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1位惊世人物及其书法欣赏大明朝绵延近三百年,无数风流人物事迹震撼当时,故事传至今世。
这里选取11位惊世人物试论其惊世原因,并呈献其书迹与各位共赏:【1】见标题图朱元璋(1328-1398),惊世原因——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
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
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仍频。
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
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
幅末有“朱”字花押。
此帖书风健拔瘦劲,点画稚拙流畅,得自然生动之趣。
【2】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
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
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
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惊世原因有二:——好友姚广孝因其被杀痛恨洪武朝廷,助朱棣夺取皇位。
——解放后毛泽东因其两句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发动身边工作人员搜寻其作者。
高启《题仕女图诗》:【3】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惊世原因——助朱棣夺取皇位。
姚广孝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
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
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姚广孝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
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
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
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明初,因其故友宋濂、高启多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
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
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
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又劝朱棣勿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
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
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
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
同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其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又跑去见其姐,其姐又骂他。
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临死之前他请皇帝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
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
赐葬房山县东北。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
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附《中州先生后和陶诗》:沈度敬斋箴册沈度行书七律诗沈度谦益斋铭沈度隶书七律诗【4】沈度,惊世原因——明清两朝馆阁体祖师爷。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
华亭(属今上海淞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官至侍讲学士。
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
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他的手笔,又因为当时八股科举,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
明清两代提倡馆阁体,束缚和扼杀过书法创作的自由精神。
然而,这也是书法史上“尚法”精神的一次复兴。
馆阁体崇尚法度谨严,丝丝入扣,清秀耐观,没有病笔,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没有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临池不辍,要写出象样的馆阁体,那是不可能的。
【5】解缙,惊世原因——主持撰修《永乐大典》。
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
江西吉水县人。
明初学者、文学家。
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
解缙历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
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第,授中书庶吉士,初甚受朱元璋爱重。
后因“抗直敢言”触怒朱元璋而罢官。
建文帝朱允文即位始再出仕。
明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复杂,政局险恶,而解缙赋性耿直,自难为明成祖朱棣所容。
永乐五年(1407),便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迁广西。
永乐八年(1410),他入京(今南京)奏事,适值成祖外出,乃谒见太子而还,竟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拷掠至、受尽折磨。
永乐十三年(1415),解缙被锦衣卫帅纪纲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
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后谥文毅。
解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
解缙一生业绩最足称道的,就是主持撰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之后,只有清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在规模上超过了它。
解缙为明初书法名家,既精于小楷,又擅长行草,用笔精妙,出人意表。
解缙喜欢写狂草,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
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
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
”。
附《草书宋赵恒殿试佚事》:【6】朱瞻基,惊世原因——姚广孝高徒,施“仁宣之治”,多才多艺,宣德炉名震后市。
朱瞻基(1398-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无不臻妙。
李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7】李贤,惊世原因——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
李贤(1408-1467),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
天顺元年七月至成化二年三月(1457-1466)任当朝首辅一职。
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明宣德七年(1432年),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
到河津等地视察蝗灾后,授吏部验封主事。
正统十年(1445年),升任考功郎中,后任文选郎中。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英宗被掳,李贤脱难回京。
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代宗视为座右铭。
又论述战车火器好处,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
李贤博采古代君王治政经验,编为《鉴古录》,给代宗作为施政参考。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迁贤为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
在于谦蒙冤被杀之后,李贤一直力主为于谦冤案平反。
先后参与罢黜徐有贞,诛杀石亨、石彪叔侄,在宦官曹吉祥与养子曹钦的叛乱中虽为叛军砍伤,但仍幸免于难,并最终平定叛乱,曹吉祥被凌迟处死。
至此,夺门之变后,陷害于谦的主要官员均被罢黜或处死,为后来的于谦案平反奠定了基础。
李贤亦曾支持明英宗赦免被囚禁的建庶人。
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
李贤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为人耿介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李贤意见多被采纳。
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
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晋贤为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
李贤经常规劝宪宗,要亲贤远奸,勤政爱民。
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李贤染病不起,十二月病故。
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沈周为汉文书扇【8】沈周,惊世原因——平民大艺术家,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
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杰出画家。
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是明中叶画坛上四大艺术家(另三人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
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
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
董其昌行书白羽扇赋【9】董其昌,惊世原因——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清代康熙帝为其粉丝。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
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10】祝允明,惊世原因——唐伯虎意气相投的哥们儿,玩世狂放。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
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
弘治五年(1429)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