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武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天津市武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武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时期,是武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武清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积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提升发展水平,使武清成为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面临的形势“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城市化为主导,以产业发展为带动,以惠及民生为着眼点,不断创新理念,拓宽思路,强化举措,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经济呈现跨越式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52亿元;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十五”末增长2.6倍,年均增长29.1%,进入了“强区”行列;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9600元和11700 元,年均增长15.6%和10.7%。

图1:“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图——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9:47.5:33.5调整为9:50:41;工业集约发展取得新进展,“一区四园”规划不断完善,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国际保税物流园、环渤海农产品交易中心、华北工业品原料城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区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图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比较——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

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困难,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达到更高层次,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批国内外大企业相继来武清投资落户。

“十一五”期间,全区吸引内外资注册资金56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以搭建城市框架、优化路网结构、完善城镇功能、创优投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新建道路454公里,“九横九纵”的城乡路网骨架全面建成,公路密度达到百平方公里135公里;新建和扩建变电站13座,建成了城区第三、第四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大运河城区北段景观建设工程,文化公园建成投入使用,新城居住功能不断增强;旧城改造、103国道和新城开发“三大战役”取得实质进展,共拆迁330万平方米,还迁440万平方米;重点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五年累计投入15亿元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备,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5%,全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9%。

——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投入逐年增加,资源布局渐趋合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投资4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2倍。

校舍楼房化率达到87%,比“十五”末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实现了十二年免费教育。

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3.2%,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4.5年;科技三项经费年均增长20%,取得部、市级科技成果46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城区及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整合规范社区及村街卫生服务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体育等项事业不断发展,人口出生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效,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广播电视、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计民生工作进一步推进,取得实质性效果。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10.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特困户生活救济范围逐步扩大。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等均在90%以上。

“十一五”期间社会救助经费支出11451.6万元,比“十五”增长115%。

城镇低保供养标准提高了185元,每人每月达到450元,农村低保供养标准提高了150元,每人每月达到250元。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使武清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清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

但是,我们还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全区经济发展规模偏小,经济发展速度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协调;新城功能不全,服务能力弱,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需进一步加强。

武清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富民强区、绿色生态宜居之路,按照“融入环京津、建设新武清、推动新发展,争当排头兵”的思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集聚发展优势,凝聚发展合力,提升发展品质,努力把武清打造成京津之间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地区。

(二)总体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把武清建设成为京滨综合发展轴上的重要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区。

同时按照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加速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三)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实现跨越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5%;财政收入超过270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3200亿元。

把武清建成天津经济发展的“小龙”之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效益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优势继续增强,服务业比重加速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为6:50:44。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建立空间布局合理、富有集聚创新功能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武清新城,城镇化水平达到69%。

——外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外贸出口额突破32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引进内外资注册资本五年累计达到1800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708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0元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3%;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3张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2人以上。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6.9%,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城镇体系布局以提升城镇化功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为重点,以城镇点状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依托主要交通、信息、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形成“新城、新市镇、新农村”三级城镇体系,构筑开放、高效、有序、协调的空间结构。

武清新城:规划拟定5个街道办事处和外围部分用地为新城控制区域,是组织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和产业扩展升级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加快高端服务功能、创新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区域。

新市镇:将具有较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和现实基础或具有特色的乡镇培育成为与新城统筹发展的片区。

新农村: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心村。

依据规划,按照一定的地缘关系,实施迁村并点。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产业布局产业重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地毯、自行车等现代制造业,以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物流、创意、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1、工业布局重点做强做大“一区四园”工业区,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示范工业园区为支撑、乡镇产业功能区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

2.服务业布局。

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六个区域:一是以华北城、红星美凯龙为中心,发展原材料、设计、家居等服务业;二是以国际保税物流园、环渤海物流园为中心,发展农产品、工业企业产品等物流业;三是以奥特莱斯为中心,发展世界名品展卖、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四是以创业总部基地为中心,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五是以旧城改造为中心,发展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六是以玉圭园主题公园为中心,发展特色旅游、娱乐服务业。

改造以大运河、龙风新河、永定河等为主的环城水系工程,主要河道具备通航能力,发展集旅游、餐饮、休闲等为一体的服务业。

启动大运河与北京通航的规划建设。

以四个市级工业示范园区为中心,发展与新城现代物流中心相配套的物流服务体系。

做强做大中国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区、武清地毯销售核心交易区、武清自行车销售核心交易区等。

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组团、现代工业旅游组团、大黄堡湿地旅游组团、生态农林旅游组团和设施、商业旅游组团等。

3.农业布局做实君利园、高村园、农业创新园等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

以中部和北部地区为主体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发展的聚集区和展示区,形成展示武清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的窗口。

做实东部地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

扩大南部林果和林木种植面积。

发展西部地区园林种植面积。

形成60个数字化管理奶牛养殖小区。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以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努力做精第一产业,着力做强第二产业,大力提升服务业,促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围绕“转方式、增实力、优结构、上水平”,搞好与京津城市产业发展的对接与整合,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

“十二五”期末,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6%。

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经济发展实力。

抓好工业大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引进培育50个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投资额1500亿元以上;做大做强经济板块,使“一区四园”和乡镇功能区形成规模、形成效益、形成影响。

到2015年,“一区四园”实现工业增加值45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总量的90%以上,“四园”50平方公里全部摆满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十二五”期末,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集团和行业巨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