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政策解读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政策解读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政策解读
目录
一、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总体法律框架和主要方式
二、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推出的简要过程与背景
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简要分析
四、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前景分析
五、员工持股计划与股权激励计划差异分析
六、投行业务机会
投资银行总部研究拓展部
2014年6月
一、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整体法律框架和主要方式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即指上市公司员工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上市公司的股票。

就目前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现象已经普遍存在。

在目前A 股市场的法律框架下,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实现:
1、公司上市前持有;员工在公司IPO前已经持有的股份。

因为要满足持股人数200人的限制,通过该类方式持有股份的员工大多是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核心人员。

该类员工持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公司法》和《首发管理办法》,核心要求是股权明晰,没有法律纠纷。

2、股权激励计划授予;股权激励计划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

股权激励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核心是股票及期权的定价、业绩要求以及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3、二级市场购买;上市公司员工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本公司股票。

对该类方式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

4、员工持股计划;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上市公司根据员工意愿,通过合法方式使员工获得本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股份权益按约定分配给员工的制度安排。

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14年6月20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此外已有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层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认购。

该方式在法律上没有障碍,但截至目前尚没有成功获批案例。

二、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推出的简要过程与背景
1、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在成熟资本市场是一项普通的制度安排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简称ESOP)作为员工持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制度安
排。

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员工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2、2012年监管机构推出征求意见稿
2012年A股市场整体上非常低迷,交易量萎缩,为刺激A股市场,早在2012年8月,中国证监会就发布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该征求意见稿要求,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只能是应付员工的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的一部分,且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现金薪酬的数额不得高于最近十二个月公司应付员工薪酬总额的百分之三十。

同时,要求股票只能来源于二级市场。

该员工持股计划(征求意见稿)对资金来源,持股数量,持有期限制太多,因此该征求意见推出后,市场反映冷淡。

3、2014年,在推进国企改革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推出的大环境基本成熟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该明确表述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进一步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

《新国九条》也明确要求,允许上市公司按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

4、2014年6月2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

在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将大力推进的政策背景下,监管机构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较大范围的修订和补充后正式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

但是该指导意见如何同现行的各项制度对接,尚需要等待相关细则的发布。

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主要内容分析
1、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
指导意见规定,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为员工的合法薪酬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相比征求意见稿,正式文件大大扩充了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

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将不仅限于工资薪酬,借贷等其他合法方式也将会被允许。

同时,为增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持股计划也没有对资金规模进行限制。

理论上讲,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总额上限=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10% X 股票市价。

2、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及持股规模
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包括以下5种方式:(1)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2)二级市场购买;(3)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4)股东自愿赠与;(5)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相比征求意见稿,监管部门大幅增加了股票的来源,增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吸引力。

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单个员工所获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

指导意见对员工持股计划持股规模的规定与股权激励相关规定基本相同。

指导意见同时规定,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不包括员工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前获得的股份、通过二级市场自行购买的股份及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的股份。

3、员工持股计划的存续
指导意见规定,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12个月,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36个月。

相比征求意见稿强制性要求锁定36个月,正式文件要求缩短锁定期至12个月(非公开发行除外),有助于增强员工持股计划的吸引力。

但是对于对于从二级市场直接购入的股票,锁定12个月也缺乏法律依据。

通过非公开发行持有的股票,按照现行规则应该不能打折,也需要锁定36个月,理论上会大幅降低员工持股计划的吸引力。

4、员工持股计划的审批
(1)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前,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充分征求员工意见。

(2)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指导意见规定,非金融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应当符合相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有关要求。

金融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金融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规定。

上述规定表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尚需等待国资委相关政策的出台,并获得国资委的批准。

金融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需要获得财政部的批准。

5、员工持股计划的监管
指导意见规定,除非公开发行方式外,中国证监会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不设行政许可,由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实施。

非公开发行方式以外的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形式,不需要履行证监会行政审批程序,主要以信息披露规范予以监管。

如果采用增加了非公开发行的发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理论上讲需要通过发审委的审批。

四、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前景分析
目前证监会公布的只是一个关于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还存在较多内容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上需要明确或补充:
1、采用回购方式实施,是否适用《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证监发[2005]51号。

上述回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只适用于依法注销的情形。

2、通过认购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如何与《非公开发行实施细则》进行对接,是否需要过发审会。

据了解目前发行部也没有明确方案。

3、通过认购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能否突破非公开发行200人的人数限制。

综上,目前员工持股计划不具备可操作性,尚需相关部门出台实施细则或衔接规定。

五、员工持股计划与股权激励计划差异分析
员工持股计划与股权激励计划虽然都涉及上市公司员工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但是在交易主体和实质、适用对象、主体资格、股票来源等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实际为两个截然不同政策。

六、投行业务机会
据员工持股计划指导意见,我们认为该方案同股权激励相比,除不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以及没有业绩指标要求外并不具备其他优势。

如果税收主管部门不出台
相关个税优惠政策,那么该员工持股计划对多数上市公司员工的吸引力不大。

同时建议项目组持续关注充分竞争领域国有上市公司,该类公司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可能性正随着国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不断升高。

研究拓展部将会持续关注证监会和国资委相关政策的制定情况,并及时向项目组通报相关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