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Ξ万明钢1 曹汉斌2(1.西北师范大学 教科院 甘肃兰州 7300702.榆林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榆林 719000)摘 要 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校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研究发现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考试制度不完善;社会风气助长系统的存在;在于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扭曲和不当的归因和价值观、道德观的淡漠等。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试作弊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一、问题的提出考试作弊是当前大学教育中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普通高校正以每年数十万的规模扩招。

这使一部分原来上不了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进入大学学习。

新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给日常教学和考试管理带来压力,各校为了严肃考场纪律,都制定了严厉处罚作弊者的规定。

重罚是否能够减少作弊行为呢?成绩是否真实,考生是否诚实,考场是否严肃,阅卷是否公平呢?当前,社会上的各种考试铺天盖地,违纪者时常曝光于媒体,人们对考试违纪现象的宽容度也空前增加。

大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呢?一所上万名学生的大学,每学期都要有四五万人次的考试,作弊行为不加以杜绝,将严重影响大学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本文通过对考试作弊的研究,试图揭示大学考试制度中的弊端,挖掘考试作弊的个人和社会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考试方法、减少作弊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兰州市的五所高校(西北师大、兰州铁道学院、西北民院、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的师生进行调查。

(一)问卷的编制 我们设计了匿名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考试管理、课程设置、考试方式、教师命题、监考、阅卷和平时教学情况、学校对违纪学生处理、作弊学生本人的各种心理。

我们想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作弊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问卷经过五位专家的反复修改,经过二十多位高校教师的补充,又经过二十多名西北师大文理科学生的筛选,最终确定问卷分为十个维度,共有59个题目。

每个维度都包含若干个题目。

每个题目后面都有三个选项:“同意”,“说不清”,“不同意”。

最后一个问题L是开放式的,要求被调查者列出问卷尚未涉及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其它原因。

Ξ收稿日期 2001—09—17作者简介 万明钢(1958-)男,河南叶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兰州市对五所高校(西北师大、兰州铁道学院、西北民院、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的师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1100份,剔除一年级新生的问卷150多份,有效问卷867份。

其中文科397人,理工科473人;教师138人,学生730人;男生515人,女生352人;二年级284人,三年级262人,四年级192人。

三、结果与分析 表1高校师生对考试与作弊的态度(%)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A1大学里的考试对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压力571618122412A2大学生考试作弊算不上可耻221426165110A3学得好不如考得好291314135614A4不管考试作弊与否,分数总是越高越好341915105012A5大学生合伙作弊比单独作弊普遍421335162211A6你认为检举同学的作弊行为很不道德261638163417A7考场上不帮同学是不讲义气的行为131731105513A8考试作弊与思想品德关系不大391817164216A9考试不及格是件十分丢人的事4719153710A10面对繁杂的考试,你也曾经想作弊641314102117由表1可以看出,尽管大家都明白学得好才算是好学生(参见A3),分数考得高并非就是好学生(参见A4);但是,由于“大学里的考试对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压力”(5716%同意);所以,,曾经想作弊”的人实在不少(6413%同意)。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考试制度不合理,学生无法承担门门考试及格的压力;二是大学生把功利放在了第一位,把道德准则放在了第二位。

表2高校师生对作弊发生比率的估计(%)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B1大学生至少有一次考试作弊501120142916B2从未作弊的在校大学生为数不少421718193814B3大学生作弊比中学生作弊多491427152310B4考试夹带来看,不能算作弊471918183313B5宁愿不及格也不作弊的人寥寥无几651414162010由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承认“至少有一次考试作弊”(5011%同意);相信“宁愿不及格也不作弊的人寥寥无几”(6514%同意)。

在“诚实—不诚实”与“及格—不及格”之间,可以有四种组合。

多数人还是宁愿选择“只要及格,诚实不诚实都行”,因为不及格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是大学生竭尽全力要避免的事件。

可以这么说,没有多少人会考虑自己的行为的诚实与否,但是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门门考试及格。

由表3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为了考试及格而作弊”(5616%同意)表示宽容,而对其它形式的作弊动机表示不能接受。

这与1996年国家教委在全国部分高校做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的结果相类似。

在那次调查中,有17%的大学生对作弊表示“宽容”,有33%的大学生回答“无所谓”(其实就是默许),只有50%的学生表示“愤慨”。

“为了考试及格而作弊”成为学生冠冕堂皇的理由,表明考试的功能已经异化,学习已经蜕变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价值。

这种考试带来的负效应甚至大于考试所带来的正效应。

表3高校师生对作弊动机的认同程度(%)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C1为了当上优秀学生而去作弊251618135611C2为了考试过关给老师送礼241322155312C3为了考试及格而作弊561615182716C4为了在班里的排名靠前而去作弊271316185519C5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去作弊281315145613C6为了给父母争光而去作弊131717146819C7为了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而作弊91216166412C8为了考研或免试推荐读研究生而作弊221317195918 表4高校师生对作弊原因的判断(%)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D1成人考试作弊对大学生负面影响很大561722102113D2学校教学管理松懈导致学生作弊451216193810D3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导致学生作弊8218917917D4不注重平时学习,只注重期终考试成绩导致作弊74199161515D5大学的考试太多太滥,学生只好作弊应付411920103811D6大学生考试作弊是近十年来社会助长的结果531624122212由表4可以看出,“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导致学生作弊”(8218%同意),“不注重平时学习,只注重期终考试成绩导致作弊”(7419%同意),“成人考试作弊对大学生负面影响很大”(5617%同意),说明大学生作弊屡禁不止是与社会助长系统有关。

