几株胡杨静静地陪伴着他们。
坟前一块简陋的木牌,写着亡人的名字和他们遥远的家乡:河南、上海、天津、山东……天空中有苍鹰在盘旋,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
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拱北、敖包,是“十三连”。
它们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
“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止,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下了,他的生命还在大地的深层中延续着……【注】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1.开头描写浩瀚戈壁滩的独特景观,有何作用?2.文章描写了胡杨的哪些特点?试根据三、四两段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3.(1)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胡杨,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坟墓?(2)文章特别点出新疆各族对坟墓的称呼,以及“十三连”简陋木牌上的家乡名,这是为什么?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段最后两句,就“那一片片的浅绿”设问作答,流露惊赞之情,起到了突出胡杨、激发读者情趣的作用。
B.“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以夸张的笔法抒发感受,表现了戈壁滩的孤独、寂寞和荒凉。
C.文章描写胡杨仿佛具有灵性的各种形态,为人们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空间,意在表明沙漠具有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