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微生物的营养

第5章 微生物的营养


4.核酸 包括DNA(占干重的3%)和RNA (占干重的10%)两大类,与遗传和变异有关。 5.其他化合物 包括一些维生素、生长因 素、色素和某些细菌中的抗菌素等化合物。 (二)矿物质(灰分):占干物质的3%〜10% 左右。 1.大量元素 磷、钾、硫、钙、镁、铁。 2.微量元素 锌、锰、钠、氯、钼、硒、钴、 铜、钨、镍 、硼。 它们一部分参与有机物的组成,一部分则 组成无机盐类。
三、无机盐类(mineral salts)
1.功能 (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1)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
(2)作为酶的组成成分;
(3)维持酶的作用
(4)调节细胞渗透压、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 电位; (5)某些自养微生物可利用无机盐作为能源 (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
2.作用及来源
须人为提供
1.蛋白质(50%〜80%)
包括单纯蛋白 (球蛋白、
清蛋白)和复合蛋白(核蛋白、糖蛋白、脂蛋白)
根据功能分:结构蛋白和储备蛋白。
2.糖(10%〜30%) 有一部分构成核糖含于核酸 中,其余为多糖,也有少数单糖。 糖类是一般微生物的重要碳素来源,除供作细 胞构造的重要成分外,也是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 3.脂类(3%〜7% ,多者可达40%) 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中。 多存在与细
第三节 营养物质透过细胞
公认的细胞质膜模型:
疏水的膜蛋白和不连续的脂双层的镶嵌结构。
脂溶性物质顺着细胞膜内外侧 一、单纯扩散(被动扩散) 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二、促进扩散 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 三、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 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 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 1.初级主动运输 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 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的一种运输方式。 2.次级主动运输 a.同向运输 b.逆向运输 c.单项运输 Na+ k+
作业
1.以紫色非硫细菌为例,解释微生物营 养类型的可变性及对环境条件变化适应能力 的灵活性。 2.如果从环境分离得到能利用苯作为碳 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如何设计实验? 3.设计实验利用某微生物对某一样品维 生素B12的含量进行分析。
是利用ATP的能量将Na+由细胞内泵出胞外,并将K+
Na+,K+-ATP酶系统示意图
主动运输的特点: 1.消耗能量 2.逆浓度梯度进行 3.需载体蛋白参 4.高度的特异性 5.可运送的物质:单糖、双糖、氨基酸、有 机酸、H+、Cl-、Na+、 K+等
第四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所需要的能源、碳源的不同,将微 生物的营养类型分为四大类: 微生物营养类型(Ⅰ)
一般微生物需要的无机盐类必
微量元素及功能
在粗放的培养条件下,水和其他营养 物质中的微量元素即能满足其需要。
四、水(water)
1.功能:
(1)水是微生物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直接参加代谢反应,也是代谢反应的
内部介质和溶剂;
(3)调节细胞的温度和维持细胞膨压。
2.水的活度(water activity ,aw) 定义: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溶液的
这些微生物生长时大多需要外源的生长因
素。
三、化能自养微生物(化能无机型)