表5高校师生对命题的看法(%)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E1命题范围不超出讲义和笔记,学生作弊的可能性大451516163719E2以考察记忆为主的试题,学生作弊的多691712191714E3教师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暗示考试内容411531182618E4教师担心复习不划范围,很多学生会不及格471625102714由表5可以看出,“以考察记忆力为主的试题,学生作弊的多”(6917%同意),说明目前高校考试命题存在的漏洞很大,“命题范围不超出讲义和笔记”,复习的时候再进一步“划范围”,这样的试题的区分度不高,信度较差,导致学生临时突击,死记硬背,或者干脆冒险作弊。

大学生考试夹带者甚多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所出的试题的答案,学生都能从书本上找到。

假如老师出的题是活题,学生的夹带自然无用。

表6高校师生对作弊处罚的态度(%)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F1对作弊的处罚越重,作弊发生率就越低301820194813F2大学生考试作弊必然受开除学籍的处分201617106214F3大学生考试作弊手段比中学生高得多381733122811F4监考老师心慈手软,学生就会大胆作弊551018162613F5老师监考太严会遭到学生的怨恨451325162911F6对作弊学生处罚太严,教师抓作弊会有顾忌541326151912F7“严刑峻法”不足以威慑作弊的大学生461121133214由表6可以看出,有4611%的被调查者同意“严刑峻法”不足以威慑作弊的大学生,有6214%的被调查者不同意开除作弊学生。

有541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作弊学生处罚太严,教师抓作弊会有顾忌”。

在惩罚严厉的情况下,监考老师抓作弊时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处于两难境地。

因为不抓则违反临考纪律;抓则学生要被开除,学生的一生就这么给毁了。

因此,大多数监考老师都表现得心慈手软,而55%的被调查者认为“监考老师心慈手软,学生就会大胆作弊”。

这说明有些学生正是利用老师的这种同情心理,大着胆子作弊。

表7高校师生对阅卷和评分的态度(%)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G1教师阅卷不及格的学生太多,会惹不少的麻烦411530192716G2学生很难接受57分、58分和59分的考试成绩84128130715G3教师也有人情,“印象分”和“面子分”不可避免751414151011G4试卷的抽查与展评可以杜绝教师无原则加分现象501324132513G5老师即使发现雷同卷也不会追究学生的责任301439163010G6老师不愿意让学生在他的考试课上“挂住”321533193316由表7可以看出,“学生很难接受57分、58分和59分的考试成绩”(8412%同意),因为学生相信老师可以把这个成绩改成60分,以1分、2分和3分之差把试卷打成不及格,学生感到不服气。

既然“印象分”和“面子分”不可避免(7514%同意),2、3分之差当然不该打入不及格的行列。

由G4还可以看出学生希望看到自己的卷子,以确信阅卷公正与否。

这也说明标准化考试并不克服阅卷人的个人好恶,学生希望老师尽可能“一碗水端平”,不要搞亲亲疏疏。

实际上教师自己“手下留情”,照顾考得差一点的学生,是一种变相的作弊,是对诚实同学的不公平。

由表8可以看出,同意“自费学生比统招学生作弊频繁得多”的比例是4914%,比理论期望值(3313%)高出1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自费生因为文化基础薄弱,或者因为经济负担过重等原因,在考试中作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但是,总的说来,作弊者不属于固定的群体,没有任何依据证明哪个群体的学生作弊多些。

对“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作弊还多一些”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差学生固然会因为怕考不及格而作弊,好学生为了高分、拿奖学金,同样也会作弊,只不过他们对分数的期望值不同罢了。

表8高校师生对不同类别学生作弊频度的判断(%)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H1女生比男生作弊更隐秘一些411329132913H2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作弊多一些401737192113H3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作弊还多一些261039153415H4自费学生比统招学生作弊频繁得多491436171319H5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作弊多一些381442121914H6人缘越好的学生,考试越容易作弊371534132812 表9高校师生对作弊心理的推断(%) 题 目同意说不清不同意J1怕“吃亏”,求“公平”的心理会诱发作弊601223181610J2多次侥幸偷看得手会强化学生的作弊行为691520121013J3“你抄我也抄”的从众心理会导致作弊751711181215J4抄袭作业的恶习会导致作弊401127103219J5爱慕虚荣、急功近利的心理导致作弊651318161610J6“要么过关,要么倒霉”的赌博心理会导致作弊541723112212J7“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会诱发作弊521521162519由表9可以看出,有7517%的被调查者认为“你抄我也抄”的从众心理是造成作弊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