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世界古代史(九年级上册)★考点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一、自然环境: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二、古埃及文明发展历程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统一国家,此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到公元前6世纪埃及法老时代结束。
三、金字塔1、时间、地点:古王国时期尼罗河流域下游2、内容: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是国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3、地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
4、影响: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考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两河流域,“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历程1、文明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小国,两河流域成为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2、强盛时期: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个小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统一、强大的国家,他在位时期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最强盛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1、时间、地点: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2、制定者:汉谟拉比3、内容: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4、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考点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域: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后文明扩展到恒河流域。
2、著名代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文明遗址3、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创立者:雅利安人2、“种姓制度”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种姓制度”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时间、地点: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3、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4、传播: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
再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向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考点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一、希腊城邦1、时间:公元前8世纪2、城邦特点: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且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3、城邦代表:斯巴达和雅典。
4、地位: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最久远的文明遗址——希腊),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
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欧洲)文明的摇篮。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鼎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时期。
2、民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
3、表现:A、公民权利扩大,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政,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C、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4、实质:奴隶制民主政治。
三、亚历山大帝国1、时间:公元前4世纪后期2、人物:亚历山大3、帝国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3、亚历山大东征影响: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同时也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考点延伸★★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这三个历史事件都是古代区域文明的冲突代表,暴力冲突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考点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一、罗马城邦1、罗马城邦的建立(1)时间:自公元前1000年起(2)地点:台伯河畔2、罗马共和国建立(1)时间:公元前509年(2)特点: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由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3)法律:《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征服与扩张: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共和国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
(5)衰落:在扩张过程中,奴隶起义不断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二、罗马帝国的扩张1、罗马帝国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7年(2)建立者:屋大维(首创了“元首制”,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尊号)2、罗马帝国的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3、罗马帝国的衰亡(1)罗马帝国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考点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一、建筑艺术1、希腊建筑(1)特点: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
(2)典型代表:雅典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意即处女庙,是供奉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的处所)2、罗马建筑(1)特点: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2)典型代表:罗马大竞技场、万神庙。
二、公历的缘起——是古代罗马人创设的。
1、来源:古埃及人的太阳历2、基础:凯撒编制的“儒略历”3、形成:16世纪,教皇格里高利对“儒略历”进行改革,成为现在通用的公元,称“格列高利历”。
★考点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考点延伸★★“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便是形容西欧森严的等级制度。
★考点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背景: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2、时间:1世纪3、地点:(亚洲)中东巴勒斯坦地区。
4、创立者:耶稣。
5、教义: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6、基督教的由来:救世主在希腊语称作“基督”,因此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7、地位: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8、影响:基督教成为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础。
★考点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1、兴起与发展:兴起于9世纪,11世纪,遍布欧洲。
2、庄园统治者:领主。
3、性质: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4、特点:(1)人员组成:领主与佃户,其中佃户包括自由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土地构成:一部分为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的“直领地”,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
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
(3)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5、管理:庄园具有司法行,设有庄园法庭。
6、庄园法庭:(1)特点: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无固定时间;无固定地点。
(2)惩罚手段:处以罚金,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
(3)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4)作用:维护庄园公共秩序,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7、影响:庄园成为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础。
★考点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1、城市兴起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因此旧城市复苏,新城市兴起。
2、产生:公元10世纪,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不断产生。
3、特点:(1)新的经济形式:新兴城市多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
(2)新的政治形式:A、新兴城市通过斗争,取得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B、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随意向市民征税;C、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成为自治城市。
(3)新的社会力量:城市的基本居民是手工工匠和商人。
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农奴在为了“自由人”。
他们中富裕者逐渐形成市民阶级,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意义: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孕育着西方近代文明的因素。
★考点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趣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1、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促进了大学的兴起。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最美好的花朵”。
2、大学包括: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必须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
3、国王与教皇的态度:国王一般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特点:A、大学自治地位体现: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B、大学的课程设置:设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虽仍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但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5、典型代表: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
6、意义:大学的兴起为知识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范式。
大学的兴起★考点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一、大化改新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相当于中国的唐朝)。
2、主持者:孝德天皇(孝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因此被称为“大化改新”)3、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4、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