这些微生物的能源来自无机物氧化所 产生的化学能,碳源是CO2或碳酸盐。 硫细菌: H2S+1/2O2——S+H2O+50.1千卡 S+3/2O2+H2O——SO4=+2H++149.8 千卡 氢细菌: H2+1/2O2——H2O+56.7千卡. 铁细菌: Fe2+——Fe3++e+能量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营养物质 第三节 营养物质透过细胞
第四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五节 培养基
第一节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一、水分(细胞75%〜80%,芽胞40%)
1.结合水:
2.非结合水:
二、固体成分(15%〜25%,包括有机物
和矿物质两类)
(一)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氮 等4种元素组成,占干物质的90%〜97%。
牛肉膏 3g,蛋白胨 10g,NaCl 5g,琼脂 15~20g , 水 1000mL, pH 7.4~7.6
(二)按培养基的用途分: 1.基本培养基 2.富集培养基 3.加富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6.完全培养基
7.补充培养基 (三)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 1.液体培养基 2.固体培养基 3.半固体培养基
蒸汽压(材料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与纯
水的蒸汽压(即纯水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
之比。
aw=P溶液/P纯水
P——蒸汽压
微生物生长最适aw 微生物 一般细菌 酵母菌 霉菌 噬盐细菌 噬盐真菌 嗜高渗酵母 aw 0.91 0.88 0.80 0.70 0.65 0.60
五、生长因素 (growth factor) 定义: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 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 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 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不同微生
红螺细菌
化能有机异养型 (化能异养型)
有机物
有机物
氢细菌、硫杆菌、亚硝化单 胞 菌 属 (Nitrosomonas) 、 甲 烷 杆 菌 属 (Methanobacterium) 、 醋 杆 菌属(Acetobacter) 化学能 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 (有机物氧化) 乳酸菌属、真菌、原生动物
一、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无机型)
单纯扩散的特点: 1.非特异性的吸收方式,顺浓度梯度扩散
2.营养物质不发生结构上的变化
3.速率较慢 4.无载体参与 5.可运送的物质:H2O、CO2、O2等
促进扩散的特点:
1.结构上不发生的变化 2.不消耗能量 3.速率由浓度差决定 4.需载体(透过酶)参与 5.高度的特异性 6.有“饱和效应” 7.可运送的物质:氨基酸、单糖、维生素、 无机盐、甘油等
第二节
1.概念
营养物质
一、碳源(carbon source)
凡能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
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2.作用 构成细胞物质和供给微生物生长
发育所需的能量(异养微生物)。 3.常用碳源 糖类、醇类、有机酸、脂肪、
烃类等其中糖类是最好的碳源。生产中常用的 碳源是农副产品和工业废弃物。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Ⅱ)
营养类型 电子供体 光能无机自养型 H2、 2S、 2O H S或H (光能自养型) 光能有机异养型 有机物 (光能异养型) 化能无机自养型 H2、H2S、Fe2+、 (化能自养型) NH3或NO2碳源 CO2
有机物 CO2
能源 光能
光能 化学能 (无机物氧化)
举例 着色细菌、蓝细菌、藻类
常用的凝固剂有琼脂、明胶、硅胶等,
但理想的凝固剂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不被微生物液化、分解和利用; (2)在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体状态; (3)凝固点的温度对微生物无害; (4)不因消毒灭菌而破坏;
(5)配制方便,价格低廉;
(6)透明度好、粘着力强。 此外,病毒、立克次氏体、依原体为专性寄生, 必须用活的细胞和组织培养。
根据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要存在差 异,可分为: 1.野生型(wild type)又称原养型 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 生长的菌株。 2.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由于自发或诱发突变等原因从野生型 菌株产生的需要提供特定生长素物质才能 生长的菌株。
微生物与动植物营养要素的比较
动物 (异养) 碳源 氮源 能源 生长因子 无机元素 水分
二、氮源(nitrogen sourc)
1.概念 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或代谢产 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 2.作用 主要提供合成原生质和细胞其他结 构的原料,一般不提供能源。只有硝化细菌能利 用铵盐、硝酸盐作为氮源和能源。 3.来源 各类微生物以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 氮化合物合成自己的高分子化合物。 常用有机氮源: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 鱼粉、蚕蛹粉、黄豆饼粉、花生饼粉玉米浆等。 蛋白质一般不是微生物的良好氮源。
划分依据 营养类型 碳源 自养型(autotrophs) 异养型(heterotrophs) 能源 光能营养型(phototrophs) 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s) 电子供体 无机营养型(lithotrophs) 有机营养型(organotrophs) 特点 以CO2 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以有机物为碳源 以光为能源 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 以还原性无机物为电子供体 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
a.同向运输
主动运输示意图 b.逆向运输
c.单项运输
3.基团转位
如许多糖及其衍生物在运输过程中被磷酸转 移酶系统(PTS)磷酸化,这个酶系统包括EI(非 特异性)、EII(特异性)和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 (HPr)。
大肠杆菌PTS运输系统
4.Na+,K+-ATP酶系统 泵入胞内。
Na+,K+-ATP酶的功能
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特点:任何培养基都应具备微生物所需要 的五大营养要素,且应比例适当。所以一旦配 成必须立即灭菌。
用途:促使微生物生长;积累代谢产物; 分离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细 胞计数;菌种保藏;制备微生物制品。
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1.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 ①培养自养型微生物所用的培养基应完全是简 单的无机物。 ②培养异养型微生物所用的培养基至少需要一 种有机物。 ③就微生物各主要类群来说又各有不同。 2.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浓度、配比。 3.调节最适pH。 4.根据培养目的合理使用原料。 5.对于特殊要求的培养基还要作特殊的处理。 如防沉淀可加入螯合剂等。
物需求的生长因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