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郁万亮(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指导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纲领。

本文基于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与学者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探析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针对当前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解决办法,探索建设的新路径,从而丰富网络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网络文化;内涵;影响;困境当前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网络文化建设也成为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当前人们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当前情况下,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一)网络文化的内涵“网络文化”一词译自英文“Cyberculture”。

从不同角度、视野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多达100多种。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中央党校教授冯志鹏认为,“网络文化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的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1]。

除此之外,还有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界定。

广州市委党校教授李仁武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著名学者翁寒松认为,“网络文化广义的说就是网络1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2014年学生学理论学术课题立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基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TB39)阶段成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内涵式建设研究》(GBD1213002)阶段成果;黑龙江大学“三育人”科研项目《系统化育人机制研究》(SK1218)阶段成果。

指导教师:付传时代的人类文化”[3]。

借鉴学者们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为了便于分析问题、顺利开展研究,本文认为: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中传播、发展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心理、沟通、交往、等活动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总和。

(二)网络文化的特点关于网络文化的特点,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的特征可以分为数字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社会性[4];也有学者从网络文化的技术性、文化精神性、主体性三个方面入手,列出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实效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开放性、个性化、大众化、平民化、集群化等12个特征[5](图1)。

本文根据研究内容,将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多元性、共享性、社会性6个方面探究其特点。

1.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访问各种资源、发表言论、上传讯息。

不同民族、人群、身份、观点、思想的人群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个人的看法,以前文化区域性的局限也就通过这种不受时间、地点等约束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2.虚拟性在网络技术被发明以前,人类同在现实的、实体的空间里生活。

网络被发明、应用以后,出现了网络虚拟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实现人们在现实的实体空间里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实现的行为或想法。

“人的角色意识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转换,现实世界表现的有限性与内心世界倾斜的无限性冲突都会在网络行为中体现出来”[6]。

3.自由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的参与、发表言论、表达立场和观点。

网络突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促进了拥有不同背景、经历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使个体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任意主题、任意时间的交流。

而这种自由是此前任何文化、技术做不到的。

4.多元性开放的信息来源和自由的信息发布使得信息向多元化发向发展。

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理念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呈现在用户面前。

不同的文化内容满足着不同类型的人的需求。

同时,网络文化使不同文化完全冲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使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互相了解、互相沟通。

5.共享性在网络上,多个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访问、下载,同时用户可以将信息资源上传至互联网,供其他有需求的用户访问、下载。

这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浪费信息资源,减少了经费、重复建库所需时间的浪费,将信息资源转变成了大多数甚至所有文化的共同资源。

6.社会性网络文化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网络社区,如知乎、百度贴吧、人人网以及各类网络游戏、论坛等,这些则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有社会性的组织群体并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发展。

(三)网络文化的功能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

本文认为,网络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商务功能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子商务迅速兴起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通过在网络上进行B2B、B2C、O2O等商业活动,降低了商业成本,使商业活动更加方便。

2.传媒功能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以它的实时性、交互性等优势,呈现出超越传统媒体的趋势。

据统计,当前我国网民中经常上网浏览新闻的占78.5%,并且传统媒体机构目前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发布了各自新闻资讯的APP软件,很多网站也在想尽办法强化自身的传媒功能。

3.交往功能网络文化通过网民在网络中进行信息的发送、接受等行为,加强了网民之间的沟通、拓宽了网民的沟通渠道,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交往以及思维模式。

4.娱乐功能互联网不仅提供给网民各类资讯信息,还给网民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可以在网络上看电影、听音乐、聊天、玩游戏。

越来越多的网民上网的目的也由获取新的资讯信息转变成聊天或者玩游戏。

(四)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以及人本身是不可分离的,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共同体现网络文化的作用[7]。

1.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1)网络文化改变了人的生存样式现代信息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网民通过网络实现政治参与、经济参与等活动,改变了自身的生存样态,打破了在信息时代以前交往、共享资源要受到时空、时间等特定条件的限制,从而增强了信息共享的可能以及信息资源的流动。

(2)网络文化使虚拟经济形成并发展与市场经济是一种实体的经济形态不同,虚拟经济是一种生产、分配、消费在现实场所,交换主要在网络空间中完成的一种经济模式。

互联网重建了商业模式,并使商业发展得更快、更好,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金融、贸易、等业务。

例如当前的电商阿里巴巴、亚马逊等。

2.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1)对国家、社会的消极影响据统计,英文内容在互联网上约占95%,法文约占3%,其它世界上众多的不同语系共占2%,而中文只占千分之几。

对于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而言,已经面临着“殖民文化”的侵略。

“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开分割的部分。

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

互联网的发展完全是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好、更民主的另类天地。

”[8](2)对个人生活的消极影响网络交往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个体在交往过程中混入个人的主观情绪、欲望等因素,使虚拟交往变成自我精神满足的过程。

因此个体极易人格分裂。

当前网络中大量充斥着具有引诱性和侵害性的黄、赌、毒等有害信息的内容,导致人们价值评判和道德观念的弱化,影响网民的是非判断,从而造成了部分网民是非不分。

网络在为人们传播着有效信息的同时,也使一部分自制力薄弱的群体沉迷于网络之中无法自拔。

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工作、生活,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现状(一)我国现阶段网络文化建设成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在网络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扩展了先进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

如增强了政府官网和新闻网站的影响力、巩固了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地位;2.开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

如“网络问政”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扩展了民众利益诉求的渠道,使“网络问政”得以深入民心;3.开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如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的进程,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辐射力;4.丰富了网络文化的产品种类。

如推动了网络游戏、音视频的良性发展,逐步增强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

(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1.内容参差不齐,低俗文化泛滥色情、暴力等信息的泛滥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损害着大批网民的身心健康,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2.网民之间人际关系淡化网民沉迷于网络之中,逐渐与真实世界分离,减少了在现实世界中同邻居、朋友、家人之间的沟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疏远,交际能力降低[9]。

人们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真实世界中,这样就形成了人们生活中和别人的沟通障碍,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3.法制体系不完善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30多个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这些法律法规与网络迅速的发展显得不太匹配,造成了现行的法律法规较多强调限制处罚,较少提到扶植和引导,缺乏系统性;立法主体过多、规定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部分规章朝令夕改,有些甚至互相矛盾等问题。

4.政府管理体制不合理从我国现行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来看,当前政府管理网络文化的力量则显得显薄弱和分散。

2006年,中宣部、公安部、工信部等16个单位联合制定了《互联网站协调工作方案》,成立了协调小组;201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经国务院同意成立,但这两个机构并未改变目前我国网络文化多头管理的现状,更多的则是“各扫门前雪”,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机制,极大地造成了管理资源浪费和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龙鸣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在技术上要做到提高网络文化的汉化程度,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顶级服务器,拓展我国信息的辐射空间,增强我国网络文化的内外影响力[10]。

结合目前有关学者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本文认为,建设先进的、有序的网络文化可以从价值导向、技术保障、制度规范三个层面入手。

1.价值导向层面大力培养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的建设力量,拓宽教育渠道。

“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网络教育的效果,提高施教者的信息素质,建立一支符合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的思政教育人才队伍,这是网络时代广大网民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