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一部分:社会保障基本范畴比较第一章社会保障概念比较学习体系:1、社会保障概念的由来;2、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保障的解释;3、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国内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解释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的国家(单选),它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强制自助性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把社会保障理解为社会公平与安全(单选)2.社会保障是一种经常化的经济安全制度或收入安定的保障计划,以保持任何公民在收入中断或不能工作时,都能地道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费用。
3.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其中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和收入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及其家庭为主要对象。
4.实行社会保障的目的是要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通过保障能够生存下去,不至于陷入困境,并通过竞争,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的目的。
(二)不同点:个别在概念的使用上,将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与福利国家三者相提并论或任意替换。
实际上三者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但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在对象、范围、资金筹集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社会保障不等于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是有福利特性,但福利概念比起社会保障,其内涵更为丰富,但又有重大的区别。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一、社会保障的内涵:是指国家和社会(主体)依据法律规定(强制性),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多样性)在公民(对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种风险致使生活发生困难时(条件)给与物质补偿或非物质援助(形式)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目的)。
二、社会保障的外延(多选/简答)1、社会保障是国家主导的、共担风险的社会制度;2、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从古代的救灾扶贫、慈善事业,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大致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和改革阶段。
现代保障制度的产生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制定实施的有关社会保险法令为起始标志。
3、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4、社会保障是具有福利型的再分配机制;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再分配,一般采用国家财政预算和社会统筹形式,以形成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再分配。
市场经济是效率优先的初次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是公平第一的再次分配机制。
包括按劳分配在内的按要素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第一层面的规则,包括社会保障分配在内的按需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第二层面规则。
从此意义上讲,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分配的“调节器”,是缩小贫福差距的“平衡器”5、社会保障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社会的需要则来自对于公平的需要。
6、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7、社会保障是关乎国运、惠及民生的伟大事业。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起源比较学习体系:1、社会保障的思想起源;2、社会保障的现象起源;3、社会保障的制度起源。
第一节社会保障思想起源比较一、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1、贫富:提倡富民济贫;2、老幼:提倡安老怀少;3、残疾:提倡对残缺型家庭成员以及残疾者的救济;4、灾民:提倡对灾民进行赈济。
二、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一)早期空想共产主义1、英国:托马斯·莫尔:《乌托邦》;2、德国:闵采尔:宗教改革;3、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
(二)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1、法国:圣西门:实业制度;(单选)2、法国:傅立叶:法郎吉;3、英国:欧文:劳动公社。
(单选)(三)讲坛社会主义者和费边社会主义者19世纪70年代末,西方出现了福利国家论思想。
(单选)1、讲坛社会主义者(德国新历史学派:施穆勒、布伦坦诺)2、费边社会主义者(英国:悉尼·韦伯、乔治·萧伯纳)(四)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第二节社会保障现象起源比较一、原始社会的社会保障现象:原始氏族的社会保障;二、奴隶社会的社会保障现象:丧失了氏族的社会保障,一般都求之于个人保障、家庭保障;三、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历代封建王朝进行;四、欧洲中世纪社会的社会保障现象:是除国家外,基督教会也承担重要职责。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是第一次以国家立法实施的社会保障。
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起源比较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三大原因)(简答)1、前提条件:产业革命的完成;2、动力:无产阶级的斗争;3、思想基础:进步的社会理论学说和马克思主义。
二、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1、形成阶段(1883——1934)(单选)(1)发端的标志是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2)英国于1911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法》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
(3)在这个阶段工伤事故赔偿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确立。
2、发展和繁荣时期(1934——1979)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多选)三大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三是全面保障原则。
3、改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开源节流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1、创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单选):具体时间是1951年2、调整恢复阶段(80年代初)3、体系初步建立和继续深化改革阶段(1992年至今)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比较学习体系:1、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2、社会保障理论的流派;3、社会保障理论的范畴;4、社会保障理论的命题。
