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至县梅城林场造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

东至县梅城林场造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

东至县梅城林场造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1.基本概况 1.1自然概况1.1.1地理位置梅城林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在东至县城郊,距东至县城北2.5km,林场离东至县城北只有2.5km,且尧渡河由南到北穿越林场,地理坐标为16。

56'~11。

77'E,30。

5'~30。

10'N,南北长8km,东西长10km,经营总面积1769.2km。

1.1.2地形地貌梅城林场在东至县内,地形地势属于江淮丘陵地带,其地形地势是丘陵,他的地形地貌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

以高低起伏的低山和平地为主。

1.1.3气候条件梅城林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1℃,年将雨量1530.6mm。

1.1.4土壤条件土壤主要为紫色砂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以及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 1.1.5植被条件梅城林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乔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栓皮栎、檫树、樟树、苦槠、枫香、黄檀等。

1.2社会经济条件梅城林场1958年在国营苗圃基础上扩建成场,建场时总面积35000亩,林业三定后定权发证面积为26261亩,其中林业用地25799亩,非林地462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8199亩,无林地5108亩,林地中用材林14119亩。

其中杉木6705亩,松树547亩,阔叶树1100亩,毛竹313亩,经济林4080亩,其中栓皮栎3714亩,茶叶90亩,杜仲3亩,油茶88亩,板栗92亩,森林覆盖率为69%,活立木蓄积量773万立方米,全场职工221人,房屋5675平方米,累计投资达18811万元。

梅城林场林地类型主要有有林地、采伐迹地、经济林、未成林地、疏林地、苗圃地、荒山荒地。

在全场285个小班中,有林地占226个小班,说明该林场林地利用率高;从林种结构来看,该场有用材林、经济林、特用林、竹林,其中用材林最多,占全场小班个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该林场的林种结构极不合理。

梅城林场的树种主要是杉木、马尾松以及松杉混交林(针叶林组),阔叶林较少,主要集中在3号和6号林班即青加田和河西营林区,阔叶树种以栓皮栎最多,共有19个小班;另外还有少量的青冈栎、檫树、枫香、樟树及针阔混交林;因此,该场树种结构单一,纯林针叶化严重。

梅城林场林木年龄偏小,林分平均直径、平均树高以及每公顷蓄积量都较低。

林分因子平均值林分因子平均值林分因子平均值年龄(年) 18.9 平均胸径(cm) 12.5 蓄积(m3/hm2) 82.4421平均高(m) 9.4 断面积(m2/hm2) 13.99 7 该场经营型资源多,而利用型资源少,即中幼林资源多、成过熟林资源少;另一方面也说明需要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的林分多,因此,应加大营林的资金投入,确保中幼林资源林分质量的提高。

2.造林规划设计调查方法与步骤 2.1准备阶段 2006.9.4日早,老师在教室对我们分析了林场的基本情况,对实习所要注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向我们做了有必要的交代。

将实习人员进行了分组和任命小组负责人。

并且将进行外业调查所必须的仪器进行了检查和分配。

2.2外业调查 2.2.1踏查2006.9.4日9点-2006.9.6日7点由老师带着实习小组成员和实习仪器去湿地松林,马尾松,金钱松林,水杉林进行了基本踏查和开辟了一些简要的道路。

2.2.2外业测绘2006.9.8日下午以组长为主首先进行对马尾松进行测绘和调查工作,主要对林分结构,林木情况,土壤结构和水分含量以及含石量,地形和土壤类型进行了调查。

2006.9.9日一天分别对水杉林和金钱松林,湿地松林进行了以上标准地调查,以及总结数据等。

2.3内业处理2006.9.10日进行数据分类,以及对数据正确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如有错误马上返工,直到正确为止,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立地类型等,在确认无误情况下进行实习报告的编写。

3.造林地立地类型划分3.1立地类型划分方法、依据与原则。

对立地类型划分主要以坡向(阴阳),坡位(上中下),土层厚(薄中厚),黑土层厚(薄中厚),土壤湿度(干润潮)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化分。

依据是由各个因素组成的各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各种类型的环境要素,和立地条件也不尽相同。

原则主要分为阳坡和阴坡的两大类型,然后在两中大类型里还包括几种不同的小类型30023.2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投资估算依据(1)参照安徽省近年来相关造林项目投资单价,基本建设项目造价参数等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及本项目任务量进行计算;(2)参照东至县近年来的劳动力工价。

(3)造林工程投资概算主要包括种苗费、整地、栽植、幼林抚育。

造林投资单价仅包括造林当年和之后1—4年的抚育费用。

投资估算(1)直接费用造林工程投资概算直接费用包括苗木费、林地清理、整地、栽植、抚育、工具购置、苗木运输等。

见表二(2)间接费用包括技术咨询及监理费、调查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三项费用分别为直接投资的2%、2%和1%。

