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润物细无声融良好习惯于生活之中

润物细无声融良好习惯于生活之中

润物细无声——融良好习惯于生活之中苏州工业园区跨塘中心幼儿园王建珍215122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幼儿园。

”“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分析起来,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讲到的,都属于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范畴。

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皆教育”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得一些幼儿缺乏动手能力和独立性,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

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幼儿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益。

一坚持“生活即教育”,把良好习惯的培养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

那么怎样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进行生活呢?我们认为应把习惯培养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环节之中,注重习惯培养的随机性。

《规程》第二十三条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立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他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

如有一次看见一位小朋友穿着鞋子踩在椅子上伸手取高处的物品,拿到后没将椅子面擦干净后就一屁股地坐在椅子上,随即我就让幼儿展开了讨论。

有的幼儿说:“这样会把裤子给弄脏的,妈妈回家后会骂的。

”有的幼儿说:“我早晨看见阿姨在擦椅子,现在把椅子踩脏了,阿姨会伤心的。

”……此时你一句我一句的幼儿们说得非常热烈,“那怎么办呢?”我又将幼儿抛过来的球还给了他们。

“用抹布擦一擦。

”“下次要脱了鞋子才能踩到椅子上。

”通过这次讨论之后,我班幼儿每次踩脏了椅子之后都会自己用抹布将椅面擦干净。

由此可见,教师要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头脑里必须牢牢地树立起随机教育的观念。

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他们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锁事儿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

吃鱼吃虾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

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

如此这般,父母辛苦,幼儿受害,我们着急。

急在如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即良好的生活处理能力(包括饮食、睡眠、穿脱能力等);急在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教育行列中来,让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互相利用各自的优势,分别主动地同步对幼儿实施教育从而产生综合化教育效应。

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我们首先要把握的重要问题。

因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发放家长调查问卷、及时更换家长宣传栏、遇到问题及时填写家园联系薄,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如为了督促幼儿在家庭中继续养成、保持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要求家长为孩子设计表格,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记录好后带到幼儿园根据具体情况请幼儿分享、评价,并给予奖励。

如此养成教育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其过程中,也培养了幼儿做事的成功感、自信心和健康自主文明向上的品质,达到教育的有效整合。

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实践即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

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

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例如: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游戏本身具有动力性,通过游戏表现出来的幼儿的活动性,对身体和精神的发展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

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大量运用游戏方法来有效地、自主地引导幼儿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如:帮助小班幼儿区别左右鞋子采用了“实物配对法”。

把大苹果图样平均分开分别贴在左右鞋的内侧,帮助幼儿对应图样穿正鞋子。

又如:我在教幼儿玩“多彩的糖果”游戏时,把幼儿分成六人一组,共分成五组,每组发一种材料若干件,制造不同形状颜色的糖果,规定在五分钟内完成,然后把糖果放到老师指定的篮子里,数量越多就胜利。

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一组把多余的材料相互交换成自己那一组所需的工具才能完成的,这样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集体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

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1.一日活动习惯培养中多表扬、多鼓励,少惩罚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

一位哲学家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弱智,我就能把他变成优等生。

”有人问他成功的密诀时,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表扬。

”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

比如:我所教的班是一个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有的不能友好相处、有的不讲卫生、有的没有礼貌、有的没有整理玩具物品的习惯。

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一个“每天竞选我最能干”的行动,由大家推选,说出他的优点,然后举手表决,超过本班幼儿人数的一半就当选,最后教师总结,今天没有当选的幼儿还有很多都表现不错,可能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希望继续努力明天当选。

这样既不让没有当选的幼儿感到不如别人而垂头丧气,同时又教育了他,使他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

2.以身作则,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态度温和,忌粗暴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说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

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坚持“教学做的统一”,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1、开展“言教”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明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生活,向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生活卫生常识教育,如饮食卫生、睡眠卫生、活动卫生等,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觉维护身体健康。

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如教师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语言、行为、举止、仪态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良习惯,开展相应的习惯养成教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讲解、说明、交谈、讨论,让幼儿知道在他一天的活动中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

言教有利于唤醒孩子对养成教育的主动性;有利于知行统一;有利于防止幼儿的盲目行为。

在教师创造的轻松气氛中,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

让幼儿愿意在集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既培养了是非判断能力,又对幼儿进行行为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前奏曲”。

2、通过榜样竞赛活动,促使幼儿在评价中相互激励。

幼儿的学习多数是从榜样的引导中进行的,作为幼儿所信任的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也显得犹为重要,有的孩子回家老是模仿老师平时批评人的样子,有的孩子回家站、行、坐、吃无一不模仿着老师。

孩子爱模仿老师这并不是坏事,但因此养成一此坏的习惯、举止则有违教师的职业要求。

因此,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有一个好榜样,要以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有时,还可以发动全体孩子与自己比一比,看谁在习惯上做得好,如在教一个中班时,我发现班中有较多的小孩子,平时吃完饭不知道去洗手,所以我就开展了“大手小手比一比”的活动,每次吃饭后看一看谁的手最干净,比赛中,我及时发现孩子在这方面的优点,及时加以表扬,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成竞赛,幼儿中吃完饭不洗手的习惯没有了,于是我又增加了更高的要求,如在表扬一位幼儿时,我提出“你的手真干净,要是你能把指甲剪得短一些,那么你就是护手小天使了!”幼儿在表扬与勉励中不但养成了勤洗手的习惯,还养成了勤剪指甲的习惯。

教学中,教师充分借用幼儿喜欢对榜样模仿的心理特点,同时结合幼儿需要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欲求,在幼儿自愿的情况下自觉地模仿老师或被表扬幼儿,进而达到促使幼儿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矫正。

久而久之,就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创设相应情境,在情境中获知。

幼儿的习惯养成靠说教是不够的,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幼儿习惯养成的相应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

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我来帮助你好吗”等等。

我还设计了“我是甜嘴巴”“我的小手真能干”“朋友多真快乐”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在班内还开展了“学说好听的话”“大手拉小手,文明做朋友”等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