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800字左右
范文一
他的故事素材来源于三种,第一种是巫术/神魔童话,如《石竹》、《白雪公主》、《熊皮人》等;第二则是动物以及动物与人的故事,如《小红帽》、《狼和七只小山羊》、《猫和老鼠交朋友》等;第三是常人童话就像中国的“民间故事”一样,《月亮》、《三兄弟》等都是这类作品。
——《老人与海》读后感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立刻被清透的蓝色漾满了,整个海是一面明亮的大玻璃,那是一种怎样的蓝色才能有如此的骄傲啊。
在大海这块明亮的大玻璃下,应该是一层层光滑的蓝色丝绸吧,把丝绸轻轻抚动,我看到了“海里最深的地方——海王宫殿,它的墙是珊瑚砌成的,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造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开合。
这是怪好看的,因为每个蚌壳里面含有亮晶晶的珍珠。
”在这里看到了人鱼公主,静谧幽深的海里,她是最美丽的,“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海水。
”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我轻轻翻开了“老人与海”,让思绪随着老渔夫扬起的帆在叵测的大洋中遨游。
这部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
第八十五天一大早老人独自把小船划出老远,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
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他从未见过或听说过的巨大的马林鱼。
他以顽强的
毅力和过硬的技术与它周旋了两天两夜,终于抓住机会将它刺死。
在返
航途中,血腥味吸引了许多鲨鱼,老人与它们进行了殊死搏斗。
极度的
疲劳更加削弱了缺少武器的老人的战斗力,尽管老人杀死或重创了前面
的几条鲨鱼,但夜里鲨鱼成了群,抢光了老人的鱼肉。
最终精疲力尽的
老人拖着森森白骨返回岸边。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曾荣获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作者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
”
然而,我认为这部作品大获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刻画了人性中永远不能被
打败的坚强。
面对远比自己强壮有力的对手,老人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调集手
头仅有的物资为保卫战力品与鲨鱼奋力一搏。
也许这一群又一群打不完
的鲨鱼赢了,因为它们夺走了全部鱼肉,但我坚信老人永远没有被打败,因为他在这场与整个大自然的恶战中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无论他
所处的环境多么险恶,面对的敌人多么强大,身边的物资多么缺乏,他
都没有向命运低头或放弃为理想奋斗。
“我会誓死奉陪到底”、“人不
是为失败而生的”这两句嘹亮的口号体现出了他在逆境中爆发出的可怕
的巨大能量。
圣地亚哥是精神上的圣者,理想上的赢家,他在这场心灵
之战中完胜!至于物质上的利益,可以忽略不计了。
老人的钢铁意志让我联想到了体内埋藏着几百块弹片的作者;联想
到了惨遭膑刑的军事家孙膑;联想到了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又丢了手
稿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们告诉了人们人性的强悍和生命的硬度,他们是永远不能被打败的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
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
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
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似乎幸运地多,但他六岁就失去了母亲,被寄在
石匠家。
长大后,成绩优秀。
却长遭嫉妒与陷害。
一生都受宗教的约束,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几次地陷入了革命
的漩涡,使他更加的坚毅,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愈受苦愈受我喜欢,”这一至理名言坚定了他的意志,让他实现期盼已久的理想。
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我十分佩服小说中
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
得成功。
人生的道路荆棘丛生、沟壑纵横,数不清的困难正等待着我们。
面
对它们我们必须拿出人类意志中最强硬的部分,毫不畏惧地前进,正如
圣地亚哥所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
简爱的一生,不变的是她的反抗,她的精神。
而我们,让我们保留
一点不变的精神,总有一天,它会像金子一般发出光芒。
范文二
《三国演义》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其中,忠义与奸佞的冲突、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
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留下了数不胜数、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而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
城计等精彩生动的故事,更是让我爱不释手。
苏东坡是幽默的。
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
解释为何鸠为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
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
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漫画、卡通、寓言、童话和小人书曾让我百看不厌,此外,我也喜
欢看励志方面的书,吃过各种版本的“卡耐基”、喝过各种各样的“鸡汤”。
眼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综合了它们所有的口味,着实叫人喜欢。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
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
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
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
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
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
人“哼哼”“唧唧”。
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
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
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
后来,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
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
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
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
沌的生活。
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位诗人说,“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
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个小小的寓言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给人带来一种内在的勇气,去直面“软心理问题”(即医学病态心理之外的个人心理问题,又叫“正常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每个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碍。
看了阿廖沙的童年后,我深感幸福,童年时的我,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成天与小伙伴们嬉戏,在一起放风筝,一起在公园奔跑。
和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更是无忧无虑的。
现在,有许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他们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怎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
美好的童年真是来之不易啊!
《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