第一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一、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强调国家干预,为俾斯麦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奠定了基础。
1885年,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
(单选)二、庇古的经济福利思想1、旧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
(单选)2、1941年,英国大主教坦普尔创造了“福利国家”一词。
(2007.10判断)3、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4、社会保障措施:(1)应不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2)防止懒惰和浪费;(3)反对无条件补贴。
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国家干预理论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最早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实证研究和推理的学说。
(单选)2、凯恩斯主义:(多选)(1)非自愿失业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2)通过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3)社会保障是经济波动的减震器;(4)国家干预经济和提供社会福利是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社会保障理论流派(多选)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单选):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老年者提供经济援助。
二、新自由主义的福利市场化新自由主义是明确反对福利国家政策的:主张福利服务市场化是最好的选择,应当减少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让市民发挥主导作用,由社会成员自己为自己谋取福利。
(单选)三、中间道路者的共同参与论:主张在社会保障领域,国家负责应当与个人负责并重,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国家、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体系。
第三节社会保障理论范畴一、公平与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当坚持“公平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判断)(一)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单选)(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1、公平的三种类型:(多选)(1)权利公平;(2)机会公平;(3)结果公平。
社会保障的一般公平原则是指以权利公平为基础,以机会公平为准则,以结构公平为标志。
2、公平的两种状态:(多选)(1)横向公平:个人分配结果的无差异曲线(单选)(2)纵向公平:个人分配效率的无差异曲线(单选)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的横向公平是社会保障第一公平目标或基本公平目标,在横向公平实现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纵向公平。
(三)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基本原则。
缓解社会不公平、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基本归宿。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三、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一)古典经济学派否定社会保障(单选)(二)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派赞成社会保障包括德国历史学派、凯恩斯主义、现代主流经济学派都赞成社会保障。
第四节社会保障理论命题一、社会保障的目的: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三大功能)(简答)1、政治功能:稳定社会;2、经济功能:促进经济,调节分配;(1)平衡社会需求;(2)调节投融资;(3)保障劳动力再生产。
3、社会功能:安定生活(1)低生活保障:济贫;(2)基本生活保障:防贫;(3)福利生活保障:提供生活质量。
三、社会保障的对象:1、全民(全员)保障(英国、瑞典、挪威);2、劳动者(就业者)保障(就业关联性保障——美国、日本)。
(单选)四、社会保障的项目:1、贫困保障;2、失业保障;3、老年保障;4、医疗保障;5、残疾保障。
五、社会保障的水平:六、社会保障的原则:1、普遍性:是指社会分配的利益作为一种权利多所有的公民都是均等的,坚持社会普遍性,人人有份。
2、选择性:是指社会利益的分配依据个人的需要来设计,通常依据收入状况而定(单选),提倡制定以穷人为救助目标的制度和政策,并强调社会保障的社会绩效(单选),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
第四章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比较学习体系: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2、社会保障的基本类型。
小知识:1、按照保障项目不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2、按照福利型水平不同:福利型社会保障+保险型社会保障+储蓄型社会保障3、按照资金来源不同: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基金积累制)+部分积累制(统帐结合制)第一节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主体和基石(单选)(一)社会保险的特征:(单选;多选)1、强制性;2、共济性;3、普遍性。
(二)社会保险的项目: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三)社会保险的对象:全体劳动者(四)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政府+企业+个人(五)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三大原则)1、权利和义务相关;(是社会保险制度赖以生存的条件)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3、待遇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六)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相同点都是具有互助互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的功能。
不同点有:二、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社会救助制度是最早建立的社会保障项目,承担着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条件的责任,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低层次的保障项目,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
(单选)(一)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社会救助包括物质援助和非物质援助;而社会救济只包括物质援助。
(二)社会救助的特征:(五大特征)(多选;简答)1、义务的单向性;2、基金的无偿性;3、对象的限制性;4、目标的低层次性;5、手段的多样性。
(三)社会救助的对象:无收入、无生活来源或虽有收入但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