第一章项目概况项目摘要项目名称:东至县梅城林场部分山场造林调查规划设计项目性质:商品林(1800亩)和公益林(600亩)项目建设单位:东至县梅城林场项目第一负责人:朱场长项目技术负责人:朱场长技术依托单位:安徽农业大学项目建设范围:项目建设范围包括东至县梅城林场的四个营林区,建设总面积2400亩。

项目建设期限:1年(2005-2006年)。

设计依据(1)安徽省发改委、省林业厅《关于下达2005年全省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投资计划的通知》(2)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3)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GB/T --2003)(4)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皖D/L Y07—87)(5)国家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 Y/T 1607-2003)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导思想以改善东至县乃至长江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分类经营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全面保护、重点治理的建设方针,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积极营建防护林体系工程,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防护效益,逐步建立起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设计原则(1)坚持工程建设与县域、流域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衔接、协调一致的原则;(2)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局部利益服从整体效益的原则;(3)坚持分类经营、分类指导、分区突破、优化林地资源配置的原则;(4)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和建设质量的原则;(6)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7)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造林与封育相结合、乔木与灌木、草本相结合的原则。

1.5建设任务与建设内容2005 -2006 年1年共计造林2400亩,其中商品林1800亩,生态公益林600亩。

存在问题(1)建设资金投入少,治理规模小:在己有林业建设工程中,资金投入少,大量靠投工投劳,没有体现出国家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同时,受投资影响,治理规模也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现有林业建设工程、林业科研、林木种苗、技术推广、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科技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

(3)林业科技含量低:东至县梅城林场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现有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及科研、教育、调查设计、科技推广、资源与环境的监测手段落后;林业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速度不快,经济效益不高。

(4)职工人员严重超标,很多劳动力闲置,专业人才缺少。

第二章建设内容与布局项目区范围项目区包括茅田、查桥、河东、河西四个营林区共计2400亩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长江防护林建设造林工程以及商品林工程,建设规模为2400亩。

项目建设布局1.布局原则(1)位于主干河流两岸及湖泊四周,对其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有着直接影响的原则;(2)有适宜林木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原则;第三章造林技术设计3.1林种设计林种包括商品林(1800亩)和生态林(600亩)。

3.2造林地选择项目区共有宜林荒山荒地600亩,项目造林面积2400亩。

项目造林地首先选择宜林荒山荒地,根据项目布局原则,选择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宜林荒山荒地作为新造林地,以尽快发挥其生态功能。

造林地地形为丘陵地,坡度小于25度,土壤为黄棕壤。

3.3树种设计 3.3.1树种选择原则(1)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混交林原则;(2)根据造林地段所确定的防护功能,合理选择造林树种;(3)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注重选择阔叶树种及珍贵树种造林;(4)选择具有多种效益的防护树种;(5)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强、自我更新能力强的树种。

3.3.2造林树种根据作业设计原则、树种选择原则以及作业区立地条件等,选择湿地松、马尾松、杉木、檫树、麻栎等为主要造林树种。

4.4造林技术设计 4.4.1人工造林(1)树种及比重设计根据项目初步设计以及树种选择原则要求,项目造林树种有湿地松、马尾松、杉木、檫树、麻栎。

造林模式均为湿地松×麻栎、马尾松×麻栎、杉木×檫树三种,行状混交;树种比例按2:1设计。

各地造林模式情况如表3。

(2)种苗设计①种苗来源按照“保证质量、经济合理、就近取苗”的原则,项目造林尽量就近选用本市国有苗圃地的苗木;②苗木规格与质量优质苗木是确保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子之一,项目造林应选择顶芽饱满、木质化程度高,根系发达没有伤害的Ⅰ级苗木,具体规格与质量如下表③苗木需要量根据各树种造林面积和造林密度计算苗木需要量,项目总需要苗木棵,见树种造林密度及其需要量表。

表四苗木规格与质量(3)整地方式与方法设计造林整地是人工林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造林整地可以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提高林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及便用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等,这些效果是通过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改变微地形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来实现的。

由于是在丘陵地造林,所以林地清理时严禁全垦炼山。

为了保持水土,在造林地顺坡方向每隔50m设一2m宽的拦土带或生物拦土带;采用穴状局部整地,沿等高线进行布穴,挖穴时把表土和底土分别置于穴的两侧,植穴规格为:40×40×40cm。

(4)造林密度与配置设计根据树种特性、防护功能、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确定各树种造林密度,株行距1.5×2m—2×2m,植穴品字形配置。

表五树种造林密度及其需要量表(5)造林时间与造林方法设计①造林时间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和项目建设按期完成,造林时间选择2006年3月至2006年5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