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山州

文山州

文山州“十二五”规划当前,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呈加快发展之势。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抓住机遇,主动出击,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加快把我州建设成为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实现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增投入、扩总量,创特色、促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结合应对后金融危机新要求,从我州特殊区位优势出发,深入分析我州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是我州“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文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产业转移理论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分为国际产业转移(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指的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承接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

东部沿海地区需要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加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

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

据有关资料表明,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已经明显加快,在“十二五”期间,这种趋势还将会越来越快。

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

二是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

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整合,也从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业转移,转移的领域更宽、更大。

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企业主导越来越强。

二、文山州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文山州始终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活州”战略,着力建设基础平台,积极营造承接产业的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州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提升政府效能,努力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到2009年,全州共引进项目800个,项目总投资807.9亿元,到位资金221.3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39%。

其中:省外实际到位资金98.41亿元,年均增长28%;省内州外实际到位资金89.83亿元,年均增长37%;州内实际到位资金33.06亿元。

赞∙2010-11-30 13:11∙回复∙∙滇东南中心城∙1位粉丝∙2楼1.从区域看:交通区位和资源禀赋好的县承接的项目较多,2009年,全州共目179个,总投资3 18.8亿元。

其中,文山县2 0个,资金8 5.17亿元;砚山县2 7个,资金3 3.15亿元;西畴县1 8个,资金5. 5亿元;麻栗坡县28个,资金5 2.47亿元;马关县2 3个,资金1 4.24亿元;丘北县2 4个,资金3 0.46亿元;广南县1资金7. 06亿元;富宁县2 9个,资金9 0.75亿元。

2.从来源地看: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西部及我省部分州市也有一部分项目到文山落户。

2 009年,全州共引进项目179个,其中,来自东部地区的项目5 5个,总投资78.14亿元;来自中的项目22个,总投资39.32亿元;来自我省其他州市的项目1 08个,总投资201.34亿元。

3.从产业看:2 006年至200 9年,全州共引进项目800个,项目总投资807. 9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53个,占项目总数的6%,到位资金6.49亿元;第573个,占项目总数的7 2%,到位资金184.99亿元;第三产业174个,占项目总数的2 2%,到位资金29.83 亿元。

引进项目主要集中在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共引进项目3 36个,总投资393.56亿元。

其中,水电资源开发项目1 94个,总投资261.85矿产资源开发项目1 43个,总投资131.71亿元。

(二)文山州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1.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鼓励政策。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承接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行规定》、《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入园企业投资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

各县把产业承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统盘考虑,把产业承接工作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发展明确目标任务,研究发展措施,层层抓好落实。

文山、富宁、西畴等县还制定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措施,全州上下形成了重商、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稳商的良好氛围。

2.不断夯实基础设施。

“十一五”以来,我州加大施建设投入力度,全力打造“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努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硬环境。

普者黑机场已建成通航,广(州)昆(明)高速公路文山境内段建成通车,普碳一级公路将于今年10月建成通车,政府还贷三条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横贯我州丘北、广南、富宁3个县的云桂铁路已开工建设,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硬件环境。

3.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十一五”以来,州委、州政府提出实施“开放活州”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法,加大招商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2 009年,全州外来投资企业实际到位资金74.1 8亿元,占全州年固定资产投资216.5亿元的34.2 6%;外来投资企业上缴税金6.48亿元,占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的3 7.4置劳动就业4 8050人。

(三)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州产业承接工作总体情况看,发展势头较好,但也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承接产业转移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

与毗邻的曲靖、广西百色相比,文山州在承接产业的总量和规模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2009年引进的项目实施情况看,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只有9个,占项目总数的5%;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6 4个,占项目总数的35.7 5%;投资在5 000万元以上1亿元项目有31个,占项目总数的17.3 2%;投资在3 000万元以上至500 0万元的项目有24个,占项目总数的1 3.4 1%。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引进项目和资金的总量不足,引资总量不大,引进投资大、规模大的项目少,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税贡献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项目更少。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成本高。

由于我州的交通基础设施脆弱,公路密度小、等级低,路网结构不合理,等级以上公路只占公路总里程32.4 7%;交通运输业还不发达,云桂铁路刚开工建设、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成本高。

电力紧缺,枯期电力供用缺口比较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境内只有1座50 0千伏变电站、4座220千伏变电站,电网等级低,供电可靠性差。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完善,园区内路网、水网、电网等配套不齐全,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除文山年产8 0万吨氧化铝项目外,没有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园区。

如马塘工业园区所有入园企业至今未核发土地使用证,影响企业融资和部分企业办理行业续,对业主入园的承诺兑现不到位。

三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我州经济发展软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个别部门的工作人员为经济、为企业服务的观念淡薄,工作作风不实,政令执行不畅,诚信意识不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发生。

个别县只重视招商,但“亲商”、“安商”、“养商”的气氛不浓,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科技创新体系、产业政策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2010-11-30 13:11∙回复∙∙滇东南中心城∙1位粉丝∙3楼此外、法制环境、经营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也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

四是对产业承接工作认识不到位。

全州上下对产业承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各县工作开展不平衡,还没有制定出台产业承接工作意见,缺乏具体有效的工作措施,齐抓共管产业承接工作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文山州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一)区位优势。

文山州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两大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结合部”,素有“滇桂走廊”之称。

距省会昆明356公里,东距广西百色市390公里,北海港890公里,南距越南首都河内460公里,越南海防港690公里,境内有国家级一类口岸(天保)和都龙、田蓬、董干三个国家二类口岸及24个边民互市点,西与红河州接壤,北与曲靖市相连,具有能边达海的区位优势,是中越构建“两廊一圈”战略的连接点和中心区域,是中国内陆腹地进入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云南构建泛珠三角与东南亚、南亚合作金色桥梁的必经通道和桥头堡。

当前,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文山州处在云南省参与国内外区域合作建设的交叉点上,随着通边达海“水、陆、空、铁”交通大格局的逐步形成,将成为我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走向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

良好的区位条件对于产品终端市场导向型投资者具有一定吸引力。

(二)交通优势。

“十一五”期间,文山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并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水、陆、空、铁”交通运输格局基本形成。

普者黑机场已建成通航,广(州)昆(明)高速公路文山境内段建成通车。

到今年10月底普炭一级公路可建成通车,到2011年6月底政府还贷三条二级公路可全面完工,富宁港一期和云桂铁路建成后,文山将成为云南省交通网络最为齐全的州市之一,对大宗产品和低货值产品运输具有较强竞争力。

相